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家园
原标题:践行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家园
天水长城开关厂集团有限公司内的亚洲最大的开关设备生产现场。
甘谷县扶贫车间的工人在加工手工麻鞋。
秦安县发展蜜桃产业助农增收。
天水市伏羲庙。
天水市仙人崖景区。 图片均由天水市委宣传部提供
特色产业铺就增收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雅琴
金秋时节,行走在天水市麦积区的田间地头,一行行、一列列苹果树,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树枝上,挂满了累累硕果,清甜的果香沁人心脾。
近年来,麦积区坚持“百果齐放、花牛当家”理念,坚持把做大做强“花牛苹果”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打造出以“花牛苹果”为首的一批知名品牌,让花牛苹果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麦积区花牛苹果产业的发展,是天水市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天水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举全市之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通过坚持不懈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大力发展“五小”产业、光伏扶贫、电商扶贫,为推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水是我国北方最佳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农特产品质优品繁。基于此,天水市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成了花牛苹果、鲜食蜜桃、秦州大樱桃、清水核桃、麦积葡萄等五大果品生产基地,果品产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效益提高、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良好势头。2018年,天水市果品面积达到350万亩,产量196.9万吨,较1978年增长113.2倍,产值突破100亿元。
天水市坚持川地与山地并进、设施与露地并举、规模与效益并重的思路,建成了渭河川道区设施蔬菜基地、航天蔬菜基地、城郊“菜篮子”基地、高原夏菜等四大蔬菜种植基地,全市蔬菜产业呈现出面积稳步扩大、质量逐步提升、销售渠道顺畅、效益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2018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35万亩,总产量380万吨,较1980年增长61倍,蔬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03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武山县创建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
2011年以来,天水市累计减贫118.11万人,退出贫困村613个,贫困人口由133.15万人减少到15.0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3.31%下降到4.87%。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村民们盖上了新房,开上了小轿车,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雅琴
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水市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如今已成为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
天水长城开关厂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专业从事输变电开关设备,集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国有控股公司。“1968年从北京迁至天水,1970年正式生产产品,研制和生产出国内第一代移开式高压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公司党委副书记赵竹青介绍道。
50年来,天水长城开关厂历经早期发展、产品规模化发展、品牌战略化发展、战略创新化发展四个阶段,走出了一条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制造之路。
长城开关厂的崛起是天水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国家老工业基地,近年来,天水市经过改革改制、调整结构、科技创新和优化升级,老牌优势企业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新型能源六大产业为主导、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格局。
目前,天水已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据介绍,天水各企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风动工具、电工电器等60余种工业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水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重大机遇,全面实施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25.65亿元,是194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564.9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7.8亿元,是1949年全部工业企业的37711.9倍,占全市税收收入的64.7%。
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天水市始终坚持提升传统动能与培育新动能相结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绿色发展崛起,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一产调结构、二产扩总量、三产强基础,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93∶1∶6调整为2018年的14∶30.7∶55.3 ,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5%,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经济增长新动能正在形成。
碧水蓝天绘出美丽画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雅琴
时下,走进天水市及各区县,道路干净整洁,行人车辆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乡村绿树青山,河流清澈……这是天水市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
天水市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年降水量在450-600毫米之间,森林覆盖率36.4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风光秀美,素来就被誉为“陇上小江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天水市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特别是近年来,天水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靠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下大力气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有效促进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通过“蓝天”战役,天水市顺利通过国务院“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终期考核,近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今年前8个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1天,居全省前列。通过“碧水”战役,目前,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在100%;断面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通过“净土”战役,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45%,湿地面积稳定在17.17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5.32%。
2018年,天水市投资1250万元,建成“智慧环保”信息化平台,有效提高了生态环境监管信息化水平;为生态环境部门配备无人机等执法装备,在全市重点建筑工地安装视频监控设备50套,在全市重点企业、污水截流口和垃圾填埋场安装视频监控设备20套,在秦州、麦积两区建成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微站点38个,安装机动车尾气黑烟检测设备3套,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已纳入“智慧天水”统筹建设;设立“环保基金”,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形成工作合力……多措并举推动下,天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如今的天水,天蓝、山绿、水清,绘就了一幅诗意栖居的美丽画卷。
文旅融合点亮“诗与远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雅琴
日前,记者走进修建中的麦积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时,一座庞大、壮观的钢结构建筑呈现在眼前。工人们正操作着大型施工设备,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这一项目距麦积山石窟8公里,概算总投资15亿元,预计2020年10月建成运营。”麦积山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项目部副经理高晓勇介绍道,建成后的游客服务中心将集游客集散、观光休憩、文化生态体验、商业服务、文化演艺于一体,为改善景区内部交通条件、完善公共设施提供有效的硬件支撑。
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的诞生地,有着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秦文化的发祥地。境内有旅游景区景点228处,其中,以麦积山、伏羲庙为代表的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景点7处。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天水市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天水市着眼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立足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优势,提出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发展目标,明确将文化旅游作为全市国民经济首位产业培育打造,加速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据统计,2018年天水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机构数量达到872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8个;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2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3.3亿元。
为了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天水市制定全域旅游发展、旅游扶贫工程行动、乡村旅游发展、智慧文旅建设、引客入天等配套性文件,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科学引领;创意策划并实施运营了麦积山滑雪场、街亭温泉度假村、南山云端田园综合体等一大批文旅大项目,发挥优势促进大开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核心要素,加快综合开发麦积山、伏羲庙、大地湾三大景区和特色名镇、名村等;通过持续不断举办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打造羲皇故里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人文天水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和陇上江南中国西部旅游生态休闲家园三大核心文化旅游品牌;改革景区运行机制,推动重点景区建立“景区管委会+旅游开发公司”运营机制,形成财政投入、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关新闻
- 2017-11-13以绿色为底 绘五彩斑斓——天水市依托生态优势推进绿色发展综述
- 2016-07-1931位“大咖”将把脉天水未来 探讨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