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面塑艺人郭刚:抻拉扯粘见传统

20-08-12 09:00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田洋

【专题】第十届兰大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7月21日早晨,酒泉汉子郭刚到阳台拿回已经醒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将面团细致地擀成薄饼状。之后他从一旁的袋子中取出准备好的圆形模具,将已被擀完的大面饼分割成一片片小面饼,用手将每片小面饼都折成花瓣状后,稍用剪刀进行修剪,便沾水涂油将其粘合成花的形状。这些步骤完毕后,郭刚将手中的“面花”放到阳台进行晾晒,再顺便取回另一朵已被晒干的面花,开始了涂色的步骤,“红、黄、紫”等颜色在面花上渐渐晕开......

郭刚先生的面塑制作过程 尉婷/摄

  粗壮的手臂,黝黑的皮肤是郭刚最明显的外型特征。“面塑”是传统的手艺活,在旁人看来,这般精细的工作很难与已过而立的爷们郭刚联系在一起。

  平日里,郭刚的本职工作是工厂里的厨师,负责给工友们烧大锅饭、做面点,一般都等到傍晚才回家,有时候也住在厂子里面,所以他也会在厂里的住处放一些面塑作品或者制作面塑的工具。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便一门心思开始做“面塑”,做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

  郭刚始终在与面打交道,他也正是用他眼前的这块“面团”来表达对生活的热情和理解,而这一切都始于他的童年经历。

  耳濡目染

  从小学时,郭刚就在自己长辈的耳濡目染下,接触到了面塑这项传统手艺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物质生活还不是很丰富,郭刚的奶奶舍不得用白面做面塑,而是用玉米面做,再稍微掺一些白面,虽然材料粗糙,但是依旧有形有神。郭刚打小就极有绘画天赋,一年级就拿过绘画比赛一等奖。郭刚在一旁看着奶奶做面塑,自然心里痒痒,但出于经济条件方面的考虑,他不被允许在面团上涂涂画画,只能在五毛钱一块的橡皮泥上反复练习。“我上学的时候,书包里装的最多的就是橡皮泥,课前课后都会拿块橡皮泥出来捏捏刻刻。”郭刚笑着表示,“后来捏得越来越好,我奶奶才让我跟着她在玉米面上刻画。”

  面塑的一个重要制作环节便是上色,但是在那个年代,颜料和绘画工具都非常匮乏。二三年级时郭刚便跟着奶奶去戈壁滩上“采颜色”。戈壁滩上的枸杞很多,郭刚抱起一些拿到家中,放在阳台上面晾晒,接着用开水一泡,水便成了紫色。至于那些鸡冠花、蚕豆叶,拿回来捣碎,用水一冲,便成了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奶奶也舍不得用毛笔,便带着郭刚用棉签上色。“那时做面塑耗时极长,色彩的层次感也不强,但跟着我奶奶一起做还是乐在其中。”郭刚说。

  奶奶去世后,留给郭刚的也只剩下了一个茶碗。它本是奶奶用来装辣椒油的,后来因为容量太小所以用来装颜料。一开始奶奶会教郭刚在茶碗内捣碎所采材料从而取得颜料,后来等到绘画材料丰富了,它便直接用来装现成的颜料。这个产自民国时期的茶碗经历了无数次颜料的浸泡,不同的颜色已深深渗入碗的内壁,早已看不清其本色了。郭刚也正如此茶碗,在奶奶的耳濡目染下把对面塑的热爱融于生活中,最终内化于心。

郭刚祖传的茶碗 尉婷/摄

  匠心传承

  郭刚本身是一个很怀旧的人,喜欢的也都是怀旧物品。做的绝大部分面塑都是类似于十二生肖这样的动物和一些植物等。正因为对传统图案的特殊喜好,郭刚一般都从平日生活所见中找图案素材。他经常会询问亲朋好友是否见到过其他面塑或者祭祀品的图案,无论是花还是动物,他都会让朋友拍下来供他参考。有一次在厂里,他看见别人办公室里有一个鹿头,赞叹鹿头逼真之余,便拿出手机拍了两张照片。回到家后,郭刚照着照片做鹿头的面塑,做出来的面塑作品也别有一番神气。

  在今年的疫情期间,郭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惬意。由于不能出门,没有了厂里工作的打扰,郭刚能够专心在家做面塑。除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其他时间基本都用于面塑的制作,他也尝试着做了一些复杂的面塑,例如“老鼠抬轿”之类的作品。不同于别人在疫情期间的憋屈烦闷,郭刚的艺术创作让他每天的生活都过得充实无比。

