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入川遇见你——东乡县 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下山入川遇见你 ——东乡县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本报记者 赵好飞
站在东乡县锁南坝山顶,可以看到一栋栋耸立的高楼,高楼一侧的9个大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格外醒目。这是该县城南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着来自全县22个乡镇的近万名搬迁来的群众。
走进城南社区,幼儿园、小学、卫生室、党群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老人坐在一起晒太阳闲聊,孩子们在小区内追逐打闹,一派祥和景象。
这里的住户以前生活在山区,“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增收难”是困扰他们多年的问题。面对山区群众的脱贫难题,大家一致认为:搬,才有希望;搬,才能发展。
“我们以前住的房子破旧,山路也不好走,一家人辛苦一年,就算收成好也只能勉强解决温饱。”以前家住龙泉镇坪庄村的马世祥感叹道。今年年初,他家因为符合易地扶贫搬迁的条件,搬到了城南社区。“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马世祥激动地说。
搬迁下山,如何让这些一辈子靠土地吃饭的群众捧上“新饭碗”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该县坚持项目建设与后续产业培育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对所有搬迁户的产业发展、就业能力、技能培训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逐一制定脱贫措施,加大后续产业培育力度,建立后续产业帮扶台账,精细化跟进落实一系列到户到人扶持措施。
今年年初,马卡力麦一家8口也从龙泉镇搬迁到城南社区。如今,她在东西协作美佳雨具有限公司上班,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能拿到2500元的工资。车间按照“政策扶贫、企业搭台、贫困户参与”的原则,采取“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运行,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就近就业的问题。
城南社区工作人员得知马世祥有学习烹饪技术的意愿后,立即与县职业技术学校对接联系。“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我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顺利拿到了厨师职业技能证书。”学到技术后,他在县城找到一份厨师的工作,一个月稳定收入4000多元,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此外,该县还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创建扶贫车间、组织劳务输转、扶持自主就业等多种方式,激发易地搬迁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拓宽增收渠道。
在城南社区服务大厅的办公桌上放着几本厚厚的户情台账,每个家庭的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等情况一一登记在册。社区党支部书记马福辉介绍道,截至今年6月底,社区4442个劳动力中有3402人有了新工作。除302户兜底保障户和6户由子女赡养的老人外,搬迁户全部实现了一户一人就业,户均两人及两人以上就业的家庭超过57%。
“哒哒哒……”在龙泉镇拱北湾村八羊古社易地扶贫搬迁点,扶贫车间内的缝纫机声此起彼伏,48岁的马哈力麦就在这里当缝纫工人。2018年,她的丈夫突然去世,两个儿子还在上学,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这个农村家庭妇女的身上。正当她一筹莫展时,厦门援建的东西协作拱北湾村扶贫车间在村里落成,同年秋天,她成了扶贫车间的第一批缝纫工人。“从没想过我还能上班挣钱,现在,大儿子结婚了,小儿子在临夏职校学汽车维修,今后我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马哈力麦高兴地说。
如今,伴随着车间内缝纫机的运转声,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妇女的家庭地位也提高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东乡县通过易地搬迁、产业扶贫,让更多的贫困群众下山入川,唱着“花儿”住进新房,齐心协力奔向小康。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