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歌节:天水有诗气自华
原标题:李杜诗歌节:天水有诗气自华
南郭寺内的杜甫雕塑。何永德摄
中国甘肃网12月16日讯 据人民日报报道 有充满诗意的城名,有李白、杜甫的故事,甘肃天水自古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这里的“李杜诗歌节”已连续办了4届,不是诗人关门开会,而是敞开大门办节。举办公益讲座、进校园等活动,邀请中外诗人谈创作、读诗,让当地人深度参与其中,普及了诗歌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城市的品位。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冬日,来到坐落于甘肃省天水市的南郭寺,建于清代的诗圣堂,就隐在这林木间。
“陇上江南,自然不似北方冬天。”天水日报社副总编辑王若冰笑道。作为李杜诗歌节的全程参与者,最近只要一得空,他就来南郭寺,“忙着为‘天末忆李白’主题雕塑选址、定设计方案。雕塑将在第五届李杜诗歌奖颁奖典礼期间落成。”
作为国内重要的诗歌交流平台,“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自2016年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4届。前不久落幕的第四届李杜诗歌节,吸引了100多位国内外诗人和近万名当地群众参与。“办好诗歌节,一定要让群众参与进来,不能仅仅办成诗人的聚会。”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杰说,每一届李杜诗歌节,天水都在努力深入普及诗歌文化,用诗歌提升城市品质,让诗歌滋养群众心灵,无论是城还是人,有诗气自华。
有深厚的诗歌底蕴,该办自己的诗歌节
“中国是诗的国度,过去是,现在也是。”王若冰说。天水和诗歌的渊源可追溯至《诗经·秦风》,天水之名也充满着诗意,“守着这么深厚的诗歌底蕴,我觉得天水应该有自己的诗歌节。”
经过多方努力,2015年11月下旬,天水市开始起草策划方案、筹备首届李杜诗歌节。“起初很多人觉得叫李杜诗歌节,名字有点大。”王若冰说,实际上,直到今天,很多人见他依然会问:你们这个诗歌节,凭啥叫“李杜”?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 …… “多篇诗文里写到的陇西成纪,就是今天的天水市秦安县。”王若冰说。杜甫于公元759年到天水投奔侄子杜佐,客居在今天的天水市麦积区。“虽然杜甫在天水只寓居3个多月,但创作了117首‘秦州诗’。”其中,就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等千古名句,这些已经成了天水的历史记忆。“所以,举办诗歌节,命名为‘李杜’,我们是有底气的。”
当然,办诗歌节的底气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撑。“李杜诗歌节,主要靠政府投入,赞助比例不大。”王若冰认为,诗歌节发展至今已初具品牌价值,但不能简单地考虑盈利,这样很可能会削弱诗歌节的严肃性和品牌美誉度。“实际上,重要的诗歌节基本都由政府文化机构举办。”王若冰介绍道,比如麦德林国际诗歌节由哥伦比亚政府和议会支持,华沙之秋国际诗歌节由波兰政府出资筹办。
开展互动交流活动,让诗歌走进市民的心里
何冰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王若冰。“以前听过,但真正见到,还是在今年诗歌节的分享会上。”何冰说。
何冰家住天水市郊的城乡接合部,中考落榜后,他走南闯北,打工谋生。4年前,他回到老家天水,经销饮料,往来于饭馆茶楼。“干点小买卖,挣点零花钱。”何冰说,他喜欢读古诗词,微信头像也是古风。
今年,何冰的生意做得不错。一天,他和朋友在南郭寺附近庆祝,酒过三巡,一抬头见明月若玉盘,想起过往打拼中的辛酸,在心底默念了句“月是故乡明”。“在为生活起早贪黑之时,我们其实很需要诗歌的温暖。”何冰说。
但是,何冰坦言,像他这样的打工者,以前很难有机会拿到和诗歌有关的文化活动的入场券。“要不是听王若冰老师讲,我真不知道‘月是故乡明’写的是天水。”后来,他专门去南郭寺诗圣堂的二妙轩碑上找过,并用手机拍下了这首诗。
“诗歌的力量直抵人心,关键是,当下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让诗歌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王若冰说,自2016年李杜诗歌节创办以来,每年都会举办“诗歌进校园”“经典诵读”“诗歌公益讲座”等活动,邀请中外诗人谈创作、读诗、和观众互动交流。“2017年,我们邀请著名诗人走进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天水市实验小学等学校,与师生们面对面分享。”王若冰说,今年的诗歌节期间,又举办了十多场面向市民的活动。
“提升群众对诗歌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就要办开放式的诗歌节,我们一直在探索。”王若冰说,比如第三届李杜诗歌节的颁奖典礼,在麦积区翠湖公园举行,2000多名观众都是自发从网上免费抢票来的。“这就打破了诗人关门开会的做法。”王若冰说,只有打破诗人的小圈子,诗歌才能真正走向群众,“毕竟,诗歌属于诗人,更属于大众。”
“这其实就是李杜诗歌节的成功之处,它将诗歌带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不仅是诗人的节日,更成了当地百姓的节日。”诗刊网总编霍俊明说。
唤醒当地文化遗迹,诗意有了真实的载体
从天水市区驱车40多分钟,过东柯大道,就到了修葺一新的东柯杜甫草堂。“在唐代这里叫东柯谷,现在隶属麦积区甘泉镇柳家河村,当年杜甫就住在这里。”王若冰说,早年间这里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第三届李杜诗歌节前重新修缮,现已成为诗歌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若冰认为,李杜诗歌节要继承传统,必须“唤醒”很多重要的文化遗迹,为远去的历史重塑精神的形体。而当诗意“活化”,诗歌节才真正有了载体,能更好地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
大众审美不能低,专业水平更要高。作为李杜诗歌节的“重头戏”——李杜诗歌奖的评选,“必须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这也是我们设立这个奖项的初心。”王若冰说,每一届李杜诗歌奖的评委会成员,阵容都称得上豪华,每一届评选出来的诗人,也都经得起考验。“比如说,胡弦的诗集《沙漏》在获得第二届李杜诗歌奖银奖的次年,又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李杜诗歌节,还在不断完善。从第三届开始,我们升级为‘国际诗歌节’,为‘一带一路’沿线的优秀外国诗人授奖,将它办成中国联系世界的一个窗口。”张建杰说,接下来,要建立起长效机制,不断探索举办形式和参与模式等,通过诗歌节,让世界了解天水,让天水走向世界。
“希望李杜诗歌节持续举办下去,为推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作出贡献。”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希望,将其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地方文化名片和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诗歌品牌。“李杜诗歌节会一直办下去,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更加丰富多彩。”王若冰说。(记者王锦涛)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