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径助力藏族牧民脱贫致富
原标题:多路径助力藏族牧民脱贫致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做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了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全面深刻阐述了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提出“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多举措、多路径助力藏族牧民脱贫致富势在必行。
藏族牧民生存环境恶劣。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类栖息繁衍的地方,高原周围大山环绕,雪峰连绵,中间山岭重叠,河流交织,由高山、山原、湖盆和谷地组成复杂崎岖的地形,藏族牧民就聚居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青藏高原地处中纬度地带,夏半年受印度洋热带季风影响,冬半年干冷的西风环流控制着大高原面,使气候的干湿季和冷暖季变化分明,干冷季从每年10月至次年5月,降水量稀少,降水主要是雪,多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温湿季从每年6月至9月,雨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0%,太阳辐射强烈,日照充足。夏季天气常常发生突变,多大风、雷雨和冰雹,有时大冰雹甚至威胁人畜生命。秋末和初春,常遭大风雪的袭击。漫长的冬天,很少雨雪。春季的雪暴,常深埋已经枯黄的植物,牲畜经过长冬的消耗,已经膘掉体弱,羊群因雪灾很容易死亡。牧区的土壤主要有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四种类型。受土壤类别和海拔区位的制约,草场主要有高寒草原类、高寒荒漠类、高寒(高山)草甸类、沼泽草甸类、低位草本沼泽类和丘状草本沼泽类等,牧草的分布特色,是牧民划分季节牧场的依据。
藏族牧区还存在一些生态环境问题。首先是生态系统脆弱。牧区植被的面积与质量,决定着养活牲畜的数量,藏族传统的牧业经济,是利用天然植被放牧畜群。牧区基本处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带,水、热、土壤等条件的缺陷,造成牧区植被可再生能力差,一旦某一地区植被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
其次,是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人类对草场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是对草场滥施垦殖,为追求粮食增产,在耐寒作物很难成熟的地方,开垦土地发展种植业,片面追求作物生长海拔上限的提高,不仅使草场被破坏,农业生产也落空,本来就很瘠薄的土壤失去原始植被,仅有的一点细土也很快被大风吹跑,留下一片沙砾。二是超负荷滥牧,牧民对富裕的传统观念是“人畜两旺”,牲畜的数量愈多,家庭就愈富裕,而不是以牲畜产值和经济收入的增长来衡量富裕程度,因而对草场超负荷的滥牧导致草料不足,牲畜难以越冬,畜群死亡率增加,草场沙漠化。三是对资源的原始滥用,牧区的大量自然肥——畜粪,尚停留在作为取暖、煮饭的燃料阶段。实际上,畜粪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增加牧草的产量。据估计,藏区一年烧掉牛粪8.1亿公斤,相当于1.7亿公斤的化肥。如果这一状况不加以改变,牧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就很难实现。
第三,是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威胁。除了气候异常的灾害性天气造成的破坏外,对生态系统更严重的威胁是长期存在的鼠害。牧民赖以生存的牧场长期遭受老鼠的破坏,有的地区鼠洞连串成片,牧草枯死,使草场沙化或变为黑色泥炭。人们不顾后果地捕杀狐狸等老鼠的天敌,更是加剧了老鼠在草原的增长之势,鼠害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由于藏族牧民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自我修复能力很差,藏族牧民的脱贫致富过程显得更加困难,因此,亟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一是培育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展科技、保障教育,提高藏族牧民抗御风险、防止返贫的能力。
二是建设数字资源平台。牧民居住分散,流动性大,通过调研和梳理,掌握自然地理、牧户分布、生产生活方式、服装服饰、特色工艺、特色饮食、传统节日、宗教艺术等文化遗产,构建集图、文、声、像“四位一体”的多媒体数据资源平台,有利于持续扶持和跟踪服务。
三是建立“合作社+牧户”发展模式。牧户养殖牛羊,合作社进行收购,如果市场稳定,就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如果市场价下跌,则按保护价统一收购,风险由合作社承担,降低牧户的风险,为贫困户搭建起一条稳定的致富途径。
四是用好“对口支援”政策。“对口支援”是国家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一种政策模式,是东部一些比较发达的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定向支援,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是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牧民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需求仍很难得到满足,要更加重视牧区的教育,提高牧区的教育发展水平。
六是保持特色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开发、利用好独特的自然风貌和藏区特有的民族文化,把旅游业逐步发展成藏族牧区的优势产业。
七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两大河流的发源地,要通过减轻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实现藏族牧民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系甘肃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本文为省社科规划项目“藏区牧民的牦牛生涯——基于人文角度对藏区牧民经济社会生活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相关新闻
- 2019-11-26甘南藏族自治州成就展在京开幕
- 2019-11-25九色甘南 相约北京·向伟大祖国献礼甘南藏族自治州成就展在京开幕 郭卫平宣布开幕 赵凌云 马虎成致辞
- 2019-11-23甘南藏族自治州成就展在京开幕
- 2019-11-19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夏河分局2019年夏河县甘加镇仁青村中央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公开招标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