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坊村的攒劲人——寻访优秀退伍军人刘学智
原标题:油坊村的攒劲人——寻访优秀退伍军人刘学智
记者 姜慧仁 文/图
前不久,记者到崆峒区安国镇油坊村采访,村里许多人说他们的村支书是个攒劲人,领着大伙硬是把贫困村建成小康村。
坚持本色:一心为村民
今年56岁的刘学智,1982年11月入伍到陇南市武警支队西和县中队任战士、班长。1985年退伍回乡,被推选为油坊村村文书,他人勤心细,和气热情,两年后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199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
刘学智任支书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村里人早日脱贫致富。在近23个春秋中,无论戎装是否在身,他始终不忘军人本色——永做人民贴心人。针对全村实际,他带领一班人深入各社和农户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村情、社情、民情,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座谈,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理思路,定目标,先后制定了“稳粮、抓菜、养畜、攻果”的发展思路。他首先从改善基础条件入手,每年坚持机修梯田200亩以上,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村梯条田面积达到4400亩,人均3亩,他硬是带领村民把一个荒山村建成梯田化标准村。他多方筹集资金4万元,新修渡槽1处,建斗渠6.5公里。带领村民先后开通长达8公里的村社道路3条,生产路4条。为了解决群众过河难的问题,刘学智多方筹集资金10万元,在颉河上架起了一座钢混水泥桥,为村民出行打开了新通道,也方便了周边多个乡村群众出行。还筹措资金34万元,新修建了一幢教学楼,更新了教学设施,使油坊小学校舍面貌焕然一新。最让村里人感慨的是筹资100多万元,为全村200多户群众引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村民吃水靠车拉、人挑的历史。
油坊村甘沟湾社88岁的马继宗老人说起家里的自来水,激动不已:“担了一辈子水,缺了一辈子水,牛缺水、人缺水、庄稼也缺水!没想到我老了的时候,还能喝到通到家里的甜水水!”
立下脱贫志: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刘学智说,这是他最大的愿望。16年前,油坊村被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定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示范村,主要建设产业项目是发展日光温室和温棚养牛。
听说要搞日光温室,许多习惯以种粮为本的村民忧心忡忡。面对群众的疑虑和担心,刘学智经过学习考察认为这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他和村干部一方面走东家上西家,耐心细致地说服引导,一方面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看录像、听技术员介绍讲解。为了用活生生的例子教育群众,刘学智又组织40多名村干部和有致富能力、有文化的农户到泾川和陕西等地现场参观学习,引导群众长见识、转观念,终于使群众吃上了“定心丸”,让出土地建温棚。
在建棚过程中,他带领率先发动起来的57户农民起早贪黑,苦干3个多月,共建成76座日光温室和51座拱棚。目前油坊村的蔬菜已畅销平凉城区及周边多个市县,全村蔬菜种植面积也扩大到800亩,蔬菜年收入达到130万元,户均收入4150元,人均收入839元。与此同时,他还带领村民建起温棚牛舍108座,种草1000亩,发展温棚养牛业。他每年都要请区上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到村上举办各类培训班,不断提高村民的科技知识水平,使种菜、养畜户每户都掌握了一项实用技术。刘学智不仅催着大伙干,他自己也下了大功夫给大伙带好头,承包了2座日光温室和新建的1座暖棚牛舍,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此项收入一年达到4万多元。
“钱是硬道理,能让老百姓挣到钱,再难的事也要干!”刘学智说。
不忘初心:要为乡亲多做暖心事
支书是村里的当家人。多年来刘学智时刻把乡亲的冷暖挂心上,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乡亲们谁有困难,他都主动跑前跑后,尽最大努力帮助。村上的五保户景文秀患脑血栓,半身不遂,生活十分困难,他主动上门看望,为老人安自来水、修缮房子,坚持每年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200元钱接济,直到老人去世。
针对乡村文化活动少,他积极致力于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出资举办篮球赛。逢年过节,他还组织演电影、唱戏,举办运动会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筹资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通过绿化、美化环境,改善村里的人居条件。
23年来,刘学智的付出与奉献得到了人们的夸赞,他先后被评为乡镇“双培双带”带头人、履行职责的好党员,全区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和优秀共产党员,连续当选为市区人大代表和党代表。油坊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全区优秀基层党组织。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