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天水新剧目之洞天仙歌 七年磨一剑
原标题:聚焦天水新剧目之洞天仙歌 七年磨一剑
(见习记者徐媛)
不久前,根据武山水帘洞麻线娘娘创编而成的大型秦腔古装剧《洞天仙歌》,经过七载创编,终于在各界的千呼万唤中迎来首演。该作品应用虚实结合、舞台自由转换的形式,艺术再现了麻线娘娘李秀真帮助村民共度饥荒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一种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
当最后一个音符戛然而止,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观众以最质朴的方式向麻线娘娘以及默默奉献在这部剧背后的人们致敬。
从《洞天悲歌》到《洞天仙歌》
有关大型古装剧《洞天仙歌》的创作缘起,还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武山县文学爱好者兰文蔚编剧的《洞天悲歌》上演后,便在武山、天水引起很大反响。自此,完善提高剧本水平,打造精品剧目的呼声久居不下。为实现全县人民对优秀剧目的期盼与渴求,2012年武山县将该剧的创编列入县上议事日程。
2015年武山县剧团团长林燕开始策划创排该剧。好的剧本是剧目成功的基础,为寻得可以担此重任的编剧,林燕在执行导演孙伟华的陪同下四处奔走,终于在朋友的引荐下找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编剧蒋演。但因蒋演创作的剧本《麻线娘娘》在高度上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经过多次协商,武山县决定邀请新的编剧再次创作。
随后,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雷开元的举荐下,最终决定将剧本创作交于国家一级编剧党小黄。“当时党老师手里有好几个剧本要写,开始他并不想接我们的剧,但又碍着雷老师的面子,最终还是接了。”林燕说,接了剧本的党小黄百忙之中来到武山进行采风,临走前他未曾拿走任何文字性资料。一年后,其创作的剧本《洞天仙歌》一经面世,便获得武山各界肯定。
8月14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党小黄讲述了剧本创作背后的故事。
“说实话,采风过程中,我并未发觉麻线娘娘这个故事本身有多感人,反而是老百姓对麻线娘娘的崇敬以及对真善美的渴求打动了我。所以创作过程中,我把麻线娘娘写成了真善美的化身,以满足老百姓的愿望。同时,我也用艺术手法还原了我心中的麻线娘娘,她就是一位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农家姑娘,是我的女神。”
党小黄透露,整个剧本他最满意的情节是——真秀绣的七个半仙。“最开始我设想的是七个仙,写到那儿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把张果老弄成有驴无仙呢,这多好啊,简直是神来之笔。哈哈……”说到这里,党老师爽朗地笑了,他坦言,当时写到这里时自己也是开怀大笑。“如果演好了,可以博得观众会心一笑,也会让观众更敬佩真秀的智慧。”
提及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党小黄告诉记者,整个剧本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对于一个成熟的编剧来说,最难的不是编故事,而是开掘思想。在这部剧,我最核心想表达的思想是——真善美是高高扬起的东西,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征服它,它也不会屈服于任何邪恶。”
(《洞天仙歌》演出剧照)
成功背后的一波三折
剧本创作完成后,林燕与孙伟华开始着手演职团队的组建问题。通过近半年的“招兵买马”,最终决定由青年导演王化武执导,邀请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袁丫丫饰演麻线娘娘,陕西省青年演员武晓西饰演凤郎。
今年4月,由国家一级作曲郭全民创作的曲子完成后,《洞天仙歌》于4月15日进入紧张排练阶段。导演王化武告诉记者,创排过程中,由于武山剧团没有专业排练厅,团里便在院子里用塑钢和彩条布搭建了临时排练厅。“排练的两个月时间里,整个剧组从导演到群演,都吃的大锅饭,饭也都是我们演员自己做的家常饭。大家都夸我们的演员——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了!”孙伟华颇有几分自豪地说。
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剧团的成员没有一个叫苦叫累。诚如王化武导演所说,剧组成员的职业操守可见一斑。
就在整个剧目紧张、有序排练的过程中,饰演麻线娘娘的袁丫丫因身兼《麦积圣歌》《玉兰仙子》等多部剧目的主演,发生档期冲突的消息传来。后经多方努力,再三协调无效的袁丫丫,只得挥泪别“仙歌”。
临危不乱的孙伟华与林燕只得紧急更换演员。经过多方打听,剧组最终选定了有中国秦腔“四小名旦”之称的梁少琴担此重任,彼时距离该剧首演仅有二十余天时间。“临危受命”的梁少琴,于第二天抵达武山,只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便把整个戏补了出来,而且效果非常好。“少琴白天跟大家一起排练,晚上就独自练习,为了不影响其他演员,她每天晚上都学唱到一两点,甚至有时候她唱着唱着就睡着了。”林燕回忆说。
8月14日,当记者问及梁少琴为何有如此勇气时,她毫无迟疑地说:“我虽然是陕西人,但我曾在甘肃工作了近十年,可以说我对甘肃有着非常特殊的情感,所以当剧组找到我时,便一口答应了,只因是甘肃,是甘肃要精心打造的一部戏。”
时至今日,梁少琴也不曾提过一个苦字,她所说最多的是对剧组的感恩,是对剧本、对作曲、对舞美的赞赏……
另据记者了解,剧目创排中,舞蹈演员也遭遇了一次集体“大换血”。“最开始我们在全县范围内招了三十余位广场舞爱好者,但因演员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只得换掉。后来,我跟孙伟华在朋友推荐下去了武山县三中,经过反复考察,最终决定由高一的艺考生承担整部剧的舞蹈板块。”林燕万分心疼地说,“舞蹈导演李红兵和娃娃们也很辛苦,顶着大太阳不断练习……”
采访中,林燕为记者一一细数了组建创作团队所经历的桩桩件件事情,却对自己的默默承受只字不提。
据孙伟华透露,在剧目滚动打磨提升的关键时期,林团长的亲侄子不幸罹祸,但以剧组为家的她强忍悲痛,毅然坚守在剧目排练的第一线。“在侄子安葬的当天早上,林团长忍着悲痛仓促告别家人,急奔西安审定、查看购置演出所需物件,这是常人所难以承受的……”
(《洞天仙歌》演出剧照)
功夫不负有心人
历经艰辛打磨出炉的《洞天仙歌》首演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许多观众甚至在谢幕后依然徘徊在剧场,不愿离去,刘琪女士便是其中一位。
“我是专程从武山赶来的,感觉这部戏很真实,很震撼!把我们妇孺皆知的麻线娘娘的传奇故事艺术化地搬上舞台,同时又用现代艺术的手法呈现武山的文化,令人赏心悦耳,印象深刻!”刘琪激动地说,“这是我看过最精彩的舞台演出,太值了,为武山喝采!”
