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易地扶贫搬迁的“古浪模式”
【专题】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甘肃省58个贫困县脱贫攻坚成就巡礼
原标题:易地扶贫搬迁的“古浪模式”
古浪县绿洲小城镇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便捷的交通使得易地搬迁群众享受“城里人”的生活。
古浪县五道沟种植户喜获丰收。
贫困户领取“脱贫羊”。
黄花滩一号调蓄水池的建成投运让移民区群众用水不再愁。(本版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甘曜毓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国华 李峰 伏润之 杨世智 杜雪琴
古浪县地处国家划定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甘肃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3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39.8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4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古浪县尽锐出战,在认真总结扶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突破“思路、出路、产业、模式”四大瓶颈制约,从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入手,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构,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的基本方略,推动扶贫开发从单打独斗转向兵团作战,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从粗放式扶贫转向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过程中,古浪县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切中古浪贫困山区精准脱贫的要害,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建设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建成12个移民新村和绿洲小城镇,南部山区群众应搬尽搬,先后搬迁安置南部山区11个乡镇88个村、1.53万户6.24万人,其中横梁乡、干城乡、新堡乡3个乡镇58个村整体搬迁。同时,按照“五个一批”的有效路径,即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迈进。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和八步沙林场,看望移民村的乡亲们,了解治沙造林情况。全县人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更加坚定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2019年底,古浪县减贫6052户2032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7%,13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通过省市逐级严格验收,达到了整县脱贫摘帽的目标。
易地搬迁解民困
2017年,古浪县黑松驿镇芦草沟村村民雷月芳搬家了。从偏远小山村搬到新建成的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60多公里的路上,她没有回过头。
“穷山窝,一点儿也不留恋。”时隔近三年,提起芦草沟,雷月芳仍旧觉得搬家搬对了。那种山大沟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挑一桶水,路上能洒半桶汗的山里生活,她觉得过得够够的了,到川里过日子是她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即便是自己搬不到川里,也得让孩子生活在川里。
这么想的人,不止雷月芳一个人。
长期以来,古浪南部山区因为受地理、交通等条件限制,群众致富无门路,发展无优势,无法实现“两不愁”,受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制约,更是无法实现“三保障”。因此,走出大山到川里生活,就成了当地群众世世代代的愿望。老一辈实现不了,很多人就把愿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并且把“川”字写进后辈的名字里,比如朱显川、赵泽川、郭兰川、李应川……
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贫困山区群众搬出大山,实现了南部山区几代人的愿望。然而,搬迁的动议提出来容易,可是往哪里搬,搬出大山之后群众生活又怎么保障,生产怎么快速发展致富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起来却不容易。这些问题,都必须谋定而后动,这也考验着古浪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的执政能力。
针对往哪里搬的问题,在迁入地的选择上,古浪县充分论证,根据水资源条件、区域内自然禀赋等比较优势、可开发土地和产业发展可能性等资源要素条件,选择了在黄花滩戈壁上开发建设生态移民区。
针对怎么搬的问题,古浪县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基础优先、集中安置、分步实施、稳定发展”的总体思路,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城乡融合等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移民搬迁。
“在搬迁过程中,我们整合易地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生态功能区补偿、扶贫专项、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等各类项目资金,减轻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经济压力,每户搬迁群众自筹资金1万至2万元即可搬迁安居。”古浪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胡雪琴介绍说。
群众搬出大山以后,生产怎么发展?这一问题,县里也早有考虑:根据搬迁工程规划,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全面完成搬迁任务后,移民数量将达到6.24万人。为解决群众生产问题,人均按照1.75亩土地配套,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共需开发土地12.4万亩,其中平整产业用地10.92万亩。
但新问题又来了。黄花滩本来就缺水,大面积开发土地,将需要大量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水的问题又怎么解决?
