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税务总局康县税务局驻村帮扶工作队收到了一份来自康县三河镇马家山村的一位大学生辛金豹同学写给该局驻村帮扶工作全体成员的感谢信,这名学生在信中写道:尊敬的叔叔们:您们好!我叫辛金豹,是康县三河镇马家山村人,现就读于甘肃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一。庚子年的新春佳节我回到了家乡----康县三河镇马家山村,与您们一样经历了这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扰乱了的春节,如今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现给您们写份迟来的感谢信,感谢你们驻村帮扶我们马家山村和垭合村以来所做的摸得住、看得见的好事和帮助我们俩弟兄圆了读大学的梦。
我家有5口人,父亲、母亲、大哥、二哥、我。房屋是一座砖混结构平房,家庭收入主要靠父母在家栽植天麻,我大哥常年外出务工。2017年因我和二哥在县城读高中,家庭开支费用大,因学致贫,当年就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秋季二哥辛金虎被甘肃农业大学录取就读。第二年9月份,我收到了兰州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心里百感交集,即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我这几年的起早贪黑的勤奋努力没有白费,难过的是家里经过父母和二哥的艰辛拼打好不容易才有了起色,这下因为我的学费生活费又会给爸妈和二哥的肩膀上压上一层担子。正当我父母为我上学学费焦头难挨的时候,县税务局帮扶队的领导得知消息第一时间来到家里了解我家的基本情况后,汇报县局领导发出倡议积极为我募捐学费,帮扶工作队的队长和成员一行专程来到我家塞给我一个厚厚的红包,并帮助给我申请助学贷款,那天离开家时他们和父母一起一路送我坐上车,我看着他们越来越小的身影,眼泪止不住流下来,这么多年他们早已成为了我们的亲人,我当时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努力学习,掌握技能,以后一定要像他们那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庚子年的新春佳节我回到了家乡----康县三河镇马家山村,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家乡的微信群里散发的图片,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栋栋整洁明亮的小楼,一湾湾清澈见底的溪流,一张张幸福生活的笑脸,一家家生意兴隆的小卖部,一个个风景秀丽的新农村一一映入我的眼帘,让我们在外上学的学子们和我的家乡----康县三河坝镇在内的贫困群众见证了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河坝镇很早就被称为天然的生态旅游区,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更有数不清的名贵动植物。在大山外许多人心中想到这里肯定是个富饶美丽的世外桃源地方。然而对于 “山大沟深”的马家山村里人交通不便、收入匮乏。青山绿水下没有康庄大道,蓝天白云下也没有高大的电线杆,泥泞的小路曲折,大山外的世界很远。那时候只有一条沿河而上的土路,一米到三米宽不等,高低各不相同。那时候坐车很考验人的胆量。同时也不能保证时时畅通,时逢阴雨天气,河水上涨,山体滑坡,几个月都出不去,只能坐在家里干着急。路上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骑着摩托车艰难前行的过程中,保不准啥时候就是一身泥。由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村民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土坯房,墙体开裂是常事,下雨天常常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扶贫前的农村大都如此,或许这是别人心中诗一般的生活,却是我们这些人的苦难之地。什么时候日子能富裕起来便成为我们心中最迫切的希望。
马家山村是三河镇的深度贫困村之一,位于三河坝镇28公里处,全村辖2个合作社(张家山社和马家山社),共有人口46户175人,全村共有党员13名。2019年脱贫人口7户30人,全村剩余贫困户1户3人(王福金)。全村低保户11户30人(其中一类4户9人、二类7户21人),残疾人16人,群众收入主要依靠中药材(天麻、大黄)种植、畜牧养殖、土蜂养殖和劳务输出。村民普遍文化浅淡,缺少技术,因病残疾丧失劳动力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外出打工收入和中药材种植及经营农林产品销售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自从该局驻村帮扶队来到马家山村,全力投入脱贫攻坚联系帮扶村主战场,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突出问题,强化对驻村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分次分批有计划地组织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宣传、大落实” 活动和“3+3”冲刺清零行动,进一步做实做细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帮民困、建档案、填资料、“一户一策”帮扶清单等工作,围绕特色产业扶贫,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持续发力,用“绣花”功夫真帮实扶,为贫困农户解难题、办实事。