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纸出土, 将中国造纸术发明时间推前两百年
原标题:甘肃古纸出土, 将中国造纸术发明时间推前两百年
如今再寻常不过的纸,在它诞生之初,却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磨砺。
甘肃气候干旱,降雨稀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我们保存了不少两汉时期的纸张。它们是中国造纸术的见证。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甘肃出土的汉纸的故事!
甘肃汉纸早于蔡伦造纸
每天我们都要和各种各样的纸打交道,餐巾纸、纸袋、笔记本、手纸、宣纸等等。可以说,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纸。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纸从出现到大规模应用,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时光。
纸张在甘肃,留下了不少故事。
地处西北的甘肃、内蒙古西部、新疆等地,干旱少雨,为保存许多古老的纸张提供了条件,甘肃省是发现古纸最多的地区。甘肃出土的汉纸,从时间段上说,有的属于西汉初年,有的到了东汉晚期,当然也有一部分晋代的纸。从出土的地点上说,从东到西,涵盖了甘肃全境。有天水放马滩汉纸、兰州伏龙坪汉纸、武威旱滩坡纸、敦煌马圈湾汉纸、金塔肩水金关汉纸等。这些两汉时期的古纸,不仅让人们看到了纸张的原始形状,而且在时间上也比东汉蔡伦造纸的时间早。
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说起造纸术的起源,人们往往说是东汉蔡伦所发明,并将他所发明的纸张,称之为蔡侯纸。
这个记载,见之于《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建初中,为小黄门。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 105 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这段关于造纸的记载,被后人认为是蔡伦发明了造纸。但是西北各地出的两汉时期的古纸,证明在公元105年之前,就有纸张的出现。
有人考证,在秦代就有纸了。证据在哪里?原来,人们从湖南云梦泽睡虎地墓葬中出土的秦简中发现了端倪。因为这里出土的秦简上,人们发现了“纸”字。这就意味着有了纸。不过,也有人说,这种纸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纸。似乎是当时的一种“草鞋纸”的物品。《汉书·赵皇后传》也有纸字出现,其中记述说:“武发箧中有药裹二枚,赫蹏书曰……”应劭注: “赫蹏,薄小纸也。”这时的纸张,似乎是用来包装药材的。这一点从甘肃出土的汉纸中也有发现。最早纸的用途,多用来包装东西,或者垫在铜镜后面。
从这些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纸张并不是蔡伦发明的。蔡伦是当时民间造纸术的加工整理集大成者,他将各地的造纸术集中融合,形成了比较规范的造纸技术。
天水发现最早的纸
从上个世纪至今,甘肃出土了不少汉代古纸。人们统计,有近十个古遗址出土了汉纸。当然,这些纸张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能写字,有些做包装,有的做垫衬物。这些纸张普遍比较厚,实用性自然无法和后来的纸相比。
在甘肃出土的古纸中,年代最早要数1986年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古纸。天水放马滩考古遗址是天水麦积区东南一个护林站的人们发现的。这是一个平常很安静的地方,没有多少人,主要是供护林站的人们休息。可是,在1986年夏天的一天,人们正在维修房子,忽然干活的人骚动起来,原来发现了一座古墓。
很快这个消息传到了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尽管天气很热,但文物工作者依旧迅速赶到现场展开发掘。几天后,人们判定这是一处先秦时期的墓葬。
从1986年7月11日到9月25日,这里出土了众多的先秦文物,在天水放马滩遗址中,发掘出墓葬14座,其中秦墓13座,西汉早期墓葬1座。时间跨度大约在战国晚期到秦,最晚到西汉文景时期。其中最抢眼的是地图。在天水放马滩遗址中出土了两种地图,一种是松木板上的天水放马滩地图,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图,当时共出土了7幅战国秦木板地图。绘制地图的木板长26.7厘米、宽18.1厘米、厚1.1厘米,人们用墨线绘制了放马滩周围的地形地要,至今,还能和周围地点对应上,山川、河流、居民点、城邑,都与放马滩周围的地理相符,所标注的里程也和现在的距离大体相符。具体内容分为《政区图》、《地形图》、《林木资源图》等。可见,当时地图的绘制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准。人们依照一些地名分析认为,地图有可能是秦代秦王政八年绘制的。
而汉墓,相对比较简陋,出土了一些比较常见的汉墓殉葬器物,有陶瓮、陶壶、木梳、漆耳杯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纸绘地图残片,在墓主人的胸口部位,说明这是一件比较重要的器物。
这张残纸地图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残图长5.6厘米,宽2.6厘米。纸质薄而软,出土时呈黄色,后来逐渐变成了灰色。纸面光滑平整,用黑色细线条绘出山脉、河流、道路等图形,绘法接近长沙马王堆帛画,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纸张实物,早于蔡伦造纸两百年左右。
戈壁滩上出土的汉纸
从数量说,河西走廊无疑是甘肃出土汉纸最多的地方。相对于天水放马滩潮湿环境中保存下来的汉纸,河西走廊戈壁滩干旱环境下,保存下的汉纸数量就更多一点。
在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肩水金关纸,比较具有代表性。肩水金关在距离金塔县城东北152公里的黑河东岸,这是一处深入戈壁荒原中的城堡。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两次出征盘踞河西走廊的匈奴诸部,击败匈奴后,汉王朝逐渐在河西走廊地区设立郡县,修筑长城,从中原地区迁移大量移民戍守。
肩水金关东距离大湾城7公里,由两座对峙如阙的城堡构成,外侧有一层关墙,关墙之外则是虎落,墙内是商贸队伍活动空地。再里面则是驻军军营烽台、坞壁、方堡等。不过,当年在河西走廊西段四关之一的肩水金关,如今只剩一些残墙和一处烽火台了。肩水金关是当时进出河西的交通咽喉,取名金关,含有“固若金汤”之意。
它的废弃和王莽时期一次远征西域失利有关。公元16年,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己校尉出西域,谁知兵败。西域都护辖区局势恶化,不久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这座关城在公元22年左右被放弃。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挖掘汉简850枚;1973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掘出汉简11577枚,出土的汉简占居延汉简的三分之一。肩水金关纸就是这次考古中发现的,长21厘米,宽19厘米。它是用废旧麻絮、绳头、敝布等原料制成,以苎麻成分为主,色泽匀净,质地细密坚韧,纤维有明显的分丝帚化现象,纸背有帘纹。
在造纸过程中,有帘纹说明有抄纸这一工序。这就和近代的造纸技术接近了。明代的《天工开物》记载了竹造纸的五道程序,其中第三道工序是荡料入帘,就是用竹帘在水中来回晃,薄层纸浆附于竹帘上面,然后压起来晾干。这个方法和现在陇南西和麻纸的制作过程相类似。
甘肃境内的古纸,从西汉到王莽时期,再到东汉,勾勒出汉纸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路径。1987年10月,人们在兰州伏龙坪东汉墓中,发现了垫铜镜的纸张,纸上有“妇悉履……奈何当奈何……”文字。这是迄今为止甘肃发现的最大、最完整、文字最多、最标准的墨迹古纸。
甘肃也是纸张西传的主要地域,大约三世纪,纸张逐渐西传。唐玄奘西行求法,将纸张带到了印度,八世纪纸张和造纸技术传到中亚及更远的地方,造纸术由此走向了世界。
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 王文元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