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云·县融媒集萃】脱贫路上壮歌行 共赴小康新征程 ——定西市安定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原标题:【新甘肃云·县融媒集萃】
脱贫路上壮歌行 共赴小康新征程
——定西市安定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安定区融媒体中心
初心惠民 情系安居
8月,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新村易地扶贫搬迁点,青瓦白墙,整齐划一。
“2017年从花岔村搬下来后,我一直在天茂盛合作社打工,现在既能顾家还能挣钱,以前想都不敢想!”对比曾在山里的日子,易地搬迁户魏春芳满是感慨。
魏春芳所在的花岔村,是安定区海拔最低、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少的北部干旱山区的典型代表。
被大山“绊”住了出行的脚和发展的路?不怕!鲁家沟镇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打造了将台新村和台安新村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让514户2406名搬迁群众过上了“住砖瓦房、走水泥路、吃自来水、用动力电”的社区化新生活。
“搬迁只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该镇在做好搬迁工作的同时,持续加大产业发展培育和就业帮扶力度,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引进新主体、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筑强基层堡垒等举措,增强产业“造血”能力,从根本上摘掉“穷帽子”。
挪穷窝、换新颜、奔富路。近年来,安定区采取集中安置、插花安置相结合的办法,投入资金17.3亿元,建成搬迁安置点660个,搬迁群众1.15万户5.2万人。同时,聚焦搬迁后续产业配套和稳定就业,规划建设了马铃薯种薯扩繁、草畜联动、设施蔬菜等9个扶贫产业园,带动贫困户实现土地流转、就地务工、配股分红等多渠道增收致富。
产业引领 致力脱贫
登高俯瞰,层层梯田依山环绕,马铃薯花儿随风摇曳……
“2015年我刚成立合作社时,只种了800亩马铃薯,现如今,咱的产业也实现了转型升级!”手捧着刚出土的马铃薯原种,定西石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菊芳笑得像朵质朴的马铃薯花儿。
胡菊芳微笑着表示,合作社的壮大不仅发展了特色产业,还解决了周边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晌午,内官营镇万崖村的村民苏政正要运送2500公斤“金疙瘩”去镇上菜库销售。
“今年雨水合节,洮河水浇灌也方便,蔬菜长得不错!”苏政表示,自洮河水引来后,川区水田变成了“香饽饽”,种植的蔬菜也成了“金疙瘩”……镇上每天都公布实时菜价,有关部门也会不定期来市场为菜农维权。
产业脱贫活水来。近几年,安定区紧盯“区有主体带动、村有增收产业、户有种养设施、人有致富门路”的目标,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68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5.6亿元,大力扶持发展各类富民产业,农民从马铃薯、草牧、蔬菜等产业获得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产业发展有效激发出群众生产积极性,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
精准帮扶 共奔小康
一大早,在石泉乡石泉村刘坪社易地扶贫搬迁点,郭志刚哼着小曲儿,招呼来自家蔬菜水果店的客人。
郭志刚曾一直担忧,搬出深山,不种地,不养殖,怎么生活?
好事来了!2020年初,乡党委、政府落实帮扶资金5000元。随后,大家你帮我凑,就这样,郭志刚在新居当起了老板。
郭志刚说:“现在媳妇怀孕了,我也不能出去打工,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有了这么一份好营生!”
随着定榕协作持续深入推进,福州商人陈金全对产业扶贫也有了颇多感触。
“2017年,借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春风,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在石泉乡落地生根,从最初的一座菌棒生产车间、21座生产棚、2座冷库,发展到现在的147座生产棚、35座发菌棚、5座冷库、7条烘干生产线,仅仅用了4年时间。目前有43名老乡(其中贫困户11人)在我这里常年务工。”说起脱贫攻坚与食用菌产业,陈金全满怀希冀……
稳就业、促输转、谋长效。近年来,安定区围绕稳定就业这一民生关键,积极搭建各类平台,年均输转劳动力12.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5.2亿元;积极发展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扶贫新业态,认定扶贫车间54个,带动506名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开发贫困村公益性岗位1639个,聘用生态护林员1978名,有效拓宽了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门路,提振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一路辉煌一路歌。安定儿女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自2014年至2019年,全区共退出贫困村174个,脱贫3.04万户11.0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8%。(苏钧)
相关新闻
- 2020-09-04【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黄芪“名片”和“颜值”故事
- 2020-09-04甘肃农业大学直播带货为岷县脱贫插上电商“翅膀”
- 2020-09-03[天下财经]走村直播看脱贫 走进甘肃渭源县元古堆村
- 2020-09-03"天然药库"宕昌育药如"呵护婴儿"农户竞"标"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