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裕固族歌舞:巴玉姗在祁连山下的文化接力
“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姑娘我心中歌儿多......”这是裕固族姑娘巴玉姗很喜欢的一首裕固族民歌《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的片段。聊起这些,她有说不完的话。
35岁的巴玉姗已经跳了二十年舞了。她身材高挑,一米七左右,比我们想象的更漂亮,谈话间始终挺直着腰板,周身散发着舞者的气质。

巴玉姗在接受采访(明鎏/摄)
巴玉姗现在是一名舞蹈老师,教授裕固族舞蹈。
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
在巴玉姗办公室的书柜里,陈列了很多她获得的奖牌奖状。出生在艺术世家的巴玉姗,似乎天生对艺术有着与常人不同的向往,但父亲巴九录对她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让她有了坚定艺术之路的热情和决心。
两代人的文化坚守
1970年代,巴九录是肃南县文工队的乐队成员,同时还兼着文工队的会计。那时,人们把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红色文化工作队叫做“乌兰牧骑”。“乌兰牧骑”的队员都是一专多能。巴九录擅长演奏大提琴,会二胡,也是当时非常新潮的贝斯手。
父亲对艺术的追求在巴玉姗心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巴玉姗从小就在歌舞团的院子里长大,“小时候就看着歌舞团的大哥哥大姐姐跳舞,我自己也是裕固族,所以就特别喜欢裕固族舞蹈。”
儿时的爱好变成了巴玉姗一生的追求。耳濡目染下,13岁那年,她如愿以偿进入了肃南县民族歌舞团。
在进入歌舞团的第三个年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十六岁的巴玉姗被甘肃省民族歌舞团看中,成为这个省级艺术团体的一员,这一跳就是八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巴玉姗渐渐地意识到了裕固族舞蹈的尴尬处境,由于裕固族是人口很少的民族,民族文化传播的力量薄弱,舞蹈尤其如此。
就在她舞蹈之路的黄金时期,巴玉姗选择了辞职。经过两年的考察与筹备,巴玉姗创办了自己的舞蹈培训学校,教授裕固族原生态的舞蹈。
“其实这中间也有父亲对我的影响吧,父亲从我小时候就希望我一直坚持走这条路,也是父亲的影响告诉我做人不要轻言放弃。”
对于女儿辞职创业,巴九录没有怨言,而是选择继续发挥余热,支持女儿追逐自己的梦想。年过古稀,早已退休的他又坐回电脑前,为女儿重新编写整理裕固族原生态曲子。
父亲的恒心让巴玉姗很是感慨:“父亲在裕固族歌曲的研究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办法想象的。那个时候他买了一台作曲机,说明书是全英文的,然后他就买了一本很厚的英汉词典,一个一个查,硬生生地把说明书给翻译出来了。”
有了父亲的帮助,巴玉姗如虎添翼,不仅不断尝试创新,又吸收藏族、蒙古族舞蹈的精华,为古老的裕固族舞蹈加入了新的元素。
路在何方?
巴玉姗在肃南县民族歌舞团当舞蹈演员的时候,舞蹈内容表现的是裕固族同胞的生活。甘肃省民族歌舞团作为甘肃省唯一的民族歌舞团体,也是把裕固族舞蹈作为重点之一,因此巴玉姗多年来和一直和裕固族舞蹈保持着“亲密接触”。
如今,在巴玉姗自己的舞蹈学校里,她教小孩子跳裕固族的儿童舞蹈,这些很多都是巴玉姗小时候学过的,跳过的。
巴玉姗说,她做这些的初衷,就是把古老的民族音乐加工修饰,把古老的裕固族舞蹈教给小孩子,让小孩子也喜欢裕固族舞蹈,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她也一直在这条路上探索着。
孩子们在表演裕固族舞蹈(图片由受访者巴玉姗提供)
想让更多的人走近裕固族,喜欢裕固族的舞蹈,这个过程艰难又漫长。巴玉姗说:“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希望裕固族舞蹈被更多人知道,但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
裕固族被称作“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伴随着民族的几次迁徙,裕固族形成了独有的民族舞蹈特色。它虽然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但了解这个民族的人太少了。而且,今天有很多裕固族的年轻人已经不会讲本民族语言了,语言沟通不畅给裕固族歌舞传承带来了很大困难。
“我觉得首先就从小的地方开始,让我们张掖的孩子们去认识裕固族,学习裕固族舞蹈,大的方面呢,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裕固族。”
青年一代的文化延续
巴玉姗参与了多次裕固族舞蹈的编排和表演。她特别喜欢在肃南歌舞团表演过的一个舞蹈,叫“裕固婚礼”。
“裕固婚礼”是通过舞蹈的形式呈现裕固族婚礼风俗的一支舞蹈。“在肃南歌舞团的时候是领舞演员嘛,我扮演新娘子,对这个舞蹈情有独钟。”巴玉姗笑着说。
裕固族还有很多类似这样讲述风俗人情的舞蹈,可以称之为一个系列。比如,“迎亲路上”描述的就是迎亲路上发生的故事,接下来就是裕固婚礼,婚礼过后有“剃头歌”,刻画的是给三岁小孩子剃头的过程。
裕固族舞蹈演出(图片由巴玉姗提供)
“现在我所做的可能就这么多,我的主要事业就是舞蹈教育。我身边做有关文化传承的事情的人,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去帮助他们。” 巴玉姗非常热衷于这些事。“比如说我们裕固族的服饰只有春秋装,没有夏装,像现在我的朋友就在进行裕固族服饰的改良,设计服饰夏天的穿着。”
二十年过去了,裕固族文化传承早在巴玉姗心里扎了根。
巴玉姗曾经参加过纪录片《祁连山下》的拍摄,这部纪录片是由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广播电视台、肃南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中心、甘肃巴尔斯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出品。该片分别从民俗、服饰、语言、祭拜四个方面呈现真实的裕固族,传播裕固族文化。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在肃南完成。肃南昼夜温差大,“早上去拍摄需要穿比较薄的衣服,比较冷;下午又是大太阳,特别热”。一次在沙漠中拍摄,出于拍摄效果的需要,在炎炎烈日下,巴玉姗要在一个沙丘上爬上爬下许多次。“拍完衣服都湿透了。虽然有很多辛苦的地方,但如果能为裕固族文化传承献出一份力,那也是值得的。”
在巴玉姗看来,现在裕固族文化的传播正在往积极的方向发展。像萨尔组合,作为从牧区登上央视一号演播厅的第一支民间艺术团队,已经把裕固族歌舞带向了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甘肃有个全国独有的民族——裕固族。
2019年,巴玉姗编排了一支少儿舞蹈《祁连山下裕固娃》,参加了甘肃省少儿春晚,获得了创作金奖。2020年,她编排的舞蹈《搓鱼儿飘香》在张掖市少儿春晚中获得金奖。
“我所做的就是把裕固族的少儿舞蹈多琢磨一些,在传承小舞蹈的基础上自己再去创新,编排一些比较新的舞蹈,让孩子们更加喜欢。”当提到裕固族舞蹈,这个语调柔软的裕固族姑娘眼神中充满坚定,她坚信裕固族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传承。
巴玉姗办公室墙上的书法作品(明鎏/摄)
巴玉姗把青春年华给了裕固族文化,让我们看到民族文化传承离我们并不遥远。她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文化传承的接力棒,面对裕固族文化的未来,巴玉姗说:“我们只是平凡的人,但这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的。”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教师张华、张春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