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教师讲述照片里的时代变迁
原标题:曾经的学生如今都成社会栋梁
——退休老教师讲述照片里的时代变迁
1983年,同学们在五泉山合影(受访者供图)
2014年,同学们重聚母校(受访者供图)
1983年,雪后的五泉山迎来了一群赏景的同学,这是当时兰州市第二中学苏惠民老师所带的文科班。从电脑里翻出这张珍贵黑白照片时,年近80岁的苏老师不禁感慨:三十余年的时光里,照片中的同学们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前行,兰州也日新月异地发展着。
时隔三十多年学生重聚母校
“这是×××”,“这位同学考上了××大学”,“×××那会儿特别调皮”,“他在××单位工作”……尽管岁月染白了鬓角、皱纹爬上了面庞,今年79岁的退休教师苏惠民,依旧清楚地记得照片里的每一个人。上世纪80年代,苏老师所带的文科班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并不是“掐尖”选优的重点班。“做教育不能只盯着所谓的‘尖子生’,再差的学生好好抓也能取得好成绩,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任”。苏老师经常组织各类户外活动,这张黑白照片便是他为了让同学们寻找写作素材,带他们去五泉山赏雪景、打雪仗的时候拍的。
透过黑色边框的眼镜,苏老师的视线久久停留在照片上,“大部分学生圆了大学梦。即便个别人高考落榜,也都在拼搏中实现了人生价值,他们都是我的骄傲。”2014年,1984届的毕业生重聚母校,时隔三十年,苏老师又一次用相机定格下美好的瞬间。此时,照片里的学生大都事业有成,司法、教育、媒体、金融、财经、党政……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社会中坚力量。
新旧照片见证三十年蝶变
两张照片,三十余年。无论是服饰穿搭,还是拍摄背景,抑或照片本身,都不可同日而语。“在大家都穿同一种颜色的衣服,理同一种款式发型的年代,不施粉黛、崇尚自然是一种时尚;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爱美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种需求”,苏老师在《改革开放初期都市印象美的渴望》一文中如是说。1983年的老照片里,那群高二年纪的孩子们以不同风格的穿着打扮表达着各自对美的理解。鲜亮明快的色彩、款式新颖的服饰、五颜六色的花束……摄于2014年的照片,色彩以及元素都更加丰富。人们对美的追求更加宽泛,并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年的五泉山是很多户外活动的首选地点,这张1983年的老照片便是拍摄于此。不同于我们对五泉山“满山皆绿”的印象,照片中被白雪覆盖的山体植被稀疏略显荒凉;当年的景区基础建设还比较薄弱,没有宽阔的道路,亭台楼阁也不似今日壮观;承载了几代人儿时回忆的电动转马被更加丰富的娱乐设施所取代……五泉山的种种变化,是兰州发展巨变的一个缩影。
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从被称为“方盒子”的海鸥120到先进的数码相机,爱好摄影的苏老师见证了相机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好操作,照出来的相片也越来越漂亮。”黄河、东方红广场、白塔山、五泉山、皋兰山、南关十字、兰州市第二中学……苏老师的电脑中,分门别类地保存着上万张珍贵的照片资料,是在不同的年代、用不同摄影器材所拍摄的,俨然是一个陈列兰州记忆的小小“档案馆”。
紧跟时代老骥伏枥洒余热
80年代百废待兴,兰州市第二中学的“第二课堂”也迎来春天。图书阅览、艺术教育、科技活动……不仅有生动有趣的课堂,还有外出考察学习,很多人从中受益匪浅。90年代,苏老师先后两次开办少儿英语课外教育。“800多名孩子当着很多记者和数千名家长的面,自信地用流利的英文与外教会话。”他对1998年10月18日在儿童公园举办的英语角活动记忆犹新。
2007年开通博客,陆续发文200余篇,拍摄整理数千张照片,总访问量近9万,长达十多年的坚持……这一连串数据的背后,你绝对难以想象,博客“老骥的陋室”的主人,正是迟暮之年的苏惠民老师。从最初接触电脑,到学习上网、五笔打字,再到开通博客并精通操作,他不服输地学习着新鲜事物,通过采访、记录、回忆、拍摄和查找资料,写下了很多教育方面的思考感悟。
“干了一辈子,到老了想的还是教育”,恰逢兰州市第二中学80周年校庆,《踏寻孔门圣地的足迹》是年近80岁的苏惠民老师近几个月忙乎的事儿。该作品不仅是对兰州市第二中学的历史追忆,也反映了兰州乃至甘肃的社会变迁、人文教育和风土人情。一本书籍、一本画册,“算是为教师生涯做个总结,也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骆陇霞
■报名提示
如果你愿意分享你的故事,如果你愿意寻回记忆里的兰州,请与我们联系!《兰州晚报》新闻热线:4286666电子邮件:zdlzzhengji@163.com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