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榜样!蔺世琦的“好人”传承之路
7月4日上午,酒泉市金塔县图书馆里热闹非凡。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围在一个新成立的图书角旁,他们翻阅着1994年至今出版的200多本《读者》杂志。在孩子们中间,有一个身穿红马甲、皮肤黝黑的“爷爷级”志愿者与大家互动正酣。他叫蔺世琦,这些跨越近三十年的杂志就出自他个人收藏。这次捐赠是蔺世琦今天计划内的第一项公益活动,结束后,他就立刻奔向了另一项公益活动——社区慰问。
在酒泉,人们更习惯叫他“蔺好人”。不仅是捐资助学,在酒泉很多访贫问苦、维护交通等公益活动中,蔺世琦身穿红马甲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在一片“蔺好人”的赞许声中,蔺世琦戏称自己是“蔺傻子”。不仅和同事的生活水平差距很大,53岁的他甚至还背负着近三十万元的房贷。但他从“好人”中传承而来,又在传承着“好人”力量。十几年来,蔺世琦先后荣获“甘肃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酒泉市风采市民”“酒泉市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甘肃省第三届道德模范”和“甘肃省最佳志愿者”等几十项称号。2013年,蔺世琦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在北京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
蔺世琦和郭明义合影(受访者供图)
从“徐好人”到“蔺好人”:乐善不倦的习惯延续
对于蔺世琦来说,多种多样的荣誉是一种肯定,但不是一种光环。“公益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行动。”蔺世琦在谈到各种公益活动时如是说道。在他眼里,公益可以是一项策划很久的集体行动,也可以是交通引路、开车捎人这些细小行为。按照蔺世琦的说法,这些公益习惯不仅是一种养成过程,更是一种家庭习惯的传承和延续。
蔺世琦的母亲姓徐,自打他记事起,母亲在工作之余就很忙碌,也总是听到别人称他母亲为“徐好人”。稍稍长大后,蔺世琦逐渐明白,在革命的年代,母亲16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母亲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真诚帮助。正是这份严谨和宽厚吸引了蔺世琦的父亲蔺成玉,他26岁作为酒泉当时最早考核成功的八级工人之一,能控制上千斤的气压床压鸡蛋而不破。蔺成玉对孩子工匠精神的要求也细如发丝。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蔺世琦心中乐善好施、严谨认真的性格逐渐养成。
蔺世琦讲述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 刘正 摄
正是因此,长大后的蔺世琦劲头不减,在大事面前也能临危不乱,身体瘦削的他成了十足的“硬汉”。2011年7月2日清晨,蔺世琦开车赶往单位上班时经过酒航路鸳鸯池路段,这一路段地形复杂、风险高,加之大雨滂沱,一辆大型客车经过时发生侧滑,直接从路面摔到近7米的路基下。当时车上载有42名乘客,很多乘客还在睡梦中,其中一部分直接被甩出车外,现场顿时哭喊哀嚎声四起。由于事发地位于县城外,专业救援力量短时间内无法到达现场。面对一片狼藉的事故现场,蔺世琦立刻投入救援。在拨打电话报警报医后,他开车接送伤员往返医院多趟,蔺世琦用不到二十分钟就把第一批重伤员送往医院。最终,受伤的20多名乘客全部获救,无一罹难。后来蔺世琦发现,自己的身上和车内已经都是血渍,现在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蔺世琦说:“多救一个人,就是多救一个家庭,这就是‘回报’,值得得很!”
除了“硬汉”形象,在扶老济困的公益中,蔺世琦更多是温暖、亲切的“大哥哥”“大孩子”。2012年,蔺世琦偶然来到离县城百余公里的天仓乡敬老院,受到历史和自然环境限制,几位老人衣着破旧,居所是几十年前修建的土坯房,也没有自来水,更无从谈及营养滋补。看到这幕情景,蔺世琦眼圈红了,他当即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这些老人。这一年腊月二十八,当家家户户在“把面发”准备辞旧迎新的时候,蔺世琦冒着大雪开车100多公里,把刚刚筹措好的棉被棉衣亲手交到了这些老人和家庭困难的孩子们手中。2015年,金塔县敬老院集中安置了这些老人,蔺世琦过去慰问,其中已经双目失明的向奶奶分辨出了他的声音,冲他喊了一声“蔺娃,好蔺娃”。老人这声“蔺娃”让蔺世琦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流,回想起这段经历,蔺世琦感慨到:“这就是一种最大的收获!”
