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我们的节日·春节】福照家门万事兴——兰州民间传统春节习俗(图)

19-01-24 09:09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我们的节日·春节】

  福照家门万事兴

  ——兰州民间传统春节习俗

  高高跷

舞狮

秧歌

太平鼓舞

  本版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过春节,也叫过大年,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过大年期间,阖家团圆、普天同乐,神州上下一派喜庆气象。而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各种民间习俗,让春节更加多姿多彩。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左玉丽

  中国地大物博,由于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怎样欢度春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兰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包括年俗在内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兰州人过大年的传统习俗非常引人入胜。

  “兰州人传统年俗的来源,一是从中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区域传过来的;二是从兰州地区以农耕文明为主要成分的经济基础上逐步产生的。”兰州孔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立仁说。

  王立仁是位历史文化学者,从2008年起,他就致力于挖掘梳理兰州本土文化,先后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各类稿件200多篇。2012年,他参与了《兰州民俗风物》一书的编写,并担任副主编。从兰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岗位退休后,他更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研究兰州本土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上来。说起兰州本地的景点方言、民间传说、民间习俗等,王立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过年是兰州人一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人们常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就是这个意思。老兰州人过大年,可以概括为‘五个节点、三种味道’。所谓‘五个节点’,是指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十五这五个时间节点,通过各种习惯和讲究,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完整喜庆的春节民俗体系,充分体现了家的味道、年的味道、民俗文化的味道。”在王立仁的娓娓讲述中,兰州民间传统春节习俗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1

  腊八:绝处逢生 苦尽甘来

  腊月初八,喝一碗腊八粥,就掀开了过年的帷幕。

  吃腊八粥,是从南到北全中国人民共同的习俗。各地的用料有所不同,但都是用八种以上的原材料,加冰糖,用慢火熬成粥,软烂香甜,十分可口。

  腊八粥的起源有两个传说。

  第一个,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靠乞讨为生,一年冬天,大雪纷飞,把朱元璋困在一个破庙里。饥寒交迫中,他看到一只老鼠叼着一颗红枣钻进洞里。于是朱元璋扒开老鼠洞,找到小麦和黑豆、小米等一些杂粮,混合在一起煮了一碗粥。做了皇帝后,朱元璋不忘那一碗救命粥,每逢腊月初八,都要按照当年的样子,用各色杂粮熬成一锅粥,与群臣一道品尝,同时赐名“腊八粥”,下令天下共同遵守,这样就让喝腊八粥成了民间习惯。

  另一个,说的是有一位老农民,勤劳一世攒下一笔家产。临终时给儿子留下遗言:“谁家的烟筒先冒烟,谁家的高粱先红尖;谁家的磨盘后转起,谁家的粮仓后见底;谁家的穿衣少绸缎,谁家的柜里多钱串!”告诫儿子要勤俭持家。但儿子把老爹的教导置之脑后,好吃懒做,坐吃山空,到腊月初八这天,家里竟然一点吃的都没有了。儿子饥饿难耐,翻遍家里的米缸、面袋与所有坛坛罐罐,搜出了八种残存的杂粮,凑在一起熬了一锅粥,救了自己的命。这时候儿子想起父亲的遗训,不禁追悔莫及。从此他痛改前非,按父亲的教诲,勤于耕作,俭于生活,日子重新红火起来。

  “这两个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的寓意,就是平安渡过难关,转危为安,迎来新的转机。这也是腊八粥的文化意义。”王立仁如是说。

  过去,兰州人喝腊八粥的时候,非常注重体现传统孝道。粥熬好以后,一家人团坐在一起,由最年轻的儿媳妇,把粥端给最长辈的老人,然后依辈分一辈一辈逐次取用。和父母分开居住的儿女们,要给老人专门送一碗粥,表示不忘养育之恩。左邻右舍也会互相送粥,共同品尝,其乐融融。

  “腊月初八,在整个过年的风俗习惯中,是个非常好的开头。”王立仁说。

  2

  小年:趋利避害 祈福求祥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娘娘上了天。”腊月二十三,也叫“小年”,家家户户要祭灶,欢送灶王爷、灶娘娘上天述职、回娘家省亲。

  传说灶娘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她被许配给灶王爷。玉皇派夫妻俩进驻到各家各户,观察和记录这家人的言行,到腊月二十三回天宫时,把这家人一年来的种种表现,向玉皇大帝一一汇报,玉皇大帝据此决定对这户人家的奖惩。因此灶王爷的汇报,对一个家庭来说,那可是关系重大的事情。

  所以,过去一般家庭厨房的灶头上,都在一个小神龛里供着灶王爷、灶娘娘的画像。到了腊月二十三,要在神龛两边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点香烛上供,还要特别备办木版印刷红色神马的纸裱,这是给灶王爷、灶娘娘回天宫时准备的坐骑。另外还要准备糯米制成的灶糖,很甜很黏,让灶王爷、灶娘娘吃了以后连说出的话都很甜。傍晚时分,燃放鞭炮,焚烧纸钱、神马,让灶王爷、灶娘娘高高兴兴踏上路途。然后一家人开始吃丰盛的晚饭。祭灶过小年的民俗质朴而又坦率,表达了人们对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强的热切向往。

