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省外媒体刊甘肃

甘肃张掖:“补丁地”化零为整 高标准农田提质升级

20-12-01 15:18 来源:新华社 编辑:张玉芳

  新华社兰州11月29日电 题:甘肃张掖:“补丁地”化零为整 高标准农田提质升级

  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广阔的土地一望无垠,49岁的农民张建凯站在田埂上,看着平整的耕地里滴灌带交错纵横,他知道好日子已经来了。

  “地好种多了,不费水,不费人,还不费心。”张建凯家住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鸭暖镇昭武村,当地政府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他告别了在“补丁地”“巴掌田”里东奔西跑的日子。

临泽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场景。 受访者供图

  过去,当地为了均衡划分各家农田,地里满是横七竖八的田埂垄沟和碎田边界,大地犹如片片“补丁”拼接而成。对农户而言,最要命的还是自家耕地零碎不统一,有的人家几块地之间可能相距几百米,生产劳作既费时也费力。

  张建凯也不例外。他家原本只有5亩左右的耕地,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于是他从2009年开始流转其他农户土地进行耕种。

  虽然耕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作物也从玉米等传统作物换成了甜叶菊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但农活的辛苦依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种植成本。

  不论浇水还是施肥,分散零碎的土地都让生产成本成倍增加:过去灌溉采用大水漫灌的形式,既浪费水资源,一不小心还会淹到别人家的地;田地里路也不好走,还得拿着各种农具来回折腾;农用机械难以在小地块使用,农忙时只能人工劳作……

  多年的劳作让张建凯腰酸背痛,但为了生活他必须得坚持。

高标准农田中的机械化作业。 受访者供图

  直到2019年,当地开始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施行“一户一块田”,将各家零散的地块化零为整,之后再根据测量面积重新进行划分,将“补丁地”聚成“一块田”。部分小地块之间的水渠进行有效归整,耕地面积扩增约3%,同时配套架设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

  看到平整的土地,张建凯觉得这是解决生产问题的关键,于是去年又流转了大约30亩平整过的田地。

  新流转的田地里,滴灌设施能有效实现灌溉、施肥一体化作业。同时平整的土地让农业机械化成为可能,过去两个人干一天才能收割一亩玉米,如今在机器的帮助下半个多小时就能搞定。

  鸭暖镇党委副书记陈朝海告诉记者,经过测算,高标准农田各项成本均有所降低:机耕费亩均由90元减少至70元、铺膜春播亩均成本由200元减少至135元、灌水亩均成本由180元减少至90元……累计亩均可节约成本500多元。

  临泽县委书记张学勇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减负,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加,这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了解到,目前,张掖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累计完成面积57.21万亩。(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在兰召开 王嘉毅主持会议并讲话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在兰召开 王嘉毅主持会议并讲话
  • 【时代先锋】岳永吉:躬身为民谋福祉 【时代先锋】岳永吉:躬身为民谋福祉
  • 风雪袭来,天水最美“警色”在路上! 风雪袭来,天水最美“警色”在路上!
  • “小海豚计划”天水站走进甘谷白家湾乡小学 “小海豚计划”天水站走进甘谷白家湾乡小学
  • 甘州 品丝路文化 赏生态美景 甘州 品丝路文化 赏生态美景
  • 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奋楫扬帆行稳致远 ——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工作综述 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奋楫扬帆行稳致远 ——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工作综述
  • 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岭特长隧道 取得节点性进展 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岭特长隧道 取得节点性进展
  • 兰州市5家“外国专家书屋”可按需借阅 兰州市5家“外国专家书屋”可按需借阅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飞阅”中国】渭水源头 玉树琼花
2   甘肃张掖:“补丁地”化零为整 高标准
3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
4   首届中国敦煌国际科幻创作邀请赛今日开
5   @甘肃高考生 高考报名已结束,你准备好
6   【时代先锋】岳永吉:躬身为民谋福祉
7   风雪袭来,天水最美“警色”在路上!
8   “小海豚计划”天水站走进甘谷白家湾乡
9   晋渭携手助增收 鼓起贫困群众“钱袋子
10   兰州市城关区推进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
11   甘州 品丝路文化 赏生态美景
12   宕昌:树莓结出致富果
13   永昌:开启“光伏扶贫”新路径
14   会宁南峪川万亩蔬菜产业园开工
15   敦煌李广杏地标保护获补助资金200万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