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种树不言悔 ——记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王永瑞
原标题:四十载种树不言悔
——记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王永瑞
王永瑞和他栽种的桃树(资料图)
编者按: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治理的序幕。40年来,三北工程建设区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矢志不渝,播绿不止,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
去年年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周年之际,表彰了一批在与风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涌现出的典型模范集体和人物。我省石述柱、王永瑞两人荣获“绿色长城奖章”,庆阳市林业局等10个单位和榆中县贡井林场工人张成宝等10名个人荣获先进称号。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三位获得表彰的个人——“豁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治沙英雄石述柱,四十载种树不言悔的造林绿化“愚公”王永瑞,扎根榆中北山誓让荒山披绿的林场工人张成宝,通过他们的故事,反映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光辉而又艰辛的发展历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一个人40年坚持义务种树?带着这样的疑问,严冬时节,记者驱车从定西市安定区出发,去寻访荣获绿色长城奖章的王永瑞。
路上的积雪还未消融,在80多公里的山路上盘旋了近两个小时,才来到白碌乡。白碌乡位于安定区北部山区,与榆中北山韦营乡相邻,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常年干旱少雨,植被甚为稀疏。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78岁的录丰村黄背阳洼社村民王永瑞,40年义务植树造林600亩,让家乡一片荒山披上绿装。
站在山顶的公路,向录丰村黄背阳洼社的山梁望去,一株株松树、侧柏、杨树、桃树在雪地里挺立着,生机蓬勃,似乎在诉说着王永瑞的故事……
为了心中的绿色梦想
“父亲说‘要过家得多栽树’,他一直叮嘱我,‘有树就有了光阴’。”一开口,王永瑞就说起父亲的绿色梦想。
王永瑞的父亲当过16年的老师,“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现实一直刺痛着他的心,让家乡绿起来成了他的梦想,植树也成了他日常念叨最多的事。
父亲的梦想顺应着当时国家植树绿化的政策。1960年起,深受父亲影响的王永瑞,响应国家的号召,在20岁出头的年纪就开始种树,编织起自己的绿化梦。
“日子都过不好,还种啥树?”梦想还未真正迈开脚步,无情的打击不期而至。年轻的妻子因无法忍受饥饿和贫穷的折磨,离他而去。从此,王永瑞便孑然一身,独自走在追梦路上。
“一碗油换不来一碗水”,当时干旱的白碌对于水极度渴望。
“那个时候遇上大旱,大家都等着政府拉水过日子。送水的汽车一到,还没停稳,天上的飞鸟就黑压压扑过来,还有鸟儿因抢水碰死在水罐上。”王永瑞回忆着说,天太旱了,抽空种树的效果并不理想,种活的没几棵。
“难道白碌真的种不活树?”尽管有着这样的疑问,可王永瑞不愿认输。1980年父亲因病逝世后,王永瑞决定开始专心造林。“父亲未能完成的梦想,我来替他实现。”他默默下定了决心。
王永瑞决定先从家门口的荒坡开始。他所在的黄背阳洼山梁,山大沟深,山坡陡到连羊吃草都要先站稳脚跟,植被更是见不到。
“别人种粮,你栽树,头脑发昏了,还是闲着没事干?还是专心过日子吧!”周围人的嘲讽不绝于耳。
家庭的变故、恶劣的自然条件、外界的质疑,一座座横在王永瑞面前的“大山”都没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这是我和父亲共同的梦想。要是种不好树,我死了,也合不上眼!”倔强的王永瑞,早就做好克服一切困难的准备,献身绿化事业。
誓让荒地披绿装
栽树要有苗木,怎么办?
王永瑞就地取材,为村集体和左邻右舍修剪树木,把剪掉的树枝搞扦插育苗。
白碌太旱了,种树成活率仅仅只有十分之一。1981年大旱,王永瑞栽的1000棵树都旱死了。
“这地方别说柠条和旱柳长不活,就是野草都长不旺,你别傻干蛮干了。”有村民曾好心相劝。
但王永瑞的意志,几头牛都拉不回来。他坚信,只要把力气用上,时间花够,总有一天树能长活,荒山会绿起来。
王永瑞开始在寻找耐寒的树种上下功夫。刚开始没经验,听说榆树耐旱,他贷款200元,买了榆树苗。“榆树一旱就起皮,加上啄木鸟一啄就死了。”实践并不理想。
他又开始新的探索。1983年,他贷款80元购买了松树和侧柏,栽植在坡下的山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的松柏部分成活了。
此后,王永瑞便想办法攒钱。几十年来,他把卖杏核、柠条籽换得的钱,甚至把国家发放的救济款和退耕还林补贴等都用于购买树苗。
树苗的问题解决了,水,怎么办?
