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扶贫扛在肩头的人(报告文学)
作者:何新军
正宁县五顷塬回族乡,地处子午岭林缘,毗邻陕西铜川、旬邑,是庆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一个山区贫困乡。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属温带大陆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8.5°C ,积温3000°C,降雨量630mm以上。乡内山、梁、峁、沟纵横交错,山大沟深,回汉杂居,民俗各异。五顷塬回族乡的龙咀子村,有305户,1109口人。受传统种养模式和地形结构影响,村民们除了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外,几乎不能依靠经济作物发家致富。自然条件差,种植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村民无技术,是五顷塬回族乡贫困村之一。
2018年3月,庆阳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张旭龙同志主动请缨,到正宁县五顷塬乡龙咀子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从次,拉开了张旭龙同志下乡驻村帮扶工作的序幕。
初到龙咀子村,从没有接触过帮扶工作的张旭龙同志,面对山、梁、峁、沟纵横交错,山大沟深的自然现状和三百多户、一千一百多口人的贫困村,产生了迷茫的心理。他深知,党中央的脱贫攻坚富民政策,就是要解决像龙咀子村这样的贫困现状,彻底消除和阻断贫困状态,帮助村民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长期在机关工作的他,没有任何实践经验。以前只是听别人说说而已,虽然觉得这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却从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话题。如今,党组织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交给了他,他觉得这是党组织对他的信任和考验。来到龙咀子村,肩负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张旭龙同志一时显得一筹莫展。但是,他并没有因为任务的艰巨而沮丧,反而以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深入第一线,从细处着手,从长远规划,扎扎实实做着龙咀子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近三年时间,他做的一系列工作,赢得了群众的称赞和组织的好评。2018年被评为庆阳市先进驻村帮扶工作队长,2019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1
“第一书记的职责是什么?”在市直机关工作了十几年的张旭龙同志,下到基层后首先给自己提出了这个发自灵魂深处的疑问。这虽然无声,却如一声闷雷滚过贫瘠的荒原,直击心灵。他深知,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凝聚村委一班子人的力量,脱贫攻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于是,他带着问题走村入户,查村情访民情,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需求。很短时间内,他就理清了思路: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改善乡村文化环境,改善村民生活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事业。一张蓝图就这样被张旭龙描绘在龙咀子村的山峁和沟洼里,每一个与地面接触的着力点,如正要发芽的种子,等待着阳光和雨露。