答案都是干出来的。
“黄花滩灌区已建成调蓄水池47座,总容积560万立方米。”古浪县黄花滩引黄灌区水利管理处工作人员俞建全介绍,目前灌区正在建设3座大型调蓄水池,总容积570万立方米;计划开工建设1座大型调蓄水池,容积370万立方米。待全部建成后,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调蓄水池总库容将达到1500万立方米。
“目前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水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俞建全肯定地说。
站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水利工程建设工程规划图前,粗细不一的输水线路蜿蜒曲折、密如蛛网,一节一节向移民区延伸。“包括生产和生活用水,大大小小的输水渠道,总的长度加起来有几千公里。”看着自己付出汗水的成果,俞建全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
“这地方,只要有水,种啥活啥!”一位当地干部对记者说。
充足的水,给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带来新的希望和勃勃生机。
产业扶贫化民忧
进入2020年,古浪县继续积极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突出良种培育、规模扩张、品质提升、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六项重点”,推动农业产业由增产增收向提质增效转变。
产业的发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成为现实。
“过去在山里,庄稼地薄得很,种的洋芋都长不大,根本没有出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杜鹏从黑松驿镇萱麻河村搬迁至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西靖镇阳光新村。新家园、新环境,看着移民区一望无际的日光温室产业区,受了半辈子穷的杜鹏内心却很纠结:“谁都知道,日光温室收益比大田种植高,但我们刚搬下来,一穷二白,没钱没技术,搞产业没底气。”
“底气政府给。”面对这种担忧,西靖镇镇长宋全军给群众打气的时候,也很有底气。支撑宋全军底气的,是县委县政府为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出台的各项服务举措。其中,最给力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仅在去年,古浪县就发放特色产业发展贷款3.43亿元、扶贫小额信贷1.13亿元,投入脱贫攻坚财政资金13.69亿元。
搬下来的第一年,杜鹏投资4万元,政府补贴8万元,承包了2座日光温室。“这4万元都是贴息贷款,政府不仅给我们新房子住,还给了‘金饭碗’,经营日光温室,我一年能挣四五万元。”
2018年,杜鹏脱了贫,钱包鼓起来,致富的心思也活络起来。
“2019年9月份,我买了41头育肥牛,前不久刚刚卖了20多万元。”杜鹏兴奋地说,以前在山里,一年到头口袋里只有几百元,没想到搬到移民区,靠着发展产业,几年时间就挣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钱。
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群众心里有了踏实的“底”。
事实上,古浪县发展产业亮点频出。古浪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古浪县立足山川沙不同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在南部沿山区,以黄羊川等4个乡镇留居群众为重点,利用天蓝地净、气候寒凉、土壤无污染的优势,重点发展沿山特色产业带;中部沿川区,以泗水等5个井河灌区乡镇为重点,利用土地肥沃、水分条件好的优势,打造沿川特色产业带;北部沿沙区,以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和黄灌区10个乡镇为重点,利用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优势,着力发展沿沙特色产业带。
一个个脱贫产业,特色鲜明,充满生机。
在牛产业方面,持续支持顶乐牧业公司扩大养殖规模,新建祁连山黄金奶源带6万头生态奶牛产业园、大靖镇万头母牛繁育基地,在黑松驿等乡镇布局建设千头牛场7个,累计建成规模化牛场36个,牛存栏6.95万头。
在羊产业方面,新建万只羊场15个、规模化养殖小区44个8542座,规模化羊场累计达到572个,羊存栏202.69万只,今年上半年出栏80万只,羊产业列入全省“甘味”肉羊产业集群建设支持范围。
在鸡(鸽)产业方面,德青源金鸡项目青年鸡区、蛋鸡区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存栏青年鸡30万只、蛋鸡60万只,日产蛋58万枚。新建西靖镇10万只海兰蛋鸡养殖基地、横梁乡3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引进长寿鸡1万只,规模养鸡场达到25个,鸡存栏226.59万只。依托“苍松山鸽”品牌,在十八里堡、古丰、西靖等乡镇新扩建肉鸽繁育基地7个,种鸽存栏9.1万羽,年底将达到15万羽以上。
在蔬菜产业方面,种植露地蔬菜12万亩,年果蔬产量达到48万吨;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1000座,计划种植火龙果、彩椒、蝴蝶兰等高端果蔬和花卉,8月底建成后,全县日光温室累计达到1.5万座,设施果蔬年产量12万吨以上。
