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故里隐于闹市的古建民居
原标题:羲皇故里 隐于闹市的古建民居
曲径通幽,含而不露。始建于明清两代或民国时期的天水古民居建筑群一直以来是当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这里古有飞将军李广的故居,近有“百粉大王”荣德生在天水的府邸,以及昔日百年不衰的西厢张氏、织锦回文、西秦鸿盛……轻叩门扉入户及里,目光所到处,乐台照壁过厅回廊,院院递进四门八窗。平心静气间,每一扇门、一页窗里锁住的旧时光,仿佛瞬间晕染开来,触手可及。
岁月更迭代代繁衍,朝夕轮回日日生息。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且利用好这一资源,天水市对历史街区的抢救性保护工程于去年正式启动,目前仍在加紧进行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片隐于闹市的古民居老面孔将承载着历史赋予的韵味真正融入古城天水的文脉中,添香增色、代代相传。
1“‘织锦台育生巷’不只是个站名,还是古秦州西关城的遗存佐证。”
近一年来,细心的天水市民无意中发现,途经秦州区解放路的公交车一经驶入西关城,绕过“西关”牌楼后由东向西的下一站“工商银行”站站名,被“织锦台育生巷”所替换。其实,地儿还是那地儿,只是换了名而已。
生活在西关城的老天水人都知道,与工商银行一路之隔的育生巷,至少有五六百年历史。明代初期,因“西厢张氏”族人迁居于此,曾经被称为张家巷,清光绪时又改称为二郎巷。民国初年,才因这里是张育生的出生地而易名为育生巷。
据了解,张育生,本名张世英,字育生,是天水“西厢张氏”的后裔。公元1844年,出生于如今被编为育生巷56号的这座张家大院里。后因聪慧好学,26岁时中举人,36岁中进士,并入翰林院为庶吉士,3年后用为知县。为官期间,因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被百姓呼为“青天”。
另据清乾隆年间胡釴编纂《直隶秦州新志》卷二和民国二十八年《天水县志》卷一记载:“织锦台,在县城西二郎巷(今名育生巷)。传为安南将军窦滔妻若兰织回文锦之处。”上世纪50年代初前,在巷之北口有一座二层木楼,楼上勾栅栏杆,四扇刻花直棂窗,其设计工艺有明代风格,面南门上书“古织锦台”。遗憾的是,牌楼在上世纪50年代马路加宽中被拆除,然当地年龄较大者对此仍记忆犹新。
正如天水古建专家赵昌荣老师所言,工商银行全国各地到处都有,然“织锦台育生巷”却是古秦州的唯一。因此,于今而言它不仅仅只是个站名,其深厚内涵却在数百年间向世人默默讲述着这条隐于闹市历史古巷的前世今生。
西关城里,类似这样的古巷、古居、古树随处可见,呈四合院状鳞次栉比,置身其中,岁月的印迹和沧桑尽收眼底。
一直潜心于研究天水古民居的学者王耀老先生接受兰州晨报记者采访时说:“天水以前古民居有2000余座,古巷有数百条,大都是官宦、富豪、名人、学士的故居,多建于明清两朝。遗憾的是,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日晒雨淋及不可避免的人为破坏,现在存下来的只有200余座了,这些凝固的建筑史已成为天水这座历史名城的灵魂所在。”
2“浸在旧时光里,找寻逝去岁月里保护下来的一缕缕文化遗存。”
进入飞将巷9号院落,这个古意充盈的四合院已竣工大半,年代久远的雕花廊檐,数代相传略显斑驳的门庭窗柱,已被保旧归位。院子中间,工人们正在对“上了年纪”的老式旧瓦进行上梁前的最后打理。
“飞将巷9号院是飞将军李广的故居,所有的保旧复建工作都严格按《文物法》要求进行,巷道口将来还要建飞将广场。”赵昌荣说。
与此相隔不远处,一处同样呈四合院状的“晋商宅院”已经竣工。正门入院的照壁呈双面高浮雕状吸睛夺目。对外一边,中间“福”字搭配寿桃钱串,外加四角四蝙蝠,寓意五福临门,对内一边荷叶莲莲寓意大富大贵,子嗣绵延。
“现存资料显示,只知道这院的老主人是一名清末时期来天水做药材生意的晋商,虽说只用于给下人居住和做库房用,但也相当豪华。细细研究,商人院子建造风格呈现出的文化元素与官宦、百姓家都有不同,因他们注重财和寿,所以连四合院的屋顶也是朝向院落的单面檐,寓意聚财,这是天水古建的显明特色。细细品味,不知不觉就会进入旧时光里,间接感受不一样的过往和传承。”对于这一昔日商宅蕴涵的价值和意义,赵昌荣如此解释。
在三星巷中后段,“面粉大王”荣德生曾在天水的府邸也已复建完工。雕工精美的垂花门,右侧一端有夔龙盘绕,暗示着主人身份的尊贵和显赫。
“以前垂花门两端都有夔龙,遗憾的是现保存下来的只剩其中一条了。”赵昌荣说。门上雕夔龙,进院有乐台,这是昔日典型的达官显贵家庭独有的风格,也是天水现存保护院落里有乐台的三个院落之一。
