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原标题:提高城市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邱爱军 白玮
城市是各种资源和要素最集中的地方,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承载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不断增加,特别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会对城市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城市治理应以此次疫情大考为契机,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努力增强城市发展韧性。
城市发展韧性主要表现为城市在各种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下生存、恢复、适应和不断发展的能力。其中,急性冲击是指对城市造成严重威胁的突发性事件,如传染性疾病、洪水、高温热浪、火灾、地震、危险品事故等,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种典型的急性冲击。慢性压力是指长期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如基础设施不足或老化、贫困、水或空气污染等。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评估城市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综合制定相应措施,补齐城市规划和治理短板,提升应对能力和水平,保障城市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城市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城市发展韧性,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现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和关联性越来越强,应对此类事件要强化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明确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赋予公共卫生应急机构与其职责相匹配的管辖权和处置权。在制定整体应急管理方案和流程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构建跨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促进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互补、共享。加强不同层级、不同区域政府间的沟通和联动,形成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网络,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处置效率。同时,及时总结经验,补齐城市规划、部门协作、基层治理、社区群众动员等方面的短板,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案和流程。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科学评估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建立风险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潜在公共卫生问题,因地制宜,从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成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确保城市遭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有效应对。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动态调整,根据居民需求以及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支撑能力,定期调整完善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标准和规则,更加精准对接实践需求。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这次疫情防控充分证明,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控,是有效遏制疫情蔓延的关键所在。在城市治理中,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拓宽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增强公众的防护意识和能力,实现从被动应对向积极主动预防转变。在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平台广泛征集公众意见,跟踪了解居民在防护、救治、生活物资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以及社会经济活动恢复面临的问题等,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最大程度争取社会公众的支持与配合。
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各级政府需要强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及其生产能力保障。根据城市人口数量、现有物资保障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预测规划医疗救治需要的防护物资、床位、医疗设备等的数量以及保障居民正常生活的物资数量。在摸清城市应急物资的基础上,根据平战结合的思路,规划好多种医疗物资和专业人力资源的补充途径和保障方式,以备不时之需。还要构建标准统一、环节简化、多渠道供需对接的物资储备、转运和分配体系,提升物资保障效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