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产业扶贫】苗木产业: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天水日报记者 景春燕
麦积区党川镇地处林缘区,发展育苗产业有独特的气候和资源优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和建成全面小康的发展进程中,党川镇把苗木产业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让不少贫困户过上了好日子。
已经成立11年的麦积区大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党川镇最大的传统苗木种植合作社。11年来,该合作社一直致力于经济苗木种植,为了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合作社以“合作社+产业+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在党川、花庙2个贫困村大力推广种植绿化、经济苗木,为贫困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同时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多个就业岗位和技术支撑,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
7月3日记者在大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苗圃里采访时,十几个女工正顶着日头,蹲在苗圃里忙碌地拔草,合作社理事长廖三代指着眼前的一大片绿苗说:“这些苗木不仅让村民脱贫走上了致富路,还让党川村遍布荒草的8道荒沟披上了‘绿装’,给子孙留下了‘绿色银行’。”
2000年,廖三代在家人的支持下贷款1万元,毅然承包了村里60亩土地,自己摸索着培育起了杏子、白皮松、山定子、香椿等苗木,迈出了人生创业的第一步。2003年,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凭感觉种植的廖三代连续亏损17万元。不服输的他愣是咬牙坚持,直到2006年育的苗木出售后获利10万元,还清债务的他看到了种植苗木致富的希望,育苗产业也逐渐地走上了正轨。
为了把“育苗产业”做大,让更多的村民挣到钱,一番思量后,廖三代决定成立合作社,带着村民一起干。2008年9月,由党川镇党川、花庙、刘坪、观音、石咀、夏坪等6个村和秦州区大门镇白集寨村45户农户参加的大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合作社采取统一采供农资、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标准规范,统一挂牌销售和自主分散管理模式,既充分保障了农户的自主经营权,又保证了苗木的质量和效益,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农民的欢迎。随着合作社规模日渐壮大,到2018年12月,合作社成员就已达到230余户,带动党川镇党川、石咀和花庙等村420户农户发展苗木产业,培育了苹果、樱桃、核桃、油松、白皮松、华山松、樟子松、云杉、香花槐、刺槐、红豆杉等10多个苗木品种,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平均每年出产优质苹果苗木约40万株、大樱桃10万株,其他各种绿化苗木上千万株,产品远销周边地区和省内外,农户每户收入2万元以上,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党川镇石嘴村村民向来生就是合作社成立后最早脱贫的一批村民中的一员。向来生在加入合作社种苗木之前家里饲养了20多头牛,但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管理跟不上,养殖并未带来经济效益。2008年加入合作社当年,向来生就种了10亩地、20多万株苗木,2010年苗木卖出后,他家收入了8万多元,成功脱了贫。“我现在不但种了7亩地的苗木,还在合作社建设果品气调库的工地上打工,前几年家里还盖起了二层小洋楼,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说到这些,向来生的脸上笑开了花。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