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在林区休息哼小曲(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因恶性肿瘤,年逾七旬的王天昌切除了全胃。但从1999年就开始带着家人治沙造林的王天昌没有放弃治沙,再次踏进沙漠的他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深秋时节,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有些寒意。中午,刚刚结束林区巡护的王天昌回到红水村沙窝住处吃饭。细软的面条对王天昌来说吃起来有些困难,没吃几口就被噎了一下。“没有胃,消化不行,但是还是得吃上些,要不哪有力气治沙?”自去年年底做完手术后,王天昌体重下降了几十斤,但倔强的他依然守在沙窝里。
为了跟沙漠“决斗”,王天昌一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卖家当,买骆驼驮草、驮水、驮树苗……后来,一家人干脆搬到沙漠里,住进低矮简陋的地窝铺。
房屋修在沙窝上,方圆1.5公里再无人烟,苗子死了重栽,草方格坏了再补……二十多年来,王天昌一家基本没离开过这片沙窝,累计完成治沙造林8000余亩。
如今,昔日风沙肆虐之地已经林草丰茂。这些年,王天昌一家的治沙精神感动了外界,“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等单位及个人纷纷捐款捐物,资助他们治沙造林,政府部门也通过发放公益林补贴等方式给予支持,周边学校的学生们也每年来参与义务治沙,不少乡邻也主动投身治沙造林。
“我不会倒下!再奋斗几年,争取完成治沙造林一万亩!”正给梭梭苗浇水的王天昌充满信心。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在防火塔上瞭望林区(10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和妻子李兰英、儿子王银吉(从右至左)合影(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左)和儿子王银吉准备工具前往林区干活(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乘坐儿子王银吉驾驶的治沙车前往林区浇水(10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左)乘坐儿子王银吉驾驶的治沙车前往林区浇水(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右)和儿子王银吉在林区休息聊天(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给梭梭苗浇水(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骑三轮车前往林区巡护(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骑三轮车前往林区巡护(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坐在林区弹三弦(10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坐在林区弹三弦(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在晾晒花棒种子(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王天昌(左)和儿子王银吉晾晒花棒种子(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这是10月23日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拍摄的王天昌一家治沙住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在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治沙住地,王天昌吃午饭(10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天水麦积区:赏菊登高欢度重阳
“千年药乡”甘肃促络病学构建 冀提升中医药全产业链
兰州市五十四中学举行“小白杨义卖”活动
张掖爱心医院情暖临泽68位老人
【飞阅甘肃】好美!疏勒河畔大地斑斓
今日关注丨挽救迷途少年,有尺度更有温度
凝聚文明力量 铸就魅力新城——定西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长图|清水:产业富民 盛开小康之花
孝满金城、德润人心 兰州市举办第六届千叟宴感恩活动
甘肃省首个医药行业数智化仓储系统上线 市内急需药品12小时即可送达
弘扬伟大精神 凝聚奋斗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在甘肃省各界引起热烈反响
【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甘肃省税收现代化建设全面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