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日丨尘封数千年,短剑犹出鞘
原标题:打开眼界
尘封数千年,短剑犹出鞘
剑鞘
剑身
镂空鞘青铜短剑
在中国古代,兵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
剑,便是最常见的兵器之一。作为人们最为耳熟能详的一种冷兵器,剑对古人来说,不仅仅只是件兵器,它还代表着荣誉,标识着佩剑之人的身份与地位。所以,剑有兵器之王和“百兵之君”的美称。
重要的是,即使身处冷兵器时代的古人,也不是随随便便哪个人都有资格佩剑。彼时,只有“士”以上的贵族才可佩剑。两千多年前,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因佩剑而行成为众人眼中的异类、他人的笑柄;因为佩剑,少年忍受了胯下之辱……大家都知道了,这位少年就是秦末横扫三秦,志吞六合的千古名将——韩信。韩信完全可以选择杀了侮辱他的泼皮,但他却选择了隐忍,因为佩剑是他最后的坚守。
剑,在更多的时候,不仅仅是作为武器,更是一种彰显身份的佩饰和操守志向的坚持。1972年出土于甘肃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中的镂空鞘青铜短剑就是这样一把剑。
便是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也是一把难得一见的精美短剑,此短剑系青铜剑,剑通长24.3厘米,剑长21.2厘米,鞘长18.7厘米,鞘宽10.5厘米。剑鞘以回环缠绕的镂空蟠蛇纹构成,蛇身饰细线纹,三角形蛇头,双目凸起,鞘口两侧有一对相背的圆雕伫立犀牛。剑身柳叶形,剑茎平直,剑脊饰夔纹和斜三角纹饰。
在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众多的出土文物中,这把短剑算得上精品中的精品。要知道,这可是3000年前的物件啊!其繁复精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令人赞叹。遥想当年,佩戴着这把短剑的主人该是怎样的顾盼自雄,威严高贵啊!
小知识·何谓冷兵器?
冷兵器是与火器相对而产生的武器概念,指不利用火药、炸药等热能打击系统和化学推进手段,在战争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武器装备,如刀、剑、矛、戈等武器。广义的冷兵器则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包括战车、战船、攻城器械等,都算冷兵器。
冷兵器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石器时代的兵器主要由石、骨、竹、木、革等原始材料制成的武器,譬如:石刀、骨刀、棍棒等。铜兵器时代,有如:青铜剑、青铜刀、青铜匕等武器。到了铁兵器时代,冷兵器无论从制作还是从类型、性能等方面渐臻完备。随着火枪、火炮等火器的出现,冷兵器渐渐退出了战争的主战场,但刀剑等冷兵器总有它们特殊的功用,虽不能在战争中发挥主要作用,但作为兵器会一直与火器共存。
延伸一下
匕首和勺子? 不是你想的八竿子打不着
环首曲背铜刀
人首柄铜匕
人头柄铜匕
短刀和匕首与短剑一样,都是一种近身武器,短刀、匕首与短剑不同,刀与匕一开始是作为食器而存在。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这把刀,是一把青铜刀,出土于甘肃省康乐县,全名叫环首曲背铜刀。环首曲背铜刀应该是甘博收藏年代最早的青铜器了,历史年代为齐家文化(距今4100-3700年)时期,这把刀通长18.6厘米、宽2.9厘米、厚0.2厘米、柄长5.5厘米。环首,直柄,凸背弧刃,刀尖略上翘。从这把刀的造型看,刀柄前端的圆环是为了方便系挂随身佩戴,刃根部为刀身最宽处,刀柄处变窄,这样的设计使得刀的重心落在刃根部偏前,作为切割肉类等食物的工具。
人头铜匕,甘博收藏有两把,它们的年代比环首曲背铜刀年代要晚些,都是辛店文化(距今3400—2800年)的产物,皆采集于甘肃省广河县。一把人头柄铜匕造型比较拙朴,匕身平直呈长舌状,末端为圆弧形并微上翘。柄首为人头形,高鼻,圆眼,厚唇微张,半环形双耳,一耳残缺。另一把人首柄铜匕同前一把人头柄铜匕造型相似,但做工却要精美许多,人头柄的人面双目圆睁,嘴微张,一副机灵惊诧的表情。
短刀,首先是作为食器而存在,是用于切割肉类等食物的工具,即便是现代短刀的功用也是如此。而匕首则是古代的一种取食器,用于挹取、搅拌和切割食物,作用类似吃西餐的刀、叉、汤勺等。以刀匕做食器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事实上,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这一习俗一直保留至今。而青铜刀匕做食器主要是在青铜器盛行的商周时期。
随着文明的进步,中国人发明了筷子(也就是箸)作为搛取食物的主要工具,而作为食器的匕首则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类是强化其割、刺的作用,磨出刃部,增厚柄部,演变为短刀类武器,即所谓“匕首”;另一类强化其挹取、掏拨作用,加长柄部,前端凹扩为桃叶形,遂成专用的勺类食器。原来我们今天用以舀汤饭的勺子的前身乃是匕首啊!
由刀匕的发展来看它们的功用,刀与匕是食器还是武器,关键要看你把它用在什么场合什么地方了。
撰文·陈芊 供图·甘肃省博物馆
相关新闻
- 2020-05-18甘肃省五纪念馆联合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红色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展览
- 2020-05-18甘肃省五纪念馆联合举办 “5·18国际博物馆日”红色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展览
- 2020-05-17六大主题功能区装点“彩读兰州”
- 2020-05-16《河西宝卷·武威》民俗文化系列纪录片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