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传承百年非遗技艺 刻画本土文化记忆
中国甘肃网6月11日讯(本网记者 沈文刚)“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这是兰州流传甚广的一句民谣,其中的“吉祥葫芦”就是传承近百年历史的非遗项目兰州刻葫芦。这种微雕工艺,融雕刻、书画、文学艺术于一体,凝集了兰州葫芦艺人的文化修养、艺术遐想和精湛技艺,是中国民间工艺品中的珍品。
家蓉是兰州刻葫芦传承人。她的作品诗词与绘画相映,典雅与清丽相容,优秀与细腻相沫,洒脱、灵动、传神,富有极强的灵性。
指尖技艺兰州刻葫芦
兰州本地的台地土质含砂量高,因此种植的葫芦形体小巧,质地坚实细密,是刻葫芦工艺的优质原材料。“兰州葫芦一般在农历八月、九月收获,刻葫芦要选用表皮细质、形态优美的当地葫芦,多见的有亚腰葫芦、鸡蛋葫芦、疙瘩葫芦等”,家蓉告诉记者,将选好的葫芦用刮、洗、压、打磨等方法进行加工,继而用刻针刻刀刻绘画面,刻画完成后打上墨或颜料形成笔墨、彩色画面,然后表面在打蜡起到防潮和保护作用,最后加座子或吊坠装饰,刻葫芦才算完成。
6月11日,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 兰州市举办“非遗传承•健康生活”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家蓉现场制作表演,展示手中的绝活,让群众近距离了解非遗刻葫芦,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非遗传承•健康生活”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现场
兰州刻葫芦要求艺人们既有中国传统诗文书画功底,通晓诗文篆刻,又掌握娴熟的刻画技艺,因此刻葫芦同时具备了工艺价值和欣赏价值。家蓉说:“葫芦上雕刻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说故事、风景名胜、名家翰墨等内容,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价值,是展现兰州文化的一张名片。”
当天活动现场,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傩舞、木偶戏、硬狮子、兰州花儿、红古民间小调、缠海鞭杆、通背劈挂拳、八门拳、太平歌、太极剑等十多种动态“非遗”项目热闹上演,展现百年非遗技艺,唤醒了城市记忆。
兰州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以黄河文化、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为代表的兰州非遗项目,承载着兰州人民的共同精神信仰和追求。目前已有太平鼓、高高跷、黄河水车制作技艺和兰州鼓子等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清汤牛肉面制作技艺、西固军傩、羊皮筏子、七里河剪纸、兰州泥塑等35个项目列入省级名录,77个项目列入市级名录,198个项目列入县区级名录,4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和充实。
飞天舞《一梦敦煌》
据兰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9年开始,兰州市逐步建立了44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传习所,还依靠举办春节文化庙会、黄河文化旅游节、农民艺术节的机会,为一大批富有特色的非遗项目提供了展示展演的平台,极大地促进和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记者了解到,兰州市还将开展甘肃非遗影像展和非遗购物节,以保存兰州城市记忆、体现兰州本土文化特色、塑造兰州精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