观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动。张旭龙在征得村委同意后,马上着手村部党建工作室建设。做规划,请装修公司,设计工作室内容模块,事事操心。虽然请来了装修公司,但是对方的设计观念陈旧落后,数十次的方案均不理想。“用广告牌呈现党建工作内容,一是过于程式化,党建工作落不到实处;二是党的新政策、新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三是基层党建工作没有抓手,实效性不强。”规划出身的张旭龙,利用在国土局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亲自设计党建室建设方案。“盯着手机屏幕,话也不说,不停地在网上查资料、收集信息,那些天他就像傻了一样。”他的妻子这样说。张旭龙本着小而精的原则,以超前的理念,最终设计出了以配置自动投影仪、背投式液晶显示器为主的高标准、现代化的党建工作室建设方案,预算资金17万元。有了方案,村上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张旭龙有了畏难情绪。为了能使自己的想法落地生根,他从朋友那里筹集资金7万元,进行先期装修和建设。
龙咀子村的党建工作室并不豪华,布置简单大方,含蓄简约。身处其中,很难把这样一个简朴却带有现代化气息的场景与一个贫困村的现实联系起来。四个触摸屏上分别展示的是:党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扶贫政策,村史村情。单从这四个方面讲,可以看出设计者眼界开阔,思想站位高,宗旨意识强。
五顷塬回族乡下派到龙咀子村的村支部书记杨志杰说:“张书记理念新,意识超前。他对党建工作室建设的想法几乎与省上的要求是同步的。省委组织部在检查了我村的党建工作室以后,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们村的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在谈到投资资金时,他说:“因为我们村的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先行一步,得到了正宁县委组织部的称赞,奖励资金10万元,这也是对张书记和我们村委工作的极大鼓舞。”坐在电脑桌前的杨志杰同志脸上显出自豪的神情。
张旭龙充分利用党建工作室,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政策,传播党的声音,提升思想境界,改变年轻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方法,并对积极进取的年轻人进行党课培训。实现了党员活动有阵地,党的工作有抓手,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树立了标杆,打造了样板。
2
走进张旭龙的住处,房间里既摆放着《道德经》《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又摆放着《基础养多肉》《中草药全图鉴》等实用性图书。一有时间就读书似乎成了一种习惯。他常常钻研传统的经典文本,从中汲取营养,涵养品格,提升境界。又从实用性图书里学习新知识,开阔眼界。从他的言谈中,不时能感受到文化对他的熏陶和影响。
文化是影响人的一种力量,它在无形之中改变着人的思想意识和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张旭龙深深意识到这一点。他在全面了解龙咀子村的村情村史的基础上,组织人员挖掘整理龙咀子村的历史,梳理渊源,形成了从传说到至今的一条清晰的脉络,这条线像一根粗壮的藤蔓,把一千多口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敢忘本。该村有新正县回民支队成立遗址,有爱国阿訇马生福、蔡登霄,有革命烈士王世英、马全德、马全善等。这里的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张旭龙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英雄事迹,用发生在身边的事教育后人,影响深刻,意义深远。村里还有孝老爱亲、致富能手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激励的同时就是鞭策。张旭龙非常重视村里的这些典型人物和事迹,在组织评选的同时,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引导年轻人向善向美。
