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 美丽乡村添活力
原标题:平凉 美丽乡村添活力
记者 朱宇鲲
初夏时节的平凉乡村,村落掩映在绿树之间,处处洋溢勃勃生机。今年4月以来,全市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全域无垃圾治理百日攻坚行动,以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整合各类资源,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提高广大乡村文明指数和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一
平凉市从群众普遍关心的基本环境问题入手,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农村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
“以前的旱厕变成了水冲式厕所,干净多了,也更方便了。”泾川县飞云镇闫崖头村村民薛盼红对不久前改造完的卫生间很满意。
去年以来,平凉市通过宜水则水、宜旱则旱,高标准大力度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确定103个村进行整村推进,新(改)建户厕51745座,占任务的136.17%;新(改)建行政村卫生公厕808座,累计达到1126座,卫生公厕覆盖面达到76.76%。其中,华亭市通过推行有水冲、有标牌、室外有无害化处理设施等户厕改造“十有”标准,使农村改厕质量上了一个台阶。
同时,平凉市通过拆除重建、维修加固、政府统建、房屋置换等方式,多措并举推进危房改造工作。
崇信县锦屏镇梁坡村动员村民拆除了危旧房屋、残垣断壁,改造了村内道路、排污管道,修建了民俗文化水街、主题广场和文化长廊,村上栽植了各类绿化苗木,办起了特色文化馆。环境变好了,游人变多了,村里因势利导,把环境整治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点,把生态环境转化成了旅游资源。
平凉市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各项措施,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冲刺清零行动。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万户,占全市农户45万户的42%,全面消除了C、D级危房。
危房改造中,为了摸清底数,精准确认到村到户,平凉对全市45万户农户住房情况进行了排查,对无法确认等级的危房,聘请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并与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相对接,精准识别、精准确认,建立了危房改造台账,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为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和危旧住房清零工作奠定了基础。各地创新工作举措,因地制宜推进危房改造清零。泾川县通过推行“六个一”筹资方式和“七个一批”建设模式,多措并举推进清零工作。灵台县通过统建“零元公租房”28处,有效解决了159户特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静宁县多渠道筹资3000多万元,对“四类”重点对象每户增加补助资金2万元。
平凉市住建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将围绕“3+1”清零后续行动、“5+1”巩固提升、继续开展“十查十看十补课”和“六大行动”,进一步巩固农村危房改造冲刺清零成果,做好农户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发现一户、改造一户,确保农户住房安全有保障。 (下转第2版)
二
平凉市把全域无垃圾治理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因地制宜、系统治理、标本兼治、城乡联动,扎实深入开展“十大环境卫生治理行动”,从根本上改善了城乡环境,提升了发展形象,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如今在泾川县党原镇城刘村,家家户户门前都很干净。村里人说,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制度的不断完善,改变了村子的面貌。
“前几年房前屋后乱堆乱放,东一个棚,西一堆草,乱扔乱倒垃圾是常事。现在,路宽了、灯亮了、环境变美了,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打心眼里高兴。”城刘村村民张兆伟很满意近几年村里的变化。
看得见的是变化,看不见的是治理。平凉市各县(市、区)、各部门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在设施建设、支撑保障、长效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在垃圾分类收集、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了一批示范村镇,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做法。
崆峒区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卫生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了对全区17个乡镇政府驻地及230个行政村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转运,实现全域覆盖。
泾川县各乡镇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围绕村庄、院落、道路清洁等方面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灵台县组织开展“门前屋后干净、院落干净、室内干净、厨房干净、床铺被褥干净、厕所干净、个人卫生干净、物件摆放整洁规范”活动,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华亭市推广垃圾“二次四分法”,先按“可腐烂”和“不可腐烂”进行初次分类,再按“能卖”和“不能卖”进行二次分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逐步向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方向迈进。
为持续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加快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平凉市大力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累计配备垃圾斗(箱)1.4万个,垃圾收集、转运车2696辆,环卫保洁队伍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累计清理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4432个,基本做到了垃圾清运无盲区、无死角,全市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初步建立。
三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针对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平凉市积极组织清理土堆、粪堆、柴草堆等,治理农机具乱停乱放、杂物乱堆乱积、建筑材料随意摆放问题,规范堆放秸秆、柴草、砂石等生产生活资料。
今年4月以来,平凉市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全域无垃圾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清理村内沟渠1.2万公里、淤泥20.7万吨,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1.68万处。同时,着眼于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方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平凉市根据不同区域经济、资源等条件,通过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六项行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36个,敷设污水收集管网130.3公里,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项目7个。
——持续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尾菜处理综合利用,回收废旧地膜1.5万吨,回收利用率达81.54%;处理利用尾菜10.27万吨,处理利用率40.37%。
——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4.7%;青贮秸秆183.3万吨,饲料化利用率达到83.3%。
——强化村庄规划引领,全面完成1459个行政村的村庄分类工作,同时,按照多规合一要求,选择16个村开展了村庄规划修编工作。
——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全面建立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体系,全市所有建制村实现了通硬化路、通客车的“两通”目标。
——不断深化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村级理事会建设、管护基金设立、理事会章程制定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选聘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岗位人员9554个,村均达到6人以上,为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奠定了基础。
为持续推进农村“风貌革命”,静宁县在333个行政村落实公益性岗位5349名,逐村建立了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队伍;崇信县通过“四清四化五改一提升”行动,有力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增效;泾川县突出美丽乡村特色,在村庄周边及主干道沿线种植花卉,打造景观长廊……“全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紧密结合脱贫攻坚、村庄规划、乡村社会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推进模式。”平凉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平凉大地上,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庄正破茧而出,为乡村振兴增添无穷活力。
相关新闻
- 2020-05-26美了乡村富了民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 2020-05-24平凉 美丽乡村添活力
- 2020-05-20甘肃省乡村旅游美丽之旅推介活动平凉市分会场活动启动
- 2020-05-20甘肃省乡村旅游美丽之旅推介活动平凉市分会场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