去年共实施帮扶项目4个,投入帮扶资金60.7万元(其中:县局投入帮扶资金10.7万元,协调外部帮扶资金50万元)。一是为垭合贫困村投入10万元,帮助贫困户购买中草药材白芨种子和肥料;二是为马家山贫困村投入0.4920万元;三是帮助马家山贫困户购买种植大黄肥料,购买养殖太平鸡苗880元,开展企业+合作社的中药材种植项目,为村民增加致富新路子;四是为马家山贫困户辛玉贵之子辛金豹,一次性资助困难大学生补助2000元,为马家山村46户群众购置床上用品四件套92套,中堂46幅,价值2.07万元。一年来,使两个帮扶村的村容村貌和富民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赢得了镇、村、社及村民一致好评,垭合村和马家山村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整县脱贫标准,工作成效显著,并顺利通过市县初验和省上行业验收,为康县整县摘帽退出做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帮扶工作队的艰辛付出,村里真是一天一个样,村民们的房子、道路、活动广场,厕所修建好了,自来水通上了,每家每户脱贫致富的计划明确了.驻村帮扶队鼓励当地群众改掉“等靠要”的思想,把帮扶重点放在扶持产业发展上,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制定了中药材种植带动经济发展的致富路,并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及时对意向村民开展天麻等中药材的种植与储藏技术、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并现场指导播种。同时充分发挥职业特点,把税收政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当地村民,设立税收政策宣传栏,开办辅导班,帮助当地想创业的村民解除后顾之忧,甩开膀子干。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的目标。
近年来马家山的创业能手越来越多,村民们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在政策的支持下、在帮扶队的牵线搭桥、出钱出力下,各村都通上了水泥路,生活用电、自来水。这可喜坏了我的妈妈和左邻右舍的大姑大婶们,她们再也不用天不亮就跳着扁担去沟对面担水,再也不用干完农活摸着黑缝缝补补了,她们农闲时有了闲钱三五成群到县城里置办生活用品,给自己也置换了一身新衣服。家家户户新修了砖混结构的新房,住起来宽敞明亮又舒适,饭后的娱乐活动也从打牌吹牛,变成了跳跳广场舞,学学新政策,进农家书屋学习知识,这便是新农村的新气象。新修的文化广场成了村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不但有健身器材,政策公布栏里,还有国家最新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 “五好家庭”评比结果,农作物、中药材种植要领,大家一边看一边交流,谈话间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许。
驻村帮扶工作队十分注重当地教育的发展,不断向村民宣传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产业致富的村民认识到了知识的力量、技术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自从该局的干部开始帮扶咱们村以来,帮助我们出谋划策制定脱贫计划,送化肥,给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支助学费,康县政协委员五十好几的帮扶队员老袁,还主动联系一家外地公司支助了一名家庭贫困的高中一年级学生。这次来村里还给我们送上客厅中堂和床上用品,真是我们村民的贴心人。近年来再也没有发生过学生辍学的情况,走出大山考入城里的学校,然后再考入大学的学生越来越来。帮扶队惦记着我们每一个走出去的山里娃,时常询问我们的生活、学习情况,鼓励我们要努力学习,并时不时为我们提供生活补助,也正是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坚定了一定要走出大山的决心。这是扶贫路上星辰大海中的一角,也是我所知道的最暖人心的一角。
时间过的真快,他们放下自己的一切,来到这座小山村已经整整一年,帮助我们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对待我们像亲人般温暖,竭尽全力为我们谋幸福,让大山深处的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门前就是宽阔的水泥路,过去要走一天的路现在坐着班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县城,过去买不出去的土蜂蜜,农特产,现在经由合作社收购,网络销售等渠道成为人人喜爱的纯天然绿色健康食品。生活真是越过越有滋味。我的家乡无论是人们的生活条件还是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小村子里,到处留下了他们扶贫攻坚的脚印,从酷暑到寒冬,多少次看见他们在田间地头忙碌、多少次看见他们节假日还在摸排精准扶贫信息,多少次看见他们啃着馒头就着矿泉水行走在山路上,多少次听见他们说放心有我们在呢。我知道对于他们的付出一句“谢谢”无足轻重,但今天我还是想在这里郑重地说声“谢谢”,谢谢你们为我的家乡所作的一切,谢谢你们让我看到一个人原来可以这样活着。
通讯员 包婷婷 燕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