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垦八一农场彻底甩掉“贫困帽”
八一农场的青贮玉米。杨菊宁 摄
农场社保部门工作人员送政策到职工家。杨菊宁 摄
从1958年原兰州军区800名军官在这里燃起第一缕炊烟起,八一农场已经走过62年的风雨历程。经过三代农垦人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在昔日的戈壁滩上开垦出10多万亩良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长期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机械设备较为落后,八一农场逐渐难以发挥规模种植优势和抵御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农场处于连年亏损的状态。
2016年,已经被纳入甘肃农垦集团贫困农场的八一农场,充分利用国家贫困农场扶贫项目资金,加强党的建设,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现代农业基础装备水平、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等方面着手,加快农场脱贫攻坚步伐。
凝心聚力 带动职工脱贫
2015年,农场确定的贫困户有229户、635人。农场、分场领导班子成员、机关部室负责人按照“一对一”的方式建立联系户制度,深入了解帮扶对象造成贫困的原因,因户施策,采取对应措施帮助帮扶对象脱贫。通过走访,了解到农场贫困户家中有病人的情况较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普遍。对此,农场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条件的家庭,协助申报办理相关惠民政策,有效减轻因病致贫家庭的经济负担。
扶贫先扶志。农场部分职工由于不精通农业种植技术和不了解市场,往往出现种植农作物低产低价、不适应市场的现象,陷入了“越种地越赔钱”的怪圈。针对这一情况,农场将种植技术较为成熟、可全程机械化作业、产品价格销路有保障的青贮玉米订单种植优先向贫困户倾斜。帮扶干部帮贫困户以赊销的方式购进农资,并全程进行田间种植指导,青贮玉米种植普遍获得丰收,当年贫困职工家庭实现增收2万元以上,贫困职工逐渐重燃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截至2018年底,农场贫困户数减少到135户380人。2019年10月18日前,脱贫帮扶联系人与相关工作人员对照贫困职工脱贫标准(人均年纯收入0.6万元以上,“两不愁、五保障”)入户逐项核对。在贫困职工对脱贫效果认定后,组织召开包括贫困户在内的队级职工大会进行评议,并进行了队级公示。公示结果没有异议,2019年10月25日,由农场党委会议审核通过135户380人全部脱贫。
“2020年,我积极响应农场鼓励脱贫职工种植特药相关政策,与场里种植大户赵辉军结成了对子,联合承包农场耕地200亩种植特药,我占了50亩地股份。期间农场以赊销的方式为我提供了农资,间苗期间还给予了贷款支持。种植管理期间,我跟着种植大户学到了不少管理技术。我的特药亩均产量基本与赵辉军的相当。今年只此一项我就纯收入4万多元,期间我还受雇于赵辉军负责田间浇水工作,打工收入也有1万多元,上半年纯收入就达到5万多元,下半年再打打工,今年收入差不了。”八一农场天生炕分场脱贫职工孙水红笑着说。
抓好落实 助推产业升级
2016年至2019年,农场实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产业发展项目2个,总投资404.7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00万元,企业配套4.78万元,购置饲草基地配套机械设备16台(套);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个,总投资700万元,建成地埋式滴灌苜蓿基地0.56万亩;实施优质高产苜蓿项目2个,总投资396万元,建成苜蓿基地0.6万亩,购置饲草基地配套机械设备5台套;实施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土壤改良净土工程1个,总投资200万元,改良盐碱地2万亩。通过项目实施,使农场以饲草料为主的产业基地快速形成,机械化水平和耕地质量大幅度提升,为优质高产高效奠定了基础,助推了企业和职工脱贫步伐。
2016-2019年实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个,总投资1960.9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780万元,整合地方交通部门撤并建制村道路硬化和“畅返不畅”公路整治项目资金1180.94万元,新建场区道路33.6公里,维修厂区道路20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分场到生产队不通柏油路的问题,提升了农资和农产品运输能力,方便了职工群众生产生活。
农场还以垃圾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制定出台了《八一农场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办法》《残膜回收机购置及田间作业补贴方案》,组织开展了废旧地膜、生活垃圾清理,人畜、柴草分离及危旧房拆除等整治行动。截至8月底,累计投入整治费用179.6万元,清理各类垃圾34360吨,拆除危旧房217间,人畜分离归集养殖点46个,清理更新枯死林地137亩,捡拾废旧地膜180吨,绿化植树4500株。投资320万元引进高效残膜回收机械20台,实现当年废旧膜回收率80%以上,从源头上治理残膜危害,达到遏制增量、减少存量的目标,净化土壤环境和人居环境,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双赢”目标 企业增效职工增收
2015年以来,农场开始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以苜蓿、青贮玉米、籽用玉米为主的饲草料基地建设,到2019年,3类作物种植面积达到近4万亩,占农场耕地面积的近1/3,通过与天牧乳业签订订单,化解市场风险,保障企业稳定增收,2019年饲草料总收入1亿余元,占农场主营业务总收入3亿余元的近1/3。
农场设立饲草、特药产业专业部门,根据各阶段农业生产需求,细化经营管理流程,堵住生产中的跑冒滴漏现象,并将地块管理与绩效直接挂钩,绩效又直接与管理人员奖金挂钩,激发了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农场产业部门统一经营农作物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农场和管理人员都从中获得了可观效益。
农机合作社结合农场种植结构调整,对车队人员、驾驶车辆和保养方式重新进行了整合,在扶贫项目的扶持下补齐了饲草收获农机装备短板,对不适应本地机械作业设备进行了妥善处置,提高了设备、机械使用效率,合作社2018年较2017年扭亏增盈158万元。在农场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产业部门成为农场主要利润的创造者,保证了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我们通过统一经营培育了主导产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奖罚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运用项目资金配套完成饲草基地机械收获装备,以资产管理的方式移交农机合作社管理、维护,发挥专业优势。通过专业化、组织化、精细化运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八一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连忠介绍道。
2016年以来,八一农场党委攻坚克难,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产业、人居环境整治、耕地质量提升、加强党的建设、激发内生动力等措施,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从2016年的亏损336万元,到2018年实现扭亏为盈,再到2019年盈利440万元,如今八一农场已实现企业扭亏、职工脱贫。
相关新闻
- 2020-09-18“脱贫的每一步,都要走踏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 2020-09-08探访宕昌"山湾梦谷":昔日悬崖贫困村变藏羌游胜地
- 2020-09-03探访"中国当归之乡":一个贫困县的"破茧成蝶"之路
- 2020-08-06甘肃秦巴山区小村落蜕变记:从"视觉贫困"到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