“要栽活树,就能想办法留住宝贵的雨水。”他开始在荒坡上修反坡台。为了加快进度,王永瑞把家搬到了荒山坡,饿了啃口馍,渴了喝口水,累了就住在临时搭建的茅草屋。寒来暑往,冬去春来,种树之外,修反坡台成了他最主要的工作。
怎样让留下的雨水不浪费,灌溉到更多的树木?王永瑞又开始动起脑筋。
他从下雨时的水坑得到启发,1985年,开始探索修筑淤地反水坝。他修筑的反水坝,在雨水多时水可以从两侧向低处流出,雨水少时全贮存到坝里,既留住了雨水浇树,也不冲毁坝体,还治理了水土流失。
“人人都说会失败,可我成功了。”说起这两项创造,王永瑞脸上写满着自豪。
此后,植树之路愈加明亮。除了种树,王永瑞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筑坝上,15年时间,累计修筑大小反水坝56个。
克服万难一生无悔
“栽树,就像养育孩子一样。”每天天不亮,王永瑞就扛着镢头,拿着锹,背着破旧的背篓,挖坑、种树、修反坡台筑、筑反水坝,忙到太阳落山……
王永瑞说,这些都是体力活,简单。虽然苦点,他都不怕。造林中最重要的管护,才是最让他头疼的。
为了做好管护工作,遇到的困难不在少数。因为制止放羊、乱砍乱伐,倔强的王永瑞和村里人,甚至和自己的伯父、叔叔关系都闹得很僵,明明是一家人,好几年见了面连个招呼都不打。“好在大家慢慢都理解了,家人也都谅解了我。”他有点欣慰地说。
“最困难的还是那几年,夜里偷着放羊的人很多,为了护好林子,我在洼上挖了一个土窑子,晚上守在那里。”王永瑞说,“那时候母亲还活着,好几次我天快亮回家时,都听见她在哭泣。”说到这里,王永瑞眼里泛起泪花,声音开始哽咽……
尽管日子充满各种坎坷,王永瑞始终不曾放弃。
一年又一年,40年光景倏忽而过,黄背阳洼的山绿了,树长大了,王永瑞也老了。
因为专心种树,多年来,王永瑞生活基本都靠着五保户的补贴和弟弟的帮助。“区里照顾我,这十年每年都给我发补贴,去年发了3000多元。”王永瑞说,“前年,我还被选为公益护林员,就管护着自己种的这片林子,每年有7000多元的工资。”王永瑞说,多方的照顾和帮助,让他有了专心造林的基础。
“在这么干旱的地方栽树,把40年时间都耗在这儿,值得吗?后悔过吗?”记者忍不住问道。
“不值得的话,我就不在这里花费一辈子的心血了。”王永瑞坚定地说,他从来没有后悔过,40年的努力,至少让家乡多了一片绿。
“栽了死,死了栽。要是成活率有八成的话,面积恐怕要比现在的10倍还要多得多呢。”王永瑞有些遗憾地说。
对于绿色的渴望,让他至今不曾停止造林的步伐。“每年惊蛰过后开始种树时,我就在家待不住了。”已经78岁的王永瑞笑着说,“前年我只种了500棵树,去年种了1000棵。这次获得绿色长城奖章是对我很大的鼓励,还得继续努力!”
相关新闻
- 2018-12-11武威市1人荣获“绿色长城奖章” 1个集体获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
- 2018-12-11定西安定“造林愚公”王永瑞获“绿色长城奖章”
- 2018-12-10定西五保老人王永瑞获“绿色长城奖章”
- 2018-12-10定西五保老人王永瑞获“绿色长城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