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科学保护敦煌文化遗产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第一站来到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时强调,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图片摄影 张晓亮 本报记者 陈思侠 程晓娟
文化保护守正创新,传承弘扬继往开来。近年来,敦煌市先后投入7亿多元,加强文物遗迹、“非遗”保护,使265处文物遗存得到了有效保护。敦煌研究院创造形成了土遗址保护、壁画修复、数字化技术采集保存等文物保护利用的敦煌经验和敦煌标准。建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打造了数字莫高窟、数字博物馆。敦煌市成功申报非遗项目68项,培养非遗传承人40人,建成非遗传习基地37个,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非物质文化传承纳入特色教育课程。
在莫高窟,几代莫高窟人传承“莫高精神”,以“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利用莫高窟文化价值”为使命,形成了“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的质量文化。 据了解,在文化遗产价值挖掘研究方面,敦煌研究院通过创新学术管理体制机制,充分调动现有研究人员创造性和创新力。同时,坚持“开门办院”,公开学术研究资源,搭建面向国际的协同研究平台,吸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共同研究、解读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承弘扬方面,敦煌研究院建立了基于观众类型的针对性分类弘扬管理体系,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正能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让公众看得好、听得懂、记得住、讲得出。
对于来到莫高窟的游客,通过单日总量控制、网络预约购票、数字洞窟展示、实体洞窟参观的旅游开放新模式,拓展教煌文化艺术的展示空间,缓解实体洞窟压力,丰富敦煌文化艺术普及内容,既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又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对于未能来到莫高窟的游客,敦煌研究院利用传统临摹艺术数字展示技术、数字敦煌线上资源、出版物及新媒体,创新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艺术传播形式,提供大众化、普及化、多维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使文化遗产“走出去、活起来”,向海内外宣扬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
敦煌研究院注重对科学保护管理的经验总结,形成了多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标准。成熟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在我国大量文物保护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甚至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套输出,在国际上发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声音”。
“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上,充分挖掘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让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厚植历史文化底蕴。”敦煌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虎说。
近年来,敦煌市坚持文化自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涵养城市文化自信,提升群众文化品位。同时,以实施“历史再现”工程为契机,持续推进博物馆聚落建设,积极打造了南仓、北台历史文化街区,全面展现历史文化风貌。尤其是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敦煌市加大传习场所和展示基地建设力度,鼓励民俗文化展示进宾馆、进景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商业性运作和产业化经营,培育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产业化链条,打造“大敦煌文化生态圈”。目前,莫高里工匠村和月牙泉小镇非遗剪纸、彩塑、木版画等店铺陆续开放,让非遗产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