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泾川朱家涧村:“下山上楼”迎来好日子

2020-05-08 09:35 来源:中国甘肃网-平凉日报

  七梁八坡山套山,群山之间的涧河静静地流淌。

  平凉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村位于泾河北面山区,是全县最后两个未脱贫的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5个小组虽说只有百十户人家,却住在10多个山头上。

  从山上到山下,坡陡路滑,一条羊肠小道来回需要近半个小时。自然环境恶劣、扶贫投入巨大、就地脱贫难、返贫多,是朱家涧村脱贫攻坚的“难肠事”。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县镇村三级持续攻坚,将朱家涧村群众整村搬迁到了王村镇街道,并采取多项配套措施,让搬迁户不但搬得出,而且住得稳、能致富。如今的朱家涧村群众,“下山上楼”住上了楼房,用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柏油路,种起了大棚菜,跳起了广场舞,开启了新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最关心的还是生活问题。“刚搬的时候,村里人思想转不过弯,好多人不愿意”,村党支部书记朱存录说。

  85岁的朱秉芳是村里的高龄老人,说话有份量,他和儿子一家住的窑是祖上留下来的,当年为了修这木门大窗窑,他们一家下了大功夫。如今说要搬,朱秉芳老人犯愁了:“就算窑不要了,可搬出去了庄稼人没了地可咋活?”

  为打消这位“倔老头”的顾虑,镇干部、村干部前前后后上门做工作,还请到新楼房里让他看,最终朱秉芳想通了:搬!

  “搬出去了,我们的地怎么办,我们的生产路怎么办,楼上不能烧炕,冬天怎么过?”为解开村民心头的一个个“疙瘩”,县上投资100多万元,硬化了村里的上山路,和为新村安置区修建了柏油路;村里实施了二次供水工程,让群众用上了自来水,还通上了天然气,为家家户户安装了壁挂炉;镇上还严格落实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等政策,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生活困难问题,让群众住得舒心,住得安心,住得放心。

  舒适优美的环境开启了朱家涧人的新生活,一件件大伙最关心的“难肠事”的解决,让村里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有了“定心丸”。到2019年6月底,朱家涧村整村125户全部搬迁到王村街道的移民新村,按照政策,每户只掏了一万元钱。

  为了让大伙真正有钱挣、过上好日子,村上还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优势,在迁出区种植核桃杂果经济林1160亩,并间作套种了大葱、黄豆等农作物,解决了贫困群众短期增收问题。在移民新村的对面,利用流转土地,建成13座日光温室、235座钢架大棚。村里贫困户每家经营两个大棚,棚均年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村上还建成了朱家涧村兴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83户贫困户寄养“平凉红牛”基础母牛142头,贫困户每年都可以分到红利。

  村民朱成怀在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上班,有了稳定的收入,每月能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一年收入2万多元,他还种了一个大棚,新模式、新技术,收入比种10亩粮还划得来,他家的3头牛还在合作社入股代养,每年分红3000多元。

  记者到朱家涧的移民新村采访,看到朱秉芳老人和邻里正在门口聊天。他说:“好日子来了,活了80多岁,从没住过这么好的地方,吃水方便、看病也方便。”朱秉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以前,我们村最愁的是年轻人娶媳妇,条件太差,没有女娃娃肯嫁我们村,好多男娃娃当了上门女婿。现在搬出来住上了楼房,环境好得和城里一样,年轻人娶媳妇不用愁了,今年春节期间就有两个年轻人结婚了。”村民朱惠平开心地细数着身边的新变化。

  如今,涧河两岸的大山不再是朱家涧人的负担和包袱了,而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希望所在。  (曲车 姜慧仁 )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