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满钢城鹊来栖 ——嘉峪关市“十三五”生态建设纪实
原标题:绿满钢城鹊来栖 ——嘉峪关市“十三五”生态建设纪实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春燕
“喳喳!喳喳!”在嘉峪关的住宅小区、公园或马路上散步,总会听到喜鹊欢快悦耳的叫声。
喜鹊喜欢选择绿色筑巢,但在嘉峪关这个戈壁荒滩上建起来的城市,自然条件严酷,而且又是以钢铁冶炼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喜鹊筑巢的环境受到许多限制。近年来,这个戈壁城市,到处都能期遇蓝莹莹的水、绿油油的树,张目四顾,天水一色,花木葱茏。“半城草木半城湖” ,自然也就有了“独具慧眼”的喜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靠着这一执着信念,嘉峪关硬是让一汪“活态”灵动的“绿色之洲”在河西走廊悄然屹立。
56岁的市民李富梅自从退休后就爱上了太极拳,每天早上和“拳友”们一起健身是她的“必修课”,而绿树成荫的东湖生态旅游景区便成了他们的首选之地。在嘉峪关,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就是天然的“氧吧”,尤其在绿意盎然的仲夏时节,这里俨然成了嘉峪关人休闲憩息的生态乐园。
徜徉在这里的每一个市民都十分清楚,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就是嘉峪关生态立市理念书写在雄关大地的鲜明表征。
从2015年开始,嘉峪关将提升生态品质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抓手,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了机场路、嘉酒快速通道、旅游公路等绿化改造项目。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近2800公顷,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9.4%和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6.39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2.01%,“美丽嘉峪关”不断成为现实。
“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五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让嘉峪关人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更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五年来,嘉峪关市持续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积极解决矿山地质环境历史遗留问题,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以最严措施管控环境风险,构建了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然而,长效机制的健全并不意味着从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道就可以一帆风顺,毫无阻力。要知道,向污染宣战,必须拿出动真碰硬的举措和决心。五年来,嘉峪关积极推进嘉北污水处理厂和焦化厂酚氰废水达标回用项目建设,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大力开展化工行业危险废物隐患排查整治,全力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和信访投诉问题,并取得良好整改成效。
作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一隅,嘉峪关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的美好蓝图渐次展开。2020年上半年,嘉峪关空气优良天数160天,优良比率87.9%。从全国来看,优良天数值确实不低。但是作为工业生态旅游城市,嘉峪关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要接续奋斗、久久为功。五年来,嘉峪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一代代嘉峪关人靠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就把一座城市打扮成绿意盎然的生态之城,靠的不仅仅是干劲,更是一种精神信仰。五年来,在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的同时,嘉峪关一刻也没忘记在景区、公园、居住地、城区周边防护林带等主要公共空间开展绿化美化改造。
五年来,嘉峪关在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抓好工业大气污染治理的同时,还把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推广新能源汽车,实施大气污染综合管控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日程,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积攒内生动力。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联系起来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始终是嘉峪关大力提升生态文明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在城市的精细化建设和管理上,嘉峪关着墨最多。大力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城市道路和管网改造项目;开展防洪、排水内涝设施检查维护,做好城市路面修补及其他公共设施维护,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建设;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拉网式排查河道湖泊……统筹协调、标本兼治,嘉峪关凭着一往无前的决心和信心探索出了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新路,让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实现了和谐共荣、协同发展。
五年来,正是秉承着“以水为脉、以湖为基、以绿为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为先”的发展思路,让嘉峪关这座西部明珠之城再次绽放出夺目的“生态之光”。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