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湿地“伴奏师”:风雨无阻的架子鼓老人
清晨,还未踏进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南门,铿锵有力的架子鼓声就先传来了。夏意盈盈的日子里,湿地公园绿意盎然、水天相接,满怀期待地循声觅人,映入眼帘的是一位坐在架子鼓前激情挥舞鼓棒的白发老人。
只见他手里的鼓棒错落有致地挥舞着,一打起来就忘我了,陶醉了,右脚忽上忽下有节奏地踏着踏板,踩锤随之有力地捶打鼓面发出震动,密密麻麻的鼓点骤雨一样,连绵汇成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旋律,鼓动着你的心跳。
老人正激情澎湃地打着架子鼓 魏雅斐/摄
老人姓马,今年67岁,土生土长的张掖人。
每天早上七点半,湿地公园南广场都会准时出现他的身影。从电动车上将架子鼓卸下组装,再把手机蓝牙和音响连接,一切准备就绪正式进入演奏状态。伴奏声一响起,就像一声号角,周边的人陆陆续续赶过来,自发地开始跳舞,不挑曲子,有的两两组合跳交际舞,有的自娱自乐跳单人舞,有一种不可言说的默契。
一位只要听到老人伴奏声便情不自禁来凑热闹的大爷说:“老人家打得真好,我很佩服他,时不时都想自己上去来两下。”一位每天都来听老人演奏的阿姨说:“我的娃娃一听到要出门就问是不是去打鼓那里,高兴得很。”老人就这样伴奏着直到中午十一点半,有时已经没有人跳舞了,他依旧打着,像是为公园里的丹顶鹤和黑天鹅伴奏,为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伴奏。
随着架子鼓伴奏翩翩起舞的人们 杨超凡/摄
湿地公园天朗气清,水波荡漾。老人谈起他学习架子鼓的初衷,“当时先是玩空竹,空竹需要配乐伴奏,慢慢地对音乐有了感觉,萌发了学乐器的想法。选择架子鼓是源于小时候的情结,那时候学校组织乐队要求必须是白衬衣蓝裤子白鞋,打大鼓中鼓小鼓,小时候没有长性,现在也算是对儿时的一个回归。”正是这份回归与坚持,才有了现在风雨无阻的架子鼓老人。
成片的芦苇荡围绕着湿地水面,成群的黑天鹅、白天鹅在水中嬉戏,老人在自己的舞台上忘情地演奏着,乐曲与湿地完美地融为一体。原以为老人是专业学音乐的,没想到架子鼓是老人2014年退休之后自学的乐器,更没想到一打就是五年,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时间,日复一日地坚守着。
一位阿姨从始至今见证了老人的演奏之路,她说:“从我家娃娃刚出生抱出来到现在娃娃四岁了,老人一直在,我非常佩服老人家的坚持,有时候下雨,有时候大太阳晒,他始终不为所动。”老人的架子鼓声一路陪伴着孩子们渐渐长大,陪伴着孩子们的父母慢慢变老。架子鼓的声音也经历了一个蜕变过程,从开始的不熟练、不好听到现在的娴熟、动听,这一切都是坚守的意义。
老人在演奏结束后整齐地装好架子鼓 杨超凡/摄
“你干一件事情,就决心干成呗。”1976年上山下乡回来之后,老人被分配到张掖市气象局做高空探测工作,直到2014年退休,将近40年尽职尽责地坚守着这份工作,就像现在打架子鼓一样。他说他会一直打下去,这是一个没有期限的约定,因为湿地公园这片土地承载着他的童年,是他儿时玩耍的地方。
如今的湿地公园是“一湖山光,苇溪连片”,老人不禁感叹今昔的天壤之别,他儿时的湿地公园只是一片浅浅的小水滩,他一路见证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这多亏了有黑河水,造福子孙后代。”黑河是张掖的母亲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护着张掖城,养育着一代代张掖人。作为祁连山下的儿女,老人也有自己不变的守候,他就像卫兵一样以架子鼓为武器守护着湿地公园这片脚下的土地,等候着一批又一批来来往往的故友新知,完成自己的使命。
黑河静静地流淌,湿地公园的飞鸟划破了天空的寂静,老人和鼓声一如往常。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张华、张春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