党建工作室里,陈列着革命烈士的证明书,张贴着遴选出的孝老爱亲、致富能手的图片。它们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张旭龙来到甘木沟组后,首先看到了村民门前一条铺满了黄土的乡土路,稍微下点雨,路面就泥泞不堪,走的人无处下脚。甘木沟组的夜晚除了月亮照明外,土路上再无灯光,夜行回家的人或者晚上照料牲口的村民极为不便。村民家里的自来水管,由于管子细且长时间使用,水管老化,还有被堵塞的现象,出现了用水困难的事实。这些虽是小事,但在张旭龙同志的心里,就成了大事。“村子里留守的老年人多,他们的生活无小事,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张旭龙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为村民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氛围,成了他心里十分着急的事情。
回到村部,他立即主持召开村委会干部会议,商量对策。方案敲定后,他驱车赶往乡上,向乡领导一一汇报,争取项目。
担任龙咀子村第一书记后,他为甘木沟组村民协调安装太阳能路灯17盏,硬化到户道路1.2公里,更换了村民家的自来水管和变压器,争取到了11公里的行道树项目,组织绿化山头700多亩。甘木沟组从此结束了夜晚无灯的历史,结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村民们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小杨说:“张书记来了后,村子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他把村子里的事当事干。老家的路好了,我也爱回家了,待在家里心情都是舒畅的。”
生活环境变化了,张旭龙同志就想着帮助村民们改变生活习惯。他请人为每户村民设计制作了搁放柴火的铁架子,统一材质,统一大小。号召村民们把当柴火用的木材截成尺许长,统一放在铁架上,既整洁又美观。起初有些村民不理解,认为是白费力气,但是在张旭龙同志的感召下,他们逐渐接受了这个建议。走进甘木沟组,只要看一眼村民门前摆放整齐的柴火,一种干净整洁的印象就挥之不去。
不光门前门后是整洁的,就是走进他们的院子,也是整洁的。在甘木沟组,不管走进那户村民家,或者厨房里,都有干净整洁的样子。葡萄家的院子,看不见平常使用的农具,只见十几盆多肉摆放在房门前,隐隐地吐着绿色。盛满阳光的院子里,一股清新的感觉迎面而来。房子里几件家具被擦拭地干干净净,床上的铺盖也是干干净净的,似乎没有一点尘土落在这上面。葡萄家的厨房里,所有的物件一律摆放整齐有序,案板上的盆盆碗碗闪着光,干净整齐的程度只让人咂舌。同行的贾老师感叹地说:“下次再来的时候,我要领着妻子来看看,来学学。”
行走在甘木沟组的道路上,一种美好生活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美好的感觉,一点一点改变着村民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看着人的眼睛里流露着喜悦,脸上洋溢着微笑和自信。
从村部墙头上的一幅龙头塑像,党建工作室里珍贵的历史图片,到村里道路整洁、路灯明亮,以及干净整齐的院落,村民们身上流露处的自信,无不体现着文化渗透的作用。具有文化气息的张旭龙,用他特殊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衣食住行,唤醒了村民们的文化意识。他们在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里,找回了自我。他们的身体是结实的,精神是丰满的。
3
见了张旭龙的村民,都会远远地叫一声“张书记”,打过招呼之后,与他亲切交谈起来。张旭龙对在村路上碰到的村民家里的情况十分熟悉,问他们牛棚建设情况,问母牛下崽子情况,最后还要问一句,最近家里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在得到村民回答后,张旭龙愉快地行走在甘木沟组的硬化道路上。
张旭龙是愉快的,村民们也是愉快的。很难想象,一个刚满四十岁的小伙子,能得到村民们的信任,并与他们达到水乳相融的地步,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有些干部看着我们穷人往远地躲哩,张书记看着我们往跟前撵哩,他把我们没有当外人。”赫六生的妻子孙粉霞这样说。
张旭龙在详细了解帮扶户赫六生家的情况后,自掏腰包为赫六生家购买了一套木质沙发和茶几,还请人为他家的厨房吊了石膏板顶子,材料费、手工费,全是张旭龙个人支付。赫六生的二儿子在西安打工期间生病了,公司打来电话说病人要尽快住院治疗,不能拖延。听到这个消息后,赫六生急得团团转,同时为没有钱看病而发愁。一家人开始四处去借钱。张旭龙得知这个消息后,批评了赫六生一家,随即借给五千元,把他们亲自送到县城汽车站,叮嘱他们外出要注意安全,更要注意身体。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感动了即将远行的赫六生和他的妻子孙粉霞。