  祭过灶,年前的准备开始加速。从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不但要掸尽房屋积尘,拆洗被褥窗帘,购办年货、杀猪宰羊,还要特意买上一批新的锅碗。

  能干的主妇要蒸很多馍馍,有小花卷、小刀把子等,上面都要点个喜庆的红点。最精彩的还是皋兰和永登农村流行的、叫做“盘”的大花馍馍。这种馍馍一层卷一层,层层叠叠,撒上苦豆子、红曲、姜黄等,做成云彩、波浪花纹,好看又好吃。还要炸油饼和油馃子。油馃子的造型花样繁多,巧媳妇能捏出蜂蝶昆虫、龙虎马羊、鸟鼠鸡鹅、花卉草果等各种形状,炸出来的油馃子色彩艳丽,形态逼真,吃起来香脆酥甜,用来待客再好不过。一般情况下馍馍和油饼、油馃子,家家户户都要存放两大缸呢!

  还要炒一大盆肉臊子,要扣糟肉、肘子等碗子菜,准备好炸丸子、酥肉、夹沙肉等半成品的食材,这段时间厨房里面一直是热气腾腾的。

  皋兰人擀面是一绝。擀出来的面用长长的刀,犁成粉丝一样细的长面,一把一把纵横交错,摞起来放在一个大大的竹筛里,吃的时候直接下锅。从初一放到十五,不会断也不会坏。

  这样蒸炸煮煎样样齐全了,厨房里面塞得满满当当,万事俱备,就只等过年了。

  3

  除夕:祭祀祖先 阖家团圆

  在越来越密集的爆竹声中,在孩子们焦急的盼望中,大年三十来到了。

  一家人早早起来洒扫院子,大门、屋门都要贴上春联、门神;照壁、窗户、大梁、粮仓、衣柜都要贴上大红“福”字,窗户上要贴窗花,院子里、廊檐下要挂红灯笼,把家里装扮得喜气洋洋。

  下午,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祀祖先。祖坟离得近,就直接到坟头烧纸、上供;离得远的,就在家里把先人的遗像请出来供在桌上,摆上香烛供果。

  年三十最要紧的讲究,就是阖家团圆。这一天,儿女哪怕在千里之外,也要赶回来和父母团聚。

  黄昏时分,全家大小从里到外焕然一新。给祖宗的遗像上香磕头以后,各种好菜一起端上桌,围坐一圈开始吃年夜饭。年夜饭必有红烧鲤鱼,隐喻“年年有余”;有百合炒肉,寄寓来年百事合顺。家人们举杯敬酒,各致祝酒词,在欢声笑语中尽叙天伦之乐,在盈门瑞气里共辞旧年岁月。

  子正时分,也就是晚上十二点整,家家户户齐燃爆竹,声如激浪轰雷,震耳欲聋,花炮焰火把夜空绘成五彩缤纷的世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同时在灶君的神龛前点纸接灶,迎接灶爷灶娘娘归来。然后,长辈端坐上方,接受小辈们的磕头拜年,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拜完年,大人小孩嗑着黑瓜子、呷着“三泡台”,或打牌,或喝酒,或话家常,开始守岁,度过一个愉快的不眠之夜。

  4

  大年初一: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大年初一,是整个春节的制高点,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

  早上,要放开门炮,爆竹声后,碎红满地,寓意 “开门见喜”。离河、离井近的人家,要争先恐后挑第一担水,兰州人认为,新年的第一担水是财水,一定要赶早。

  接着给祖先的遗像上香,这个仪式一直要延续到初七。

  初一的早饭讲究吃臊子面,也叫“长面”。臊子汤是用煮肉汤打底,加上预先炒好的肉臊子和黄花、木耳、胡萝卜、洋芋、豆腐切成的丁做成的,含“福寿延年”之意。在兰州人的心目中,长面,象征着父母长辈健康长寿、夫妻恩爱天长地久、幸福生活长长久久……兰州人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都浓缩在这一个“长”字里。

  吃完早饭,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有的去给长辈拜年,有的到亲朋好友家里祝贺新春,有的到寺庙烧香许愿,祈盼新年大吉大利。

  过年还有些禁忌,即初一不动笤帚;初一到初四,不动农具刀具厨具。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望父母。

  初一到初八,分别是鸡、猪、狗、羊、马、牛、人、谷的生日,这个习俗有着鲜明的农耕文明烙印。“谁过生日就给谁的脖子上系个红带子,马和牛好像特别喜欢这个红带子,系上以后它会左顾右盼,很高兴的样子,非常有意思。”王立仁说得生动有趣。

  初五要祭祀土地,烧香、点纸、放炮举行仪式后就可以动土了,所以也叫“破五”。商铺在这天要祭祀财神,初六就可以重新开门营业了。

  初六开始,社火、社戏就上街了。如果说初六以前是各家各户的喜庆,那么之后就是集体狂欢了。

  兰州闹社火的内容,总体上和北方各地一样,主要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铁芯子等,但也有自己特有的项目:

