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把初心镌刻在脱贫一线——崆峒区基层扶贫干部群像

20-10-22 16:41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通讯员 梁璐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牢记入党誓言、勇担百姓重托,甘于奉献、勇于拼搏,把希望种进田野、用汗水浇灌大地,让乡村旧貌换新颜、让百姓安居又乐业……

  他们,就是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用苦干、实干和勇于担当谱写了一曲奋斗之歌的基层扶贫干部。

  高一鸣:扶志润百姓心田

  谁家的房子有裂缝,谁家的儿子没有工作,谁家的孩子户口没报上……分管扶贫工作的崆峒区上杨乡人武部部长高一鸣经常为村民的大事小事忙前跑后。

  去年七月,养兔养牛的产业带头人米红军在高一鸣的动员和乡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专业合作社。4家农户入股合作社盼着脱贫致富,米红军的心里既高兴又忐忑。

  高一鸣(右)

  为了增强他发展产业的信心,高一鸣掰着指头给他算起了“政策账”:“有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和暖棚建设补助,有基础母牛、见犊补母补助资金,还有2019年发放的12公斤青贮玉米籽种、五小产业补助。2020年还能享受旱作农业(全膜玉米)补助……”

  最近,高一鸣又忙活着给米红军的合作社换个大场地,实现他现代规模化养兔的愿望。“政策一年比一年好,高部长一趟趟往我的兔舍跑,我们这兔子肯定能越养越好。”米红军对高一鸣感激不已。

  扶贫首先要扶志,扶志也要讲方法。高一鸣说:“给贫困群众算算账,其实不是小事,能提升基层财务的透明度,提高群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度,才能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脱贫致富自然有干劲儿。”

  丁蕊:扶贫路上写青春

  扶贫三年来,年轻的崆峒区西阳乡基层扶贫女干部丁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了唐湾村这个拥有94户贫困户的非贫困村的各个角落。提起她,党建办的同事丁军军说,“乡政府有业务需要赶回去办却搭不到顺车时,丁蕊得用一个半小时走回去”;西阳村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曹博说,“每逢检查时,94份资料袋又厚又重,她得跑上跑下十多次才能抱完。”

  “杂草丛生的院落卫生极差、年久失修的瓦房岌岌可危,昏暗的屋子里凌乱不堪、衣衫褴褛的穿着、木纳呆滞的眼神……尽管昨晚入户到很晚,可看到马文恩一家的情况,我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不能松懈……”工作中,丁蕊常用日记记录扶贫工作的感受。

  丁蕊

  患有精神二级残疾的马文恩是丁蕊的帮扶户之一,他与年迈的父母亲还有尚未成年的儿子生活在一起。父亲马书生患有脑梗塞及高血压等慢性病,母亲马羊女患有肢体四级残疾。

  近两年,丁蕊为马文恩一户申请解决了低保,残疾人补贴、残疾人养牛补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一系列政策。能为帮扶户做点实事,她感到很欣慰。她在日记中写道:“如今,老人的孙子马青青怀揣梦想在中学寒窗苦读,屋外堆满了小麦、玉米,厨房门口挂着八九个大南瓜,牛舍里还养着七八头膘肥体壮的黄牛,自家养的一群土鸡在那里喜逐高歌,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只要用温暖的关怀,坚毅的行动,就能改变他们原来贫困的样子。”她对记者说,“尽管扶贫路上充满艰辛与挑战,但如今通过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全村村民已经种了3885亩玉米、养了827头肉牛,再加上去年年底整村脱贫,这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陈万里:“译”政策为民答疑

  以前一直没弄明白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啥意思,也不清楚享受低保类型条件的寨河乡沟上村村民兰文元如今提起寨河乡干部陈万里的扶贫工作,连连称赞道:“幸好有小陈啊,他给我既举例子、又打比方,这么细细一讲,我一下明白了!”

  31岁的陈万里在基层从事扶贫工作已4年有余,曾是扶贫干部的他,在今年调整业务后,一手负责宣传及办公室部分工作,一手继续抓精准扶贫包户。

  陈万里

  能说会道是基层干部的标配技能。““‘医疗报销’‘危房改造’‘小额信贷’等政策用词精简规范,但有些群众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困难。基层干部要做好政策宣传员,当好扶贫政策‘百事通’,就要将专业词汇‘翻译’成群众语言,因为只有让群众听懂,才能更精准地为百姓答疑和服务。”他补充道,“只有把所包户情况掌握清楚,把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讲明白,才能更好地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扶贫战略的全面实施,越来越多的惠民政策涌入基层。如何让政策落地生根,使百姓尽享福利,基层干部需要当好政策和群众间的“电焊工”。

   陈泽琼:甘为扶贫绽芳华

  今年29岁的精准扶贫业务专干陈泽琼坦言,一开始的扶贫工作令她感到凌乱,一时半会上不了手。4年间,陈泽琼从一名对精准扶贫业务生疏的小姑娘蜕变成为一名业务协调日趋熟练的扶贫能手。

  上杨乡下杨村,68岁的贫困户马明女因为没有劳动能力且对产业政策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因而迟迟难以脱贫。陈泽琼多次走访沟通,为老人落实了相应扶贫政策。在去年的入股配股分红中,老人还拿到了1600元产业红利。

  陈泽琼(左)

  从“那个村”到“我们村”、从“领导”到“小陈”……称呼就这样悄然间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起了变化。陈泽琼告诉记者:自己是上杨的家人;乡亲们告诉记者:这是个好女娃。

  “基层扶贫工作中,沟通非常重要,时时换位思考,转变思路方法,耐心向村民解释有关产业发展、政策方面的前景、利弊,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才更有利于乡亲们脱贫致富。扶贫工作虽然琐碎辛苦,但当真正为老百姓办成实事时,那种快乐无法形容。”陈泽琼说。

  脱贫主体是农民,扶贫主体是干部。在崆峒大地,还有许多像高一鸣、丁蕊、陈万里、陈泽琼一样的基层乡镇干部,他们为脱贫攻坚付出了一片热忱,和百姓一同见证着从烂泥路到硬化路、从望天水到自来水的变化,也见证着一批又一批扶贫干部的接力“战贫”。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