孙粉霞说:“2018年冬天,娘家人打电话说家里有急事,叫我去一趟。当时天下着雪,天冷不说,最主要的是路面上有积雪,人都不好走,何况汽车呢。可是张书记知道后,硬是开车去送我。2019年,我住了两回院,都是张书记亲自开车把我送到医院。几次到医院去看望我。出院的时候,他又开车把我接回来,替我们省去了许多麻烦……”
坐在木凳上的孙粉霞,说起张旭龙,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一件事接一件事说给我们听。午后的阳光从开着的门和窗子照进来,撒落在地上,我们围坐在那一片阳光周围,一种暖融融的感觉在我们心头生发和回荡。
张旭龙隔三差五地给帮扶对象家里买面、买菜,给老人买茶叶、买营养品。遇到农忙时节,扛起镢头和铁锨,与村民一起干活收庄稼。孙粉霞说,张书记是个好人,他的恩情我们不会忘。说到张旭龙同志驻村书记任满到期时,流淌在孙粉霞脸上的快乐和微笑消失了,留在脸上的则是失落和淡淡的遗憾。孙粉霞留恋地说:“趁着你们来了,我想和张书记照张相,留个纪念。”
今年61岁的帮扶户杨升林老人,三个女儿出嫁了,小女儿为了照顾老人,在县城打工。他的老伴一年前去世了。现在,他一个人生活。
杨升林老人指着房地上的白瓷砖,说:“这是张书记出钱给我铺的,这一号干部,我很少见。”
老杨言语不多,但张旭龙为村上、为村民做过的事,他一件不落地讲出来。老杨说,张书记让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来了后,先从卫生抓起,要求很严。屋外的柴火要放整齐,每家的垃圾不能随处倒。屋内的家具要收拾干净,尤其厨房里,每天都要收拾,不能有异味。后来我们渐渐习惯了干净,苍蝇也少了,觉得很好。就拿路灯来说,村子里原来没有路灯,村民半夜出门去上厕所,黑灯瞎火地极不方便,现在半夜出门连手电筒也不用拿了。他到我家里来的时候,总要买些水果,或者一袋米、面,一桶油。有的人家里冬天没有煤,张书记就自掏腰包让他们去买煤过冬。
老杨的老伴是凌晨四、五点发病的,当时家里除了老杨外,没有其他人。张旭龙立即和村民送到县医院。在重症监护室治疗的七、八天时间里,他亲自探望了几次,有时忙就打电话询问病情。老杨的老伴由于医治无效去世后,张旭龙常常提着礼物,去家里探望他,与他聊天,喝茶、抽烟,从心理宽慰他,从精神上鼓励他,有时在他家里一待就是半天,或者大半夜。陪伴老杨度过了失去老伴的艰难日子。“那么大的一个干部,不要说来家里拿东西,来把我问候一下就不得了了!”老杨充满感情地说。他在说着的同时,掩饰不住的泪花,不知什么时候已挂在睫毛上,湿了他的眼眶,也湿了我们的心。
老杨的小女儿感动地说:“点点滴滴的小事,他做了很多,他的帮助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装出来的,一个人装,装不了这么长时间。”
为了照顾老杨的生活,分散老杨失去老伴的注意力,张旭龙给老杨争取到了村里保洁员这个公益性岗位,年工资六千多元,极大地解决了他生活中的困难。
“他是个好干部,好干部!”杨升林老人一连说了好几次。
张旭龙的朋友说:“从当初的不被认可,不被接受,到最后的信任,他是以实际行动感化了当地回民!”
走在龙咀子村和甘木沟组,时时都能听到被杨旭龙打动的事情。每一个故事,不是锦上添花的装扮,而是雪中送炭的关怀。他在舍与得之间,一直做着“舍”的那个部分,收获的却是村民们心中送给他的那个“得”。“得”与“德”相连,德给村民们留下了口口相传的赞叹,就像子午岭上那些闪耀的绿色,滋润着苍茫的大山。
4
驻村第一书记的张旭龙,考虑最多的还是帮助村民脱贫这件事,在产业发展上,不断调整思路,每年有都新工作,新内容,他在积极寻找适合龙咀子村发展的新路径。
2018年4月,受到大城市建立家庭菜园的的启发,他在甘木沟组尝试建立了“520虎妞菜园”,采用“网友+农户”的经营模式,帮农户收入一万多元。张旭龙租借赫六生家的土地3亩,每亩地分成10份,前10名认租的网友每份租金360元,后20名认租的网友每份租金520元。每人认领一份地,种植不同品种的蔬菜。孙粉霞替他们种了辣椒、西红柿、小芹菜等26种蔬菜,平时负责锄草和管理。有些菜叶上生了虫,不能喷洒农药,张旭龙和他们一起用手捉,或者用草木灰、花椒泡水来灭虫。农户出地出劳力,网友收获成果。到了收获季节,张旭龙利用周末时间,把成熟的蔬菜拉到城里,分发给网友。“520虎妞菜园”的无污染绿色蔬菜,得到了网友们交口称赞。来龙咀子村考察的兰大教授,非常赞赏他的做法,认为值得推广。不光外人觉得好,村民孙粉霞笑着说:“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那时,家里准备贷款给孩子凑学费,是张书记的帮扶,解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