在特色林果业方面,在移民区新发展以沙漠桃、山楂、新疆大沙枣为主的特色林果1300亩,枸杞等特色林果面积累计达到5.94万亩。在食用菌方面,完成食用菌投袋520万袋、畦栽3.2万平方米,年底将达到1500万袋。
……
产业发展,六畜兴旺,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政策兜底保民生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生态移民区未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脱贫不稳定人口”仍需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任务艰巨。为此,古浪县聚焦靶向,落实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等精准帮扶措施,千方百计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
古浪县紧紧围绕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目标,不断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为贫困群众撑起健康“保护伞”。
在古浪县绿洲小城镇,除了整齐划一的楼房,坐落在中心的古浪县人民医院医联体绿洲医院格外显眼。这座现代化医院,无论是就医环境,还是医疗设施,都丝毫不逊色于县里的医院。住在黄花滩的郭福老人骑着电动车,用不了5分钟,就能到这里,通过中医针灸治疗困扰自己10多年的骨关节炎。古浪县卫健局负责人介绍,这座医院整合了附近3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资源,拥有8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能够开展内、外、妇、儿科常规诊疗项目和疑难病例诊治,为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及周边乡镇15万多群众的就医提供坚强保障。
不仅绿洲医院方便了群众就医,各移民新村的卫生室服务也不逊色。在圆梦新村卫生室内,64岁的张怀有正等着医师量血压、测血糖。2015年搬入新居的张怀有说:“大夫们服务很周到,还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哩。”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标准足球场、人工草坪、风雨操场、礼堂、国学馆……绿洲医院一街之隔就是绿洲中学,可以容纳学生2000人。
走出大山看见更广阔的天地,成为孩子们的原动力。搬出大山安置在黄羊川镇马圈滩村的村民王芝云说:“我的两个女儿顺利读了大学,小儿子明年参加高考。感谢党的好政策,不但减免了孩子的学费和住宿费,还提供了助学贷款。”王家三姐弟都实现了上学梦,拥有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性。
对于贫困群众而言,“不愁吃、不愁穿”需要以稳定的收入为基础,就业是实现快速脱贫、稳定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绿洲小城镇建起了绿洲人力资源市场,精准定位绿洲小城镇每个劳动力的职业现状,逐户摸查建立绿洲人力资源库,明晰每个劳动力的职业需求,做好劳务输出和技能培训。
来自古丰镇王府沟村的移民张文良最近在技能培训学校学起了厨艺。“学技术,不用自己掏学费,政府全包了。现在,我想攒点钱开个饭馆,靠手艺致富。”张文良对未来满怀憧憬。
对于部分因家庭因素无法发展产业、外出务工的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是最好的选择。去年,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新建扶贫车间42家,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30人;安排公益性岗位764人,人均年增加收入7200元;安排护林员496人,人均年增加收入8000元,真正实现了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进。
……
漫步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楼房、砖瓦院落星罗棋布,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孩子就近上学,看病也在社区。各居民点文化广场上,大爷大妈跳起了广场舞,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平整通达,穿行的车队将农副产品销往各地。
“易地扶贫搬迁不只是简单地搬家,而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横梁乡党委书记卢继发表示,如今的黄花滩,移民正在拧成一股绳,铆足劲奔小康。
- 2020-07-28搬出大山 圆梦小康——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下)
- 2020-03-04漂亮小区里的幸福生活 ——探访东乡县城南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 2020-04-09搬迁村民变“市民” ——秦州区藉口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