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远去 小花重开
原标题:野渡远去 小花重开
大地上的物华千姿百态,景象各异。在新近出版的《远去的野渡》一书中,巴蜀作家蒋兴强以敏锐的触角伸向大地的脉搏,描绘出清晰而又深情的印络。
这本散文集以《最后一单老式木匠活》开篇,阅读此文,仿如在一个匠人身边看他做活。墨斗盒是个“智慧盒”,“嘣儿”一声响,黑线带着墨点,把截开的木材规范得有棱有角。大锯小锯错落着牙齿,只要一声令下,便有关羽张飞的气魄。在一推一拉的默契下,长的、方的、薄的、厚的就成了匠人心中的城池。一斧一凿定眼开榫,是章程中的精华,是团结一致的力量,最终便是整体的美。“即便学会了这些手艺,不熟悉这些木料的树龄、个性,不知长在阴山还是阳山、是沙地或是沃土,不懂扬长避短、随性随形,做出来的活也难有精气神。”
父母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青春年代走到蹒跚老朽,他们的眼神和动作也成为值得孩子回忆的瞬间。孩子用岁当针、以月为线,把亮晶晶的片段串成了链:《我娘年轻时》中的“妖娆”,《父亲学石匠》中的“卖力”,《老家那盘青石磨》中爷爷的“叮咛”……这些饱含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篇章,读来使人泪涌又英气倍增。这些,都是生命的赞歌。
《远去的野渡》一文读来则别有一种空灵感,这也许是与水有关的缘故。作者以一腔柔情、一抹童真,婉述了观音溪渡口的前世今生。水是灵动的,朝夕不停,带着两岸的风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顺水放舟的人们号子一起,便是开工。摆渡人在这水声、浪声、喊声、号子声中不断前行,这是流年的运转,是时代的足音,也是地域所赋予的标签。
巴蜀向来是富庶之地,有古老浓郁的民族气息,有独特的地质风貌和风俗习惯,亦有让人引以为傲的悠久文化。但这本散文集里所描述的生活,有很多已在慢慢消失。阅读《远去的野渡》,能够深深感受到民俗、民情、民族文化是中华瑰宝,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记录和传承它们,我们责无旁贷。
(《远去的野渡》,蒋兴强著,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