为了能帮扶更多的农户致富,张旭龙带领村委干部在土地种植上下功夫。经过多次讨论和实地考察后,他们认为籽用南瓜生长周期短、省工省时,而且经济效益好,是一个“短平快”产业项目。为了做到万无一失,2018年5月,张旭龙邀请中庆财富集团高级研究员、陇东学院农林专家马建仁教授来村里实地勘察,对当地土壤、水份等生物条件进行了分析和调查,专家告诉张旭龙,这里适合籽用南瓜种植。放下心的张旭龙又怕村民们思想上不接受,于是组织召开村民大会,为群众讲解南瓜的发展前景。在和农户对接后,很多农户都想种植,但却担心销路的问题。张旭龙又联系中庆公司签订收购合同,消除群众对南瓜子销路的后顾之忧。在张旭龙的大力动员下,15户农户种植籽用南瓜150亩。由于这里雨水充足,南瓜花授粉期间受到了雨水影响,南瓜的产量也受到了影响。
张旭龙试图在面积辽阔的土地上,找到适合当地的脱贫致富路子。2019年4月,他动员党塬组村干部,带头试种红花120亩。2019年5月,利用子午岭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张旭龙自筹资金10万元,试种多肉花卉800㎡。如果假以时日,定会有不错的收获。
在探索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张旭龙又把目光投向村上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计划依托黄帝冢、调令关等旅游景点,打造观光休闲度假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他协调陕西设计院为甘木沟组做乡村旅游规划,制定了《龙咀子村甘木沟乡村旅游三年规划》。规划做好了,他就开始实施。张旭龙拉来33万元的商业赞助,把甘木沟组一处废弃多年的院子进行了改造,建成了一座二层木质结构3间民宿样板房。走进凉爽的民宿房,一股木头的清香扑鼻而来,奔波的疲惫会慢慢消退,休息一会儿,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就会袭上心头。
走出院子,张旭龙一手指着对面的山谷,一手指着身后的山头,讲述着发展旅游产业的构想。他要在这个藏风聚气的地方修水坝聚灵气、架索道、建休闲养生馆,还要在身后的那座山头上修建民宿房。给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的旅客提供安心养神的去处。
院子外面,满目苍翠,年轻的张旭龙脸上绽放着光芒,他用起落的手指,似乎在运山筑梦,又仿佛在指点着未来。
5
阳光渐渐散去,坐在改造后的院子里,听不见喧哗。一股细细的流水,从水龙头里流出来,又落进下面一口大缸里,流水的哗哗声循环往复,能让一个人静下来的只有这声音。门口一片小竹林,还没有长出完全茂盛的样子,不过有它们在身后立着,很快就有一种宁静的氛围升起来。坐得久了,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张旭龙一边往茶杯里添水,一边娓娓而谈。夜风习习,灯光下,他的脸上始终带着笑容。
“其实,我也没有做什么,如果把我做的这些事放在大环境中去看,几乎不值一提,但是放在最需要它的地方就显得有了价值。下乡驻村工作以来,虽然很辛苦,有时在外人看来觉得很艰难,但是把这一切当一种生活去过的时候,就没有了压力。尤其是看到乡亲们对你信任的眼神,吃再多的苦,也不会觉得累。”
在规划岗位上工作的那些年,张旭龙很刻苦也很认真,工作的过程中,学习了不少东西。与他接触的都是行业里的人才,耳濡目染,提升了他的格局,也使他有了超前意识。他说:“当你和有学识有境界的人接触多了、交流多了,在反回来看我们的工作,思想和眼光都变了。”
夜已经深了。狗窝里的藏獒独自睡去,身后的小竹林在夜风的吹拂下,有了轻微响声。而张旭龙的话,还在耳畔回响着。
“人这一生,很短暂,但总要做些什么。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才觉得人生是有价值的,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人生才是幸福的!”
相关新闻
- 2020-11-25【溯源甘肃】东汉时期弃守凉州争议始末
- 2020-11-25【文化视点】探秘夏河丹尼索瓦人
- 2020-11-25【雅趣品赏】跨越时空的寻根之旅
- 2020-11-25传承经典 高雅艺术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