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水四用”到“水兴百业”
元古堆在渭源——渭河的源头,却偏偏与渭河“擦肩而过”,不光被崇山峻岭远远“甩”到了洮河流域,而且位居洮河流域的偏远地带。毗邻的索爷林山、包家屲坡尽管富含水源,却因矿物质复杂,不能完全成为生活用水。
村医张桂峰说:“早先元古堆人的饮用水问题比较多,全村患有‘大脖子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等地方病的村民比比皆是,30多年前普查获知的50多名地方病患者,如今还有10人。”
脱贫前,渭源县元古堆村的孩子们从取水点抬水。摄于2013年3月。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
有一年,某自然村一家农户办婚宴,几位远道而来的亲戚主动承担了担水的活儿。其中一位亲戚正在挑担爬坡,正好迎面下来一只毛驴。驴刚刚和他“擦肩而过”,突然后蹄子凌空一蹬,当场把亲戚踹了个人仰马翻,连人带木桶直滚到坡底。人,顿时头破血流;桶,当场四分五裂。
引洮工程一期的自来水还未到达家中之前,元古堆村的村民从村里唯一的水源往家里担水(2014年12月28日 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
“幸亏抢救过来了,差点‘红事情’就变成‘白事情’了。”村民聊起这件事,至今心有余悸。
一盆水,往往“一水四用”:第一遍,洗菜,然后沉淀;第二遍,用沉淀后的水洗碗,然后再沉淀;第三遍,用沉淀后的水洗脸,然后再沉淀;第四遍,用沉淀后的水饮驴,然后……水就没了。
元古堆村的村民从村里唯一的水源打水 ,“一碗水贵过一碗油”。(2014年1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
缺水是贫困之源,治贫就要引水。
在苍茫的三千里陇原,谁不知道引洮工程?
1958年,引洮工程开工建设。限于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1961年,工程被迫停建。
2006年11月,引洮工程再次启动。
2013年,在考察定西市渭源县引洮工程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2014年12月28日,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工程实现一期通水,惠及定西、白银、兰州等市7个县区的154.64万城乡群众。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百姓半个多世纪的期盼成为现实。引洮工程一期总干渠长110.47公里,其中87.22%为隧洞。年引水量达2.37亿立方米,工程一期总投资共50.25亿元。按照技术规程,引洮工程一期通水后,将进入为期一年的试运行阶段。图为位于甘肃省卓尼县藏巴哇乡境内洮河上游的引洮工程取水地九甸峡水库(1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
2014年引洮工程全线正式通水时,元古堆人已经提前饮用了整一年。
自来水进村了,入户了,用元古堆人的话说,就是“感觉身上的气血两旺了”。
现在,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在自来水龙头前接水。摄于2019年9月。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
“一水兴六畜”。分散在元古堆农户家的500多头大家畜——犏牛、骡子、毛驴……从此摆脱了饮用不洁水的历史。
南山上,绿意盎然,云岚飞挂。3.8万只放养虫草鸡吃完虫子,品完青草,该喝水了。老远望去,漫山遍野的鸡向水槽聚拢过来,像条条长龙上波光粼粼的片甲。
“一水兴百业”。元古堆以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元苗木繁育专业合作社等5个合作社为平台,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这些产业,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旺。
有水百业兴,2020年3月11日,在渭源县元古堆村,甘肃圣源中药材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员工在晾晒中药材。新华社发 马希平/摄
那天午后,我在一家农户饮过一次酒,品牌曰:元古堆。
“这酒咋样?”村民问我。
“好酒。”
“水好了,酒就好。”
酒,以水为媒;水,以酒为荣。喝元古堆酒,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