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牵着红牛奔富路
原标题:崇信:牵着红牛奔富路
本报记者 胡旺弟 段睿君
金秋十月,崇信的山塬上,成片的苹果园枝繁叶茂,一颗颗致富金果挂满枝头;干净宽敞的牛舍里,一头头平凉红牛悠闲地咀嚼着草料……这样惬意的生活场景在崇信乡间随处可见。
新窑镇新窑村的红牛养殖大户赵成效早早地起床给牛填足了草料、打扫干净牛舍后才匆匆吃点早餐就下地干活了。牛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赵成效愿意在养牛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地里农活再紧,该到给牛添草料、饮水的时间他一刻也不耽误。
眼看着家里养牛的规模越来越大,日子越过越红火,赵成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2012年年底,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筹资建起了牛棚,依靠养牛2016年摘掉了“穷帽”脱了贫。去年,在崇信县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赵成效在赛牛大会上获得二等奖,并作为养牛能手和致富带头人登台分享致富经验,他认为这是他一辈子最风光的事情。随着牛存栏数量的增加,赵成效致富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崇信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地理位置独特,气候相对凉爽,人口少,饲草地广阔,饲草资源丰富,是发展牛产业的最佳适宜区。当地群众素有养牛的传统,发展养牛业条件十分优越,加上群众转变“养牛为耕地”的旧观念,商品意识和发展牛产业的信心与积极性不断增强。
2010年,崇信县列入全省肉牛大县行列,争取省市资金实施了崇信红牛新类群选育项目,经过近多年的改良、培育、繁衍使崇信黄牛综合生产性能进一步提高,具有生产高档牛肉特性的新类群,即“崇信红牛”——肉质细嫩,肉香味浓郁,口感润滑。崇信红牛生产的牛肉类加工产品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和赞誉,2013年通过了HACCP国际体系认证,崇信红牛牛肉产品已跻身高端市场。加之政策的大力扶持,使许多农民看到了牛产业发展的春天。崇信县把牛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助推精准扶贫的富民产业常抓不懈。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崇信县把培育特色富民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首要任务,不断创新模式,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收入稳定持续提升。
针对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不高、经营机制不活、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崇信县坚持公司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着力在龙头企业带动、经营方式转变和风险防范等方面探路子、做文章,全力推动富民产业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实现贫困群众持续脱贫增收。县红牛公司按照“托管代养”的方式,与193户贫困户签订了代养合同,购买红牛248头,第一年每头牛固定分红1500元,第二年分红2000元,第三年分红3000元,三年累计分红6500元。伊顺祥牛业公司按照“公司+银行+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采取公司贷款购牛、农户育肥、企业回收的方式,与21户群众(贫困户12户)签订了养殖协议,投放红牛50头,盘活了群众资源。同时,针对鳏寡孤独、残疾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寄繁代养“崇信红牛”等方式配套了脱贫产业,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为了解决贫困户在脱贫后增收的问题,崇信县采取效益引导、政策扶持等办法,鼓励和引导群众持续发展牛产业,形成了“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集聚成片带”的牛产业发展格局。数据显示,崇信县累计新建、改扩建肉牛养殖小区29个,建成养畜暖棚194座,研究制定了《崇信县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方案》,鼓励支持致富能手、返乡农民工创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县累计建成家庭农场37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37个,实现79个行政村全覆盖,其中16个贫困村均达到2个以上。
崇信县属省列插花型贫困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6个,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206户1.97万人,贫困发生率23.8%。2018年底,全县累计达标出列贫困村16个,退出比例100%;退出贫困人口4885户1868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2%;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崇信县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思路和“五个一”产业运作模式,大力发展脱贫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同时,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全面推行“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20万元,为1535户贫困户进行了产业配股。在一系列精准措施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正在走上脱贫致富路。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