  最能代表兰州民众精气神的是太平鼓。兰州太平鼓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相传明朝大将徐达西征时,久攻兰州城不克,后来从兰州百姓挑水的木桶受到启发,在三尺长鼓中藏入兵器,乔装打扮,在元宵节混入城中里应外合,从而攻下兰州城。为了庆祝胜利,祈愿天下太平,此鼓被命名为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像个威武的军阵,表演时有个人的技艺,有集体的步伐,有雄浑的舞蹈招式,有整齐的阵形变换,犹如万马奔腾,撼天动地,势不可挡,营造出一种龙腾虎跃、普天同庆的热烈气氛。

  永登硬狮子也非常有特色。之所以叫“硬”狮子,是狮子的身体里面有用木头做的架子。另外,引狮人是西域胡人的打扮,头戴海螺顶的尖尖帽,挂红胡子,穿收口窄袖的衣服、灯笼裤。专家们考证后认为,永登硬狮子发源于印度,是胡人原始的表演方式,经丝绸之路传到永登以后,原汁原味地保留到了今天。

  在全国所有高跷中,永登苦水高高跷是最高的,有3米-3.5米高,人站在上面将近有五米高,鹤立鸡群,特别醒目。能在高高跷上表演自如,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十年以上的训练才能学成。由于特别高,人们在欣赏精彩表演的同时,不由得为演员们捏一把汗,而这又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除了这些,兰州特有的社火项目,还有青城道台狮子、永登何家营滚灯、榆中太符灯舞等,都非常精彩好看。每当社火表演,整个村子,甚至整座县城、全兰州市,都是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5

  正月十五:调整状态 积蓄力量

  春节的最高潮是元宵节。这天明月高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流光溢彩。

  元宵节前后,兰州各地均有灯会。晚上吃过元宵,人们便携亲伴友,出门去五泉山、白塔山或者城隍庙赏灯猜谜。而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灯会当数窑街“福”字灯会。

  窑街福字灯会是一个图案寓意 “福”字的灯阵,它是用361根木桩栽成的一个方形的“灯城”,木桩之间用细绳连接,横十九行,竖十九列,与围棋棋盘一样,形成361个交叉点,每个交叉点都挂上一盏灯,象征道家有361个正神。灯城北面有出口、有入口,左入右出。人们进入“福”字灯城,就如同走进了迷宫,能不能不遇障碍、不进死胡同,顺顺利利地出来,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智慧和运气。

  “福”字灯会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灯城有守门的“神官”和“守门者”。他们身穿舞台戏装,手持兵器,显得十分威武。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这三天,按天、地、人的顺序轮换角色,有“哼哈”二将,有和合二仙,还有大名鼎鼎的秦琼、尉迟敬德。这些勇猛的神将和象征团圆的福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看罢灯会,就到了春节的压轴戏、也是最大众化的活动——跨火堆。

  老兰州人眼里,火堆燃起的熊熊烈火,不仅能驱走邪魔、赶跑瘟神,还能迎来新一年中幸福和健康。每年正月十五晚,人们都会在自家的门前点起火堆,无论男女老少,从火堆上纵身一跃,跨过去,再折回来,熊熊火光映红一张张笑脸,让整个春节欢乐喜庆的感受达到了顶点。

  “正月十五点罢灯,各干各的旧营生。”过完了一年中最欢乐喜悦的节日,生活回到了正常的轨迹。人们通过春节的休整,消除了一年来的劳累和失意,化解了种种消极的情绪,振作起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新的一年里,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一年。

  “过大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王立仁说,“过年有讲究,有故事,有色彩,有乐趣,营造出普天同庆的氛围,促进了家庭的团结和美,促进了社会的祥和稳定。过大年实在是中国人非常美好、非常欢乐、非常喜庆的事情啊。”

  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值此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甘肃日报·走遍甘肃》向读者朋友们致以新春最美好的祝愿!

精彩推荐

  • 【两会快讯】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胜利闭幕(图) 【两会快讯】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胜利闭幕(图)
  • 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开展春节前走访慰问活动(组图) 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开展春节前走访慰问活动(组图)
  • 迎接国宝回家 “寻秦——早期秦文化特展”开幕式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图) 迎接国宝回家 “寻秦——早期秦文化特展”开幕式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图)
  •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玉进慰问离退休老干部老艺术家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玉进慰问离退休老干部老艺术家
  •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总工程师王勇杰慰问广播电视转播台站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总工程师王勇杰慰问广播电视转播台站
  • 天水市文旅局专项检查春节前文化市场安全等工作 天水市文旅局专项检查春节前文化市场安全等工作
  • 酒泉肃北举办“喜迎春节”冬季赛马会 酒泉肃北举办“喜迎春节”冬季赛马会
  • 酒泉肃北举办“喜迎春节”冬季赛马会 酒泉肃北举办“喜迎春节”冬季赛马会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