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山丹: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通讯员 杨建刚
山丹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超前谋划,精准施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规划先行,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山丹县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起点设计、多举措推进、多元化投入、高水平示范五项措施,重点围绕人居环境治理、特色产业培育、乡村旅游开发、风情风貌打造、人文环境保护等工作,确保全县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有序推进。
该县在多次深入一线专题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县委〔2018〕1号),成立了《山丹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健全了工作机制,靠实了工作责任。研究制定了《山丹县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带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以国道312线美丽乡村示范带、S590线锦秀田园示范带、S315线民俗文化示范带和大佛寺旅游文化产业融合示范区、焉支山沿线乡村旅游示范区“三线两区”为重点的推进思路和工作措施,以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政策,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印发实施,切实做到了总体规划科学、推进计划明确、实施步骤清晰、目标任务具体。编制完成了《山丹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全面启动8个乡镇区域规划和111个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实际,借鉴兄弟县区经验,初步完成了乡村振兴战略“五个示范带”(国道312线、S590线、S315线及乡镇沿路沿线)的规划编制工作。同步邀请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该县“五个示范带”建设及其重要节点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编制沿线的产业总体布局、沿线景观风貌提升等项目规划,确保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下一步高效推进示范带建设打好基础。
“人才+科技”,激发乡村振兴动力
山丹县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根本,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服务“三农”、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坚持内培外引,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效应,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撑。
该县以科技特派员和“三个一” 精准扶贫行动为抓手,2018年下派农业科技特派员100名,工业科技特派员6名,选派13名科技特派员到13个贫困村进行产业技术扶贫,实现了科技服务对贫困村的全覆盖。全年建立科技示范点5个,引进新品种80个,推广新技术15项,涌现出李玉兴、梁义、屈孝、何文华等农业科技示范户28户,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26个。积极与省内外高校对接联系、建立合作关系,鼓励企业与院校建立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与载体,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指导甘肃丝路盛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丹县好佳友食品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与南京大学、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省商科院医学院等12家科研院所达成院地合作,促进县内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持续协调发展和转型升级。组织全县16家科技型企业参加全省科技博览会、农高会等,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同时,以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日、快乐老乡等活动为载体,开展科技知识宣传普及,不断提高群众的科学素养。
做强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引擎
山丹县积极整合扶贫产业,引导贫困户、人才技术、政策资源向“产业园”集聚,走出了一条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三方产业共建、利益共享、发展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该县把产业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重点,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质量兴农和效益强农并重,按照“重点培育、打造精品、串点成线、扩面提质、争创示范”的思路,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美丽村庄示范带、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带、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通道经济示范带等“五个示范带”,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与此同时,该县坚持把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畜产品加工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持续做大做强马铃薯、啤酒大麦、食用菌、枸杞、畜禽养殖等优势主导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现代农业主体培育和品牌创建行动,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累计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47家、家庭农场14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03家,全县流转土地29万亩,累计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34个,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