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天水美丽底色——天水市生态景观建设走笔
原标题:厚植天水美丽底色——天水市生态景观建设走笔
全市国土绿化和果树建园助推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一
厚植天水美丽底色
我市生态景观建设走笔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张彬霞/文
天水日报记者 周文涛/图
5月的天水,处处皆美景,极目皆是绿。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良好的绿色生态发展模式,认真贯彻落实“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做到了四季常绿、季季有花,在生态绿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念好“绿”字经 极目皆是绿
5月14日,在甘谷县国土绿化永安西山工程现场,记者看到,依托山势地貌,今春刚栽植不久的油松、侧柏、云杉等各类苗木已吐露新芽,迎风摇曳。这片荒坡早已换上“新装”,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了群众视野中。
“好!真好!真的好!”当天,在工程现场,来自甘谷县新兴镇孙家坪村的贫困户王胜子,手拿剪刀,正在管护苗木,他一连用3个好字,表达了对这片绿化工程的真实感受。
自春季建园工作开展以来,孙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孙想明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协调村上闲置劳动力投入到植树造林中来。看着漫山遍野、整齐划一的树木,他感慨地说:“以前,只有进了县城,才能看到景,现在出了门,步行十来分钟,就能看到漫山遍野的绿,这种感受以前想都不敢想。”
逐绿成景。永安西山工程是甘谷县委县政府着眼渭河流域散渡河沿线生态治理修复和水土保持实施的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之一。今年,甘谷县林业与草原局针对春季建园工作,早规划、早行动,从2月中旬起至今,总投资1017万元,项目涉及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的新兴镇孙家坪、磐石、永安、皂角树4村,进行了大面积绿化工作。甘谷县林草局副局长傅金田表示,按照“四季常青、两季有果、春华秋实、绿美结合”和“常青针叶树、阔叶树为主,营造针阔混交林”的思路,科学规划、高起点推动建设。建设中,严把苗木选用、土地平整、苗木栽植、浇水渗土、铺膜保墒五道关口,有力保证了栽植质量,提高了苗木成活率。目前,工程已全面完工。
从甘谷西收费站上高速,沿着天定高速公路武山段一路东行,举目四望,道路两侧风光旖旎,令人沉醉。曾经满目疮痍的荒山坡披上了绿装,展现出秀丽容姿,天定高速公路沿线“绿色长廊”雏形已现。
在定西市陇西县与天水市武山县桦林镇接壤处,有一峡谷叫“鸦儿峡”。从2016年开始,武山县就对“鸦儿峡”东西两山实施荒山造林项目。“我们当时提的口号就是‘誓叫荒山披新绿’。”在“鸦儿峡”造林现场,武山县林草局副局长王贵德表示,经过4年的打造,“鸦儿峡”荒山造林点植树面积已经超过2万亩,主要栽植樟子松、侧柏、洋槐等,绿化效果非常好。
近年来,我市针对渭河干流流域困难地造林大规模推进从未停止。今年,武山、甘谷、麦积三县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采取大苗栽植,针阔混交,整流域推进方式,建成了永安西山、赵坪杨店等40多个千亩以上规模绿化工程示范点,高质量造林5.4万亩,渭北浅山干旱区林草植被稀疏的局面得到有效改观,渭河干流流域绿色生态线已初具规模。
做好生态“网” 带贫促增收
三分造、七分管。我市在林业管护、守住生态底线的同时,也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国道566沿线麦积区与清水县交界处,小泉峡百里丁香生态长廊景观映入眼帘,与道路两山的连绵翠绿交相辉映。丁香园里,红堡镇倪徐村村民倪强正手托水管给丁香浇水。
“今春以来,借着县上开展的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工程,让我找到了工作。”倪强向记者说,今年,受疫情影响,村上往年打算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只好留在家里。像倪强一样在家待业的年轻人村里有不少,参加植树造林工作有效缓解了就业难问题。
清水县永清镇李崖村齐岭崖扶贫苗木繁育增收项目基地,位于花舞北山与邽山生态园交界处,今春新建的育苗基地里,连片新栽的云杉、樟子松、连翘等花卉苗木长势喜人。
多年来,永清镇李崖村建档立卡户任艳平长期在县城周边打临工补贴家用,今年自3月以来,她到苗木繁育基地上了班。“基地常年都有活干,而且离家比较近,再也不用发愁找工作了。”任艳平乐呵呵地向记者说。
该项目基地负责人邓永平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培育壮大村户特色优势产业,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稳定增加未脱贫人口收入,今年天津市河北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财政帮扶资金121.6万元,按照贫困人口人均1000元的标准,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组织清水县邽城绿化苗木繁育有限公司采取“代育、代销”的形式,带动永清等9乡镇115个村306户有苗木繁育产业发展意愿的未脱贫户繁育绿化苗木158亩。“今年3月建园以来,用工量最大的时每天近百人在园区,育苗结束后园区的主要工作以浇水、除草、施肥等为主,每天用工量在30人左右,务工人员主要来自沿线村庄的村民。”邓永平说,他们优先雇佣贫困户,对有学习苗木繁育技术需求的贫困户,通过举办培训有效提升贫困户育苗技术,实现全方位带贫。