90多岁的向奶奶亲切呼唤“蔺娃”(受访者供图)
从初心到良心:“公益之行不能有功利之心”
这种收获是精神的,付出却是物质的。蔺世琦参加工作36年,现在每个月收入4000多元,这其中还包括他要还房贷的一部分,但他仍然坚持每月至少拿出六分之一投入到公益中去。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蔺世琦不能算作一个常人认为的“慈善家”,因为他做公益不是因为“钱多有余”,而是因为看到了更需要的人,始终放不下助人的初心。
这样的选择引起了很多不解和质疑,甚至有些“理所应当”的杂音。2013年4月,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蔺世琦在县公安局的支持下,在航天广场组织了“雅安加油”的烛光祈福活动,当天有300多名志愿者参与,参加活动的群众千余名。在这个西北县城里,这样规模的活动已经让人惊叹。在不了解他的人里,曾经也有人出于善意劝告他:“世琦,活动这么大,名气和影响力也大,以后你要不要在这样的公益活动里接个广告,改善一下你自己的生活?”蔺世琦拒绝了,他知道自己当下生活不易,但是始终告诉自己:“公益之行不能有功利之心。”蔺世琦有时候会去和一些商业公司谈合作,但都是邀请这些公司加入公益活动,提供对受助群体的赞助。蔺世琦坦言:“不怕笑话,公益一直在做,我自己现在存款几乎没有。”他不是没有想过未来,但每每看到受助者的情况,他就又攒不下钱了。
“从初心出发,始终不能忘掉良心。”这是蔺世琦回顾这些年活动的最大感受。在他车的后备箱里,各种援助物资进进出出,但有一样东西始终没有落下过,那就是他的红马甲。志愿者的红马甲跟着他已经6年多了,这台车更是已经“服役”10年。2010年,随着做公益的范围越来越大,蔺世琦借款买了这辆7万元的奇瑞车,10年里,这台车既是货车又是客车,既载过头破血流的伤员,也拉过和他并肩做公益的“战友们”。里程表上的数字接近10万,其中一半多记录的是蔺世琦开车做公益的路途,他开着车在这个小县城里走过的路,相当于从兰州到北京跑了10多个来回。
蔺世琦穿红马甲和孩子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面对质疑和嘲讽,蔺世琦也不是熟视无睹、完全坦然,他也会委屈和寂寞。蔺世琦有的时候认为自己就像一个“独行侠”:“有时候冒着雨雪,自己一个人开车运送物资、装货接货,挺孤单的,也会回问一下自己‘到底这么做是为什么?’”经历过几番自我对话之后,蔺世琦给出了一个答案:看社会角度不一样。在蔺世琦看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既然能做,他就要做到。
蔺世琦满满一天的公益行程安排 刘正 摄
但做事总是有成本的,蔺世琦为了能把公益活动维持下去,他想尽一切办法省钱。他给自己定立了一个“二四”原则,即:两公里以内走着,四公里以内跑步骑车,超过四公里的时候再开车。前两条都维持得很好,但第三条很多时候还是换成了“双脚走路”。2019年11月,蔺世琦前往兰州参加全省志愿者联合会年会后按计划要去天水张家川资助十几名特困孩子过冬的新棉衣棉鞋,期间他联系到了读者集团的编辑部,经过努力,读者集团决定捐赠50多本书籍给张家川查湾村小学。为了省下30元车费,他提着这些书从读者集团一路走回了驻地宾馆,到达宾馆后,他的双手已经被绑书带勒出了一条条紫红色的血痕。
捐赠给张家川查湾村小学的《读者》杂志(受访者供图)
从个人到协会:成人之善“三步走”
“‘好人’不应也不能只有一个,大家伙儿一块做公益才能有更大力量。”蔺世琦心中有一个“三传”的目标: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传承好传统。在几十年里,他从一个人开始做,到2009年组织了一个志愿者团体,最终成立起一个协会。10多年间,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了蔺世琦的爱心组织,实现了“个人—团体—协会”的“三步走”。
