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碧水长流润民心
原标题:山丹:碧水长流润民心
本报记者 郑朝华
通讯员 杨建刚 李生涛
70年光辉岁月、70年波澜壮阔。山丹县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 水利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砥砺奋进,工程建设补齐短板
山丹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腹地,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属大陆性温寒半干旱气候,全县平均年降水量194毫米,年蒸发量高达2246毫米。水资源总量仅有1.2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6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是全省18个严重干旱缺水县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的山丹水利工作者砥砺奋进、接续奋斗,先后修建了李桥水库、祁家店水库,东、西干渠及后稍沟干渠等一座座大型水利工程、补齐了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形成了“多源互补”的水资源配置格局。目前全县共建成中、小型水库14座,总库容4918.9万立方米,塘坝26座,总容积72万立方米;建成干、支渠道109条726公里,斗渠1032条1099公里,农渠3475条17645公里,机电井842眼,基本形成了蓄引提相结合、渠路林相配套,灌溉、生态、生活用水相兼顾的格局,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作用显著,全县整体性缺水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综合治理,山丹河华丽蜕变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山丹河流域来水量逐年减少,至90年代初期,李桥水库以下河流泉眼全部干涸。山丹河逐渐被废弃物填占、污染,严重影响了沿途村社及城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安全,也对人居环境和城市发展带来了极大地负面影响。
2017年6月,该县对山丹河城区段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改变河道及周边脏乱差现象,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两年来,共投资1.52亿元,治理河道10公里,铺设污水管网46公里,修建生态护岸11.1公里,沿河设置排洪渠2.65公里,并对河道进行了绿化亮化,彻底解决了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等现象,实现了“河清、水绿、岸美”,打造了集文化旅游、生态休闲、生活居住为一体的滨河景观带。
多措并举,“河长制”稳步推进
“东乐镇组织镇村干部巡查辖区河道”“位奇镇东湾村违规砂场已拆除”,在全县河长制工作微信群内,每天都有这样的巡河信息不停地闪烁着,几句简短的文字,再配上几张现场照片,河长巡河治水情况就会迅速直观地反馈到微信群里,使河长制工作推进情况一目了然。
山丹全面开展“河长制”工作,把治水作为推进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维护水生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加强水管理,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建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河长的“双总河长”制,共设立河长191名,6名县级领导干部分别担任全县6条主要河流的河长,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河长管理体系,主要河流全面实行“一河一策”和“一河一档”管理。同时,该县先后启动了整治河道非法采砂、消除黑臭水体、清运河道垃圾、拆除非法建筑物等专项行动。目前,全县镇村三级河长巡河1397次,清理河道垃圾6250吨,取缔封堵非法排污口18处,治理河道1039公里。
碧水长流,安全饮水全面覆盖
为了解决好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的“吃水难”问题,山丹县共投入资金20186.63万元,实施饮水安全工程项目39项,采取“以大带小,以城带乡,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等方式实施巩固提升工程,科学合理确定工程布局与供水规模,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的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和工程运行管理水平。
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巩固提升农村饮水供水安全,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全县已建成标准化水厂30座,日供水规模达到了2.1万吨。农村集中供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110个村39886户173666人喝上了方便水、放心水。13个贫困村732户精准扶贫对象的管网覆盖率达到了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100%。该县奏响“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集结号,在外流域调水、河湖连通、高效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等方面持续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蓝图正在山丹大地熠熠生辉。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