清水县自然资源局局长蔡小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县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4个省级森林小镇和115个国家级森林乡村为抓手,紧扣创建标准,立足全县城乡生态现状,实行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大力推进城乡一体绿化,全面开展山上山下、沿河沿路、城郊城区、村社四周植绿增绿和果树经济林建设。在实施国土绿化工作中,县财政共投资5400万,其中最少拿出300万用于精准扶贫,扶贫模式以群众入股到育苗公司,采用育苗分红的方式带贫。选择6个未脱贫村,建立育苗基地,增加村集体收入。在实施造林绿化工作中,吸纳贫困户打工来带贫。今年主要任务是带贫3000人,人均收入1000元,总资金达到300万元以上。
据了解,春季全市绿化项目实施中吸纳16400户(人)建档立卡户、边缘户、监测户参与造林务工,贫困户务工收入3600多万元,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同时,坚持生态政策脱贫一批,从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6768名,每人每年直接收益8000元,目前已兑付工资2029.43万元,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用活生态“线” 带活产业链
目前全市绿地面积达到1968.01公顷,绿地率35.14%,绿化覆盖率39.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8平方米,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森林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如何实现通道转换,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好生态流金淌银?
已入选国家森林乡村的秦州区平南镇孙集寨村,经过近10年的不断努力与打造,目前已成为集吃、住、娱为一体的休闲娱乐之地,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每天游客接待量近万人,日收入在60万元以上。
曾经说起孙集村,因体表水丰富,长期流传有“孙集寨,烂泥烂在磕膝盖”的说法。然而,近年来,通过生态绿化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由绿化前的43%上升到现在的68%。依托地形地貌,将农田、山地、森林、村庄景观联成一体,开展行道树栽植、村庄周围荒山造林、乡村生态广场等建设,逐步形成了景观优美、绿色环保的生态乡村风光,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群众的居住环境,已然成了“春看百花秋赏叶,夏戏游船冬玩雪”的旅游圣地。
秦州区平南镇副镇长杨智如告诉记者,目前,孙集村已然发展成了旅游常态化模式。“温泉打造起来了,酒店宾馆开业了,农家乐也建起来了,目前正在建设儿童乐园,等完工投入使用后预计给当地会带来井喷式的经济增长。”杨智如说,该生态景区的投入运营,带动了道路沿线7个村的闲置劳动力前来务工,让周边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下一步,在做好旅游的同时,我们继续拓宽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用活土地发展农业经济,力促全镇经济实现逐年增长。”杨智如说。
秦州区皂郊镇刘家沟村四面环山,植被覆盖率已达70%,生态环境优美,今年入选国家森林乡村。曾经贫穷、观念落后的贫困村,逆袭成功的秘诀,便是用活、用好、用精了生态“饭”。
正午时分,建档立卡户周天生在自家院落里逐一查看着蜂箱情况,小小四合院里,共放置了30箱蜂箱。看着这份“甜蜜”事业,周天生的心里甜滋滋的。“四面环山,洋槐花及野花花期较长,是养蜂的最佳之地。”周天生说,家里祖上就养蜂,但形成规模养殖,还需从去年说起。去年,依托“五小产业”惠民政策,家里蜂箱增至30箱,根据往年市场行情来说,今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
而建档立卡户刘小平家院子里则搁置着各种精美形状的盆景,旁边的土地里栽种着盆景幼苗。“等农闲时,我骑着三轮车拉着盆景到市场上去卖,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刘小平说。
这处“隐藏”在林区的小村庄,去年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人均年收入在6500元以上。秦州区皂郊镇刘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小明说,截至目前,村上土蜂养殖大户有13户,共计300多箱,培育盆景、养殖牛羊的村民随处可见,依托生态优势,整个村子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