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边陲锁钥” 今朝“平安雄关” ——嘉峪关市开展平安城市建设工作纪实
原标题:昔日“边陲锁钥” 今朝“平安雄关” ——嘉峪关市开展平安城市建设工作纪实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春燕
通讯员 韩培润
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登上城楼察看关城整体面貌,听取河西走廊长城、关隘历史文化情况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长城文化的深刻内涵,极大鼓舞了嘉峪关人民保护好长城、建设好家乡的信心和士气。
昔日的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如今的嘉峪关是平安、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旅游工业城市,这已成为本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共识。
“白天见警车,晚上见警灯”成为常态
平安不平安,关键看发案。如何最大限度压降发案?嘉峪关市启动立体化防控新机制,突出“多警融合、一警多能”,70%警力下沉参与全域巡逻防控,构建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交警、特巡警、派出所警力为骨干,社会各类巡防力量共同参与,“点、线、面融合联动,外部、内部、核心圈层过滤”的大巡防新格局,让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辆警车就是一座灯塔、一名民警就是一个标兵成为常态,全面强化护校安园、“无字创建”,护航地摊经济和夜间经济,社会面见警率、治安控制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
2020年上半年,全市治安警情同比下降40.7%,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58%,抢劫、抢夺犯罪和命案保持零发案。整齐划一的交警快骑、全副武装的“硬核”特警……这支承担危难险重任务的突击队、巡逻处警的先锋队、执法为民的服务队、公安队伍的仪仗队活跃在嘉峪关市的大街小巷,成为文明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成为平安城市的一张“暖心名片”。
编织“小社区” 共享“大平安”
社区警务是一项以预防为主、重在治本的警务战略,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直接、最有效的阵地。嘉峪关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找准瓶颈短板,从源头着手,狠抓社区“见警率”,不断夯实工作基础,把城乡社区警务建成社会治理的第一平台、维护稳定的第一防线、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优化警务模式,灵活推行弹性工作制、主副班制、错时工作制等,把警力优先部署到案件高发时段、防范薄弱时段和便民服务时段,最大限度实现警务前移,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提升警务效能。积极对接协调干部职数设置方案审核审批事宜,全力推动两个职务序列改革新政策落地,将原有的59名民警、32名辅警下沉基层开展工作,派出所和社区警力“两个40%”配置标准全面落实到位,从源头上解决了近年来困扰全市公安机关警力结构性短缺问题。
为积极推动社区警务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为全市治安户长统一配发了被装和袖标,组织全市106名社区民警弹性工作、绑定“六项职责”,与全市137名治安户长、340名综治网格长,及辖区司法调解员、楼院长、保安等群防群治力量捆绑作业、共建共治,初步构建了“1+1+1+N+X”社区警务团队,持续推进“一标三实”入户走访,纵深推进重点人员数据清洗和动态管控,深入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充分发挥治安户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掌握社情民意,宣讲政策依据,调处矛盾纠纷,实现了“跟着防”向“超前防”转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加速形成。
左右联动多点融合 改善基层社会“微循环”
嘉峪关市将社会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构建小机关、大网格、强基层、全覆盖的群团组织体系。健全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人才培养、资金支持机制。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市级统筹协调、街道郊区及职能部门组织实施、社区镇村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建立权责明晰、上下贯通、富有效率的三级纵向治理架构。完善“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和跨领域矛盾风险综合治理机制。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科学划分网格,整合党建、综治、城管等网格力量,打造“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服务管理网格体系。
与此同时,推动社会治理数据大整合,深入实施“雪亮工程”等信息化、智能化项目建设,实现棋盘式布警、网络化巡逻、全天候防控无缝衔接。建强专业化应急处突队伍,构建实战化、扁平化、合成化的应急指挥模式。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健全经常性专项打击整治机制。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体系。
嘉峪关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双向需求征集、双向提供服务、双向沟通协调、双向评价通报“四个双向”机制,打破思想观念、行政级别、行业分割“三大围墙”,凝聚基层治理的党组织合力。以“两张清单”聚焦基层党员群众需求,全面梳理街道社区、驻辖区单位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双向互动、精准匹配,探索完善“三社联动”基层治理新途径。建强市级政务服务中心,巩固加强“12345”热线工作,推动部门联动、一体办理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变社区“坐班制”为“值班制”,设立“值班岗”和“走访岗”,以“微服务”疏通基层社会的“毛细血管”、改善基层社会“微循环”, 做好“平安雄关”建设中的“细枝末节”,切实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