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甘州小调之光照亮残疾艺人许正彪的前行路
7月23日清晨8点,刚下过小雨的甘州街道,清新,干净。一辆驶向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三闸镇的出租车已经出发,到唱甘州小调的残疾艺人许正彪、刘玉秀夫妇现居住在那里。
“我15岁开始流浪,住桥洞、睡广场、留宿好心人家,所有能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是我的‘家’”,徐正彪说。2005年,政府将他安排在了养老院,许正彪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保障。“过去将近30年的流浪生活,别人带我去过兰州、西宁、乌鲁木齐、银川、陕西等地方。虽然我看不见,但是懂甘州小调的人就会和我交流。”许正彪在回忆那30年的流浪生活时说。
13岁时,在学校的一次植树造林活动中,徐正彪的眼睛被树枝擦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眼部神经萎缩,眼底毁坏,无法治愈。15岁时为了找一个谋生的法子,许正彪拜师学艺,学习吹拉弹唱,主要以给家乡的社火队拉二胡为生。但是,农村的社火表演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有,微薄的收入无法养活父亲和自己,自此,他开始了走街串巷的卖艺生活。
甘州小调是流传甘肃张掖一带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说唱艺术,属于甘肃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二胡、板胡悠扬,梆子清脆,在一人或多人的演奏下,小调在当地方言中鲜活呈现。
养老院30左右平方的房间里,陈列着沙发、茶几、一张床等简单的家具。房顶上和墙壁上悬挂的手工荷包格外醒目。
“你闹元宵我不爱,一心要走个西口外。西口外来地方大,挣不下银钱难回家,把你的印前看了个咋(看得太重)……”只见许正彪左手拨弦,右手拉琴弓,动作行云流水。伴随着歌词和节奏,身子也在轻微随乐摆动,小调《王哥放羊》在许正彪的唱腔里多了些许无奈,方言的演唱让我们无法完全听懂唱了什么,但是在抑扬顿挫的转换间仿佛可以听见许正彪走过的山河,见过的风雨。
许正彪在演奏 魏雅斐/摄
“这把四弦二胡都跟了我十几年了,都有点损坏了。”为了给我们表演,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了自己的二胡、板胡、三弦、四弦二胡等乐器,并激动地用每一种乐器各演唱和伴奏一首曲子。《王哥放羊》《放风筝》《珍珠倒卷帘》《十唱共产党》等小调在两位临时打梆子和铃铛的老人,以及妻子刘玉秀的伴唱中演奏着。许正彪作为主唱,声音沧桑浑厚。在唱小调的时候,许正彪脸上有了些许的变化,沉浸其中,一首唱完之后脸上还会露出开心的笑容,那把四弦二胡上挂着的荷包在二胡完美的收尾中甩得很高。
许正彪和妻子刘玉秀的临时演奏团 魏雅斐/摄
“他有时候唱的我就想哭,我觉得他唱得太好了。”许正彪的妻子刘玉秀双手和双腿有残疾。虽然手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伸展,但还是可以綉荷包、做虎头鞋、做手工,挂在家里的荷包和许正彪常用的那把四弦二胡上的荷包都是她绣的。
刘玉秀谈起他们一起流浪卖唱的时光:“2005年认识他,开始和他一起搭班子唱小调,2009年我们结婚了,他看不见路,我就像是他的眼睛,给他带路,我走路不方便,他就像我的腿和脚一样带着我,我们俩谁也离不开谁。”这对因甘州小调结缘的夫妻,互相搀扶着生活,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就像他们的快手昵称一样“雨过天晴”。
甘州小调就像光一样照亮了这对夫妇的人生。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张华、张春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