3“自然衰老难以抗拒,保护利用刻不容缓。”
天水有2700多年建城史,其中秦州区西关片区是目前天水市唯一遗存的古民居群,除民居院落外,忠义巷后段有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关爷庙,育生巷后段有创造于元明时期的显龙寺,解放路东口北侧的陕省会馆创建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砖雕门楼精湛,其梁柱斗杖、平座勾栏、垂花檐楼和额枋花板等构件上浮雕、镂空极其细腻明快,为天水砖雕佼佼者,至今保存完整。
据2003年普查秦州区古建民居数据表明,仅西关区域古民居院落有130余处,为秦州五城区之最,这些古建民居院落多为明清时代建造和少量民国时期建造的,有省级和县级文物保护级别的院落,亦有文物保护点院落。
据赵昌荣讲,他曾参与古民居调查和普查工作。在当时调查中发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期,城区大量古民居院落在旧城改造中被拆毁,所剩院落中的屋宇大多被居住户改建、包檐、扩建,以至面目全非。因拓宽主街,街两面拆除了旧式商铺,建起了新式大楼,所剩无几的巷道口门楼、小牌楼被拆毁,令人痛心。
与此同时,因建筑时代久长远,时期以来得不到及时维修,现存古民居大都墙倾顶陷,柱架糟朽,排水不畅,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居住安全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天水市的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
为了对这一历史街区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改善区域内居民的居住质量,2018年,按照天水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对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开始启动。
4“为‘四古’把脉续命,留住城市的根和魂。”
据悉,该项目一、二两期分步实施,建设范围东至秦州区大众路、西至双桥路、南至南明路、北至成纪大道,将依据西关古城各历史街区西厢张氏、飞将故里、濛水故道、西秦鸿盛、秦州商事、赵氏天水、织锦回文、名人故居等8个不同历史文化资源特点,结合未来旅游服务业业态活化布局进行策划,项目总占地面积56.5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4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区域内共有大小巷道11条,辖区内229个院落中国保单位1处,省保院落4处,县保院落10处,文物保护点46处。
“凡对文保院落的维修,原则上不落架,不迁徙,不使用现代材料和现代工艺,坚持‘保存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四原则,全面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赵昌荣老师说。
据介绍,西关片区古民居量大且聚集。依照规划,旧时被称为华严后街的自由路将为贯通片区的历史文化古街,通过维修沿街古建、古亭、古廊等,恢复古街形制,将连通南北的所有古巷道以及已维修的古建民居依据规划,分别打造成展示古城地域文化、茶道文化、餐饮文化以及旅游产品展销和书画展览馆等。
挖掘古建优势,延续历史文脉,巧妙修旧如旧保存古城风貌,让大量濒危的古建民居得到有效保护,对于天水西关古城来说这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修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项目建成开放后,将向世人展示天水珍贵的明清建筑文化、古民居建筑地域风格文化,将其打造成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明清建筑的会展中心。
截至目前,三星巷广场以及一批保护院落已修缮完成,城墙博物馆等单体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 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王兰芳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