市民李燕则动情地说:“不论唱腔,还是舞美、灯光,我都觉得挺震撼的。特别是麻线娘娘续肠的那部分,不仅震撼还十分感人,我差点流下泪来。”
《洞天仙歌》首演结束后的第二天上午,武山县召开了剧目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对此剧部分细节存在的疏漏提出建议的同时给予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洞天仙歌》戏如名,别有洞天。该剧通过特殊的编排、富有特色的唱腔、光幻的舞美,将从民间传说中汲取的灵感搬上舞台,十分灵动;其次,该剧做到了文艺作品和旅游资源相互搭台、相互唱戏,文旅资源和戏剧作品的结合恰到好处。他们期望,经过不断打磨,《洞天仙歌》能走得更远,成为武山乃至天水的一张新名片。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说,该剧在音乐、作曲方面有很多的创新,在传统唱腔上有了突破,很有特色。演员的形象也很不错,但还需沉下心在细节上反复雕琢、打磨,不断提高,勇攀艺术“高峰”。
研讨会上,面对专家的肯定编剧党小黄肃然说道:“赞赏的话让别人去说,我们只需静下心来认真打磨剧目!”随之,他近乎严苛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舞蹈动作要再精准,要与整体融合起来;服装要再精细,尤其是服装色彩上要更讲究;演员要多打磨,表演时自己要先燃起来;演出时间要再压缩,必须控制在两小时以内……
“其实,我是钦佩武山县委、县政府对文化的认识,才答应写剧本的。武山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还愿意拿出一百万来创排剧目,可见他们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以及他们打造这部剧的决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党小黄说。
据悉,《洞天仙歌》在秦州剧院首映后,又抱着打磨的心态,先后在武山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演出三场,以接受当地民众的“检验”。
将天水文化转化成文化天水——访《洞天仙歌》导演王化武
由王化武执导的《洞天仙歌》在秦州剧院一经首演,便获得各界肯定,之后,在武山县接连上演的三场依然是场场爆满。面对观众居高不下的热情,王化武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淡然地说道,“一部戏能够给地方老百姓带来精神上的享受,那便是对主创团队最大的安慰。”
王化武告诉记者,一部戏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好的剧本、一个好的团队和一群敬业的演职人员,而《洞天仙歌》恰巧具备了这些条件。“不论是武山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是党小黄老师创作的剧本,亦或是剧组里齐心协力要把戏演好的各位演员,他们都是这部剧成功的保障。”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王化武也曾执导过我市另外两部优秀剧目《陇上铁汉》与《椒乡里的麻辣事》,他坦言,虽然陕西与甘肃接壤,但2015年执导《陇上铁汉》是他第一次踏上天水这方水土。“天水素有‘陇上江南’之称,地理环境自然不必多说。但天水戏剧创作的氛围,特别是戏曲创作的氛围,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天水传统戏曲的演出市场非常良性、非常健康,而且百姓的关注度也特别高,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谈及天水是否符合他的想象时,王化武如是说。
“一剧一风格,一剧一样式。”这是王化武对《陇上铁汉》《椒乡里的麻辣事》及《洞天仙歌》的高度概括,他说这三部剧中凝聚着他戏曲创作的理念。“戏曲是传承、发展、创新的,作为中青年导演,我认为要在尊重戏曲创作规律的前提下,用现代理念创作独有个性、顺应时代的戏曲作品。”
于王化武来说,每一次与天水的携手同行,都是一次对舞台艺术更高境界的执着探索。可以说与天水合作的三部戏,每部都有创新的地方。“《陇上铁汉》是一部清装戏,在原有秦腔的板式上我们进行了突破,尤其在演员的唱腔抒发上,大胆运用了咏叹的演唱方式。《椒乡里的麻辣事》是一个现实题材,也是一部轻喜剧,创作时我们在表现样式,特别是形体动作上,都有所突破,以便使它更具有喜剧性。《洞天仙歌》是一部古装剧,根据题材,我们在音乐上进行了突破,不仅用了混合管弦乐,还在合唱上也进行了处理,使它更符合当今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审美要求。同时,在舞台的表现形式上,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有所突破,中间真秀与凤郎踢的毽子舞,就是最好的例证,它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部分。”
王化武认为,《陇上铁汉》《椒乡里的麻辣事》及《洞天仙歌》,这三部大剧不仅见证了天水文化的发展繁荣,还见证了天水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担当。“这三部大剧的创编过程,展现了天水艺术工作者如何将天水文化转化成文化天水的艰苦探索和创意创造过程。”
四年三部剧目,通过这些剧目的执导,让往复于西安与天水的王化武对天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加剧了他与天水再度合作的愿望。“天水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我也希望未来还有机会能与天水再度合作,创排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剧目。”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