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武山:乡村公路上的护路人
本报记者 苏海琴 实习生 景育军
2月8日,农历正月初四一大早,天水市武山县460县道上车辆稀疏,倒是两位身穿着金黄色马夹,手里拿铁锹和扫帚在马路边忙活的人格外显眼。他们一个在前面铲路面上坚硬的寒冰,一个在后面扫铲下来的冰屑。铁锹“叮叮当当”,扫帚“刷啦刷啦”,两人娴熟麻利的动作,配合紧密,一会儿身后留出一片干净的路面。
这两位是附近赵河村的村民,都已年过五十,是该条公路路段的守护人。
2013年,县上把该路段进行了水泥硬化,告别了以往的土路,运输效率提高了不少。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水泥路面冬季极易结冰积雪,直至来年二三月份才能完全融化,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为了减少事故发生,县上决定安排专人进行清扫,保障道路安全。景唤来和范狗娃从此就成了这条路的守护者。
武山县460县道是一条从大山深处开辟出来的道路,2008年建成,全长24千米。途经十多个小村庄,连接十村三乡,是当地的交通要道。道路依山而建,回环曲折。受地形、地势影响,路面狭窄,起伏大,急弯多,行车比较困难。特殊天气情况下更是隐患重重。
景唤来之前一直靠种地为生,家里种植一些小麦、油菜等农产品,一年的收入并不多,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当他听说村委会要安排护路员,但一直没有合适人选,就便和范狗娃商量一番,把这份工作承担了下来。
但这份工作并不轻松,而且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老范告诉记者,该条道路夹在两山之间,夏天雨水多,容易产生积水,而且两边的山体经常出现滑坡、坠石等现象,冬天落雪结冰,那就更危险。“遇到这些情况我们都得及时清扫和处理,才能保障道路安全。平时路面上的垃圾我们也要负责及时清扫。”特别是每年六月份收割小麦、油菜的时候,由于家里人手不够,小麦、油菜熟过头了会干枯掉在地里,家人怨言不少,这个时候他就想放弃这份工作,可每次真要拿起扫帚归还给村委会的时候,却又是“拿得起放不下”,他深知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
“扫路不为别的,为的就是不再有事故发生,为的就是不再有人发生不幸。”景唤来说,一年四季,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拿上扫帚,手电筒,带上黄狗,沿着公路一直巡视下去,看看有没有道路损毁、山石堵塞等不便出行的地方。直到和另外一头的路段相接,再折返回来。中午12点回家吃饭,顺便将收集到的垃圾带回到村口的垃圾池集中处理。
工作中景唤来最担心的是下雪,一落雪就睡不着,只有早早地把路扫开了,他心里才畅快,才能踏实睡觉。
附近的村民说:“他们两个人真是热心,一落雪就把公路扫得干干净净。现在出行特别方便,再也不用担心路滑难走了。”由于他们的辛勤付出,近几年,这条路已变成了“方便路”“幸福路”,来往穿行的车辆,畅通无阻。2018年,该条路段创造了零事故零伤亡的纪录。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