郭刚展示他的“十二生肖”面塑作品 尉婷/摄

  郭刚记忆最深刻的是两个人在奶奶的老房子里,昏暗的灯光下,祖孙两人拿着自制棉签染色的时光,一染就是从傍晚到午夜。这种与长辈学习的经历让年幼的他养成了沉稳的性格。郭刚做面塑时不喜欢被他人打扰,“有时候灵感就在一瞬间出现了!拿起一块面团,浮躁的心便立马变得平静下来,一切杂念都被排除了,很享受一个人安静的过程。”郭刚由衷地说道。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一间屋子,一些被捣碎的叶子,一块面团,几根棉签和毛笔,便是郭刚、奶奶与面塑的联系。现在,郭刚也从村里搬到了城中,房屋也变大了不少。但不变的还是屋中堆满的笔、色、面和作品,以及那份对于面塑的热爱。

  “我并不是什么匠人,也没有太大的本领,我只是在业余时间、用最原始的方法,最淳朴的热情来保留和发展咱们的面塑,不想让面塑在酒泉甚至在甘肃绝迹,就是这么简单。”面前的这个西北汉子眼神中透露着坚定和真挚。面塑于郭刚,不似厚重的使命,更像是嵌入日常生活的一环。

  抻拉扯粘之间,郭刚的手指上下腾挪,一块普通的面团便在他的手中展示出了万般变化,文化的传承也就在这样的场景中徐徐铺展开来。

  后浪难寻

  所谓“酒泉面塑大供养”,就是用来祭祀或者当作祭品的面塑,郭刚平日里所做的面塑一般都用于红白喜事,表达对人和生活的美好祝福。

  一个面塑,郭刚基本上要做三四天,一套做下来能卖100-200元不等,一个月差不多能有10个左右的订单。“如果把做面塑当成一种谋生手段,是肯定坚持不下去的。”郭刚略显无奈地说,“作为副业来做的话还能保持热情。”郭刚的顾客一般都是村子里的老人,很少有来自城市里的订单。他为了拓展销售渠道、增加大众对面塑的了解,也经常会把自己的作品发到朋友圈。郭刚曾经在快手平台上直播过一两次面塑制作,但结果并不理想,一是没什么人感兴趣,二是很容易分心,影响制作过程。后来,郭刚便没有再进行过直播。

  对于面塑的特殊感情让他对于之后的传承也有了自己的考虑和担忧。“现在也没啥年轻人愿意学了。”郭刚说到这个,脸上透露着些许无奈。“现在还有很多面塑手艺人图个快,哪还有人和面,直接在面包馒头上涂涂画画就行了,人力物力成本都低。所以像我这样秉持着传统方法的确实是少数,没有极高的热情是很难保持下去的。”

  郭刚也尝试过教别人做面塑,试着收个徒弟,可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好看而来,因为麻烦而去。工艺本身复杂,郭刚对于图案和制作又有其自己的考量,这实在不符合大部分人“速度快,收益高”的惯性思维。尽管如此,郭刚始终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后浪”来传承他的面塑手艺。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老师王臻、阴雨永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暴雨袭击定西岷县漳县 境内两条国道遭水毁中断 过往车辆要绕行 暴雨袭击定西岷县漳县 境内两条国道遭水毁中断 过往车辆要绕行
  • 【溯源甘肃】秦汉时期甘肃的艺术成就 【溯源甘肃】秦汉时期甘肃的艺术成就
  • 凝心聚力 并肩作战——天津市蓟州区与古浪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纪实 凝心聚力 并肩作战——天津市蓟州区与古浪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纪实
  • 酒泉肃北:百亩风沙口绿色连片 酒泉肃北:百亩风沙口绿色连片
  • 一个深度贫困乡镇的蜕变——帮扶单位助力古浪县黑松驿镇脱贫的生动实践 一个深度贫困乡镇的蜕变——帮扶单位助力古浪县黑松驿镇脱贫的生动实践
  • 决胜脱贫攻坚 走向小康大道——定西漳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决胜脱贫攻坚 走向小康大道——定西漳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 唐仁健在省光伏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有序推进光伏扶贫工作转向“高效运维”“有效利用” 唐仁健在省光伏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有序推进光伏扶贫工作转向“高效运维”“有效利用”
  • 林铎唐仁健对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出批示 林铎唐仁健对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出批示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陇南公路局处置水毁险情保安全畅通
2   武威高速公路处:确保封闭施工期间车辆
3   甘南公路局 开展桥下空间治理“回头看
4   公路部门全力抢修漳县岷县水毁路段
5   西银客专甘宁段正式开启联调联试
6   续写文明传承新篇章——酒泉敦煌市创建
7   嘉峪关公路局小修保养计划任务进入冲刺
8   民勤通用机场及配套工程项目开工 武威
9   兰州公路局榆中公路段:创新发展提升养
10   让监督工作更接地气——永靖县纪委监委
11   兰州经济区税务局:减税降费激发科技企
12   东华大学携手敦煌共推敦煌文化传承创新
13   暴雨袭击定西岷县漳县 境内两条国道遭
14   一场2170公里的跨省区救治!甘肃籍男子
15   武山县税务局:确保税收优惠政策全覆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