2014年7月,蔺世琦筹划多年的金塔县航天爱心志愿者协会终于成立。这是“三步走”的第三步。协会的办公室设在金塔县西南街社区,蔺世琦把“三传”印在了其中的一面墙上。在蔺世琦看来,“引领和传承”是他公益活动的重中之重。蔺世琦最先影响的是他的家人,他和妻子张静联合制作了一面2米多高的“平安慢行”旗。尽管妻子身患疾病,但每到下雨下雪,夫妻二人都会扛着这面旗子,立在酒航路鸳鸯池高危险坡路段。这面旗子随风飘动,更能引起全国各地过往此路段司机的注意和警惕。很多时候,两个女儿也加入进来,一家四口都冒着风雪在这个事故高发路段“执勤”。同时,两个女儿还成为了协会中的“爱心姐姐”,协会经常帮助一些孤儿、留守儿童,姐妹俩对这些孩子的情况如数家珍,辅导作业、关心生活成了家常便饭。2015年,蔺世琦一家被评为金塔县“最美家庭”。
蔺世琦和妻子张静在雪天摆放“平安慢行”旗(受访者供图)
这种传递也感染到了受助者群体,聚拢的志愿者们也终于“成团”。魏国帅是金塔建新路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多年前,家中亲人因意外受到严重伤害,在全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来自广东的爱心志愿者服务团体闻讯而来,这份援手一伸就是6年。魏国帅一直把这份恩情记在心间,2010年前后,他在本地媒体上看到了蔺世琦的事迹,两人结识后一拍即合。也是这一年,在自创的本地信息平台“金塔在线”上,蔺世琦和魏国帅将公益搬到了线上,协助参与了暖流计划、壹基金温暖包,衣加衣等活动。在这个平台上,蔺世琦团队先后争取到了省市企业的参与,他说:“很多人其实很有爱心,但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帮助这些受助的家庭,我们也是帮助他们进行了‘精神财富公平的二次分配’。”
成立协会并不顺利,根据要求,成立民间团体至少需要3万元的注册资金,这成了蔺世琦绕不过的坎儿,甚至他在找企业赞助的时候还遭到了不信任和不屑。最终在省市县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协会才得以成立。2014年协会成立之际,蔺世琦带领协会成员在鸳鸯池旁种下了一片公益林,千颗胡杨矗立于此,这是酒泉市第一个志愿者公益林。一块纪念碑立在林边,碑身左、右上角分别雕刻着一只手,来这里参观的群众将手放在上面,就好像和志愿者们一起,传承着一种胡杨精神,共同感受这份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
蔺世琦带领志愿者们种下的公益林(宋朝军 摄)
现在,蔺世琦和团队成员们一道,不断把善举和善念传递给更多的人。西南街社区开展了道德讲堂活动,蔺世琦成为了“个人品德”授课的教员,他可以固定地站在三尺讲台上向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讲述见义勇为、济弱扶贫的故事。同时,蔺世琦和协会200多名成员们在学校、社区和单位等地,已经开展了超过300多场宣讲和志愿服务活动,更多的新鲜血液也正在注入。
从个人到团体,蔺世琦号召大家积善成德的“爱心卡”已经换了五个版本,但为了能够让群众及时找到,他的电话号码却从未改变。这张号召爱心的卡片不仅在酒泉、金塔流转,还传递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郭明义的手中。截至目前,协会的服务时长已经超过了8000个小时。
蔺世琦“爱心卡”五个版本的变迁 刘正 摄
“生活有激情,待人有真情,做事有热情。”这是蔺世琦给自己定下的生活准则。他的生活缺少了一些人情礼往,却多了一些古道热肠。感激和白眼遍布在做好事的道路上,他知晓理解却不计较,帮助他人已经成为了蔺世琦的生活习惯。蔺世琦也讲求回报,但却不包括经济私利。现在,“蔺好人”每出发一次,都想着发动起更多的“好人”。蔺世琦说:“我们都是平凡人,但都能创造瞬间的伟大,所以,我们都能成为英雄。”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王臻、阴雨永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