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务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就业扶贫
原标题:精准务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就业扶贫
工人在甘谷县磐安镇宏鑫服装公司的“扶贫车间”工作。该车间目前已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82人,月均收入2000元左右,熟练工可达3000元以上。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11月16日,临夏市张王村村民在村里的电热毯“扶贫车间”工作。今年,临夏市大力推广建设“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安定区凤翔镇榆河村妇女们在麻编鞋业“扶贫车间”领取鞋底,以利用农闲时间缝制手工鞋。安定区广泛推广设立“扶贫车间”,方便村民就近就业。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村庄里的“致富车间”
——天水市扶贫车间建设见闻
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11月15日,秦州大地迎来一场雨夹雪,气温骤降。而在甘谷县磐安镇宏鑫服装公司70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里,记者看到的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缝纫机、锁边机整齐摆放,机器发出“嗒嗒”的轰鸣声,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制作衬衫……
51岁的庄儿沟村村民魏连平就是这忙碌大军中的一员。今年7月,不再出门打工的她在这里成了一名工人,和大家一起干起了缝纫活。“年纪大了,出门打工不方便,现在守在家门口每个月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魏连平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扶贫车间”对面,是磐安镇西街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小区,这里居住着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确保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甘谷县无偿为企业提供土地,免去水电网等费用,由政府出资修建厂房,吸引宏鑫服装公司落户搬迁点兴办“扶贫车间”。车间目前已吸纳138人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2人,占就业人数的60%。工人月均收入2000元左右,熟练工可达3000元以上。
高霞勤一家曾居住在好稍科村,那里地处磐安镇南部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村民致富没有产业。两年前,镇里决定实施易地搬迁。然而,高霞勤和其他搬迁户有顾虑:“不是不想搬,而是搬出去,靠什么生活……”
如今,“扶贫车间”建在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点,贫困劳动力和留守妇女就近务工,这让搬迁户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住上了新楼房,在家门口上班,孩子上学又方便!”高霞勤感觉生活越来越幸福!
不仅如此,“扶贫车间”也为当地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来了机遇。宏鑫服装“扶贫车间”负责人巩珊告诉记者,今年7月创建“扶贫车间”后,公司由原先的60人扩大到可容纳160人就业,公司还在董家坪村建了“扶贫车间”。目前,产品远销德国、俄罗斯、日本,国内订单主要来自江苏、浙江、西安等地。“扶贫车间”有政府支持,解决了招工难、用工贵、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未来一定会做大做好。
家门口的致富机会,不仅吸引了当地贫困户,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也纷纷带着信息、技术、资金和项目返乡创业就业。在甘谷县六峰镇“扶贫车间”,六峰村村民焦升华正在专心致志制作一张人物肖像挂毯。焦升华曾在上海、广东、深圳等地打工。今年听说家乡也有了挂毯制作车间,他毅然返乡。“回到家乡务工,虽然没外面挣得多,但能帮妻子干点农活,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六峰镇“扶贫车间”,由镇政府将闲置的厂房盘活,并同步配套水、电、路等设施,甘谷腾达公司提供设备和技术,建成“东西部协作+订单式加工”模式为主的“扶贫车间”。建成后,县上通过“三变改革”,利用天津市东丽区帮扶资金收购为六峰村集体资产,按协议进行定额分红,增加了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作为腾达公司所建的“扶贫车间”的总车间,这里还承担了其他车间技术骨干的业务培训、服装裁剪、配送、熨烫等工作。目前,六峰镇“扶贫车间”已吸纳106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人,人均月收入在1600元以上,辐射带动居家式汽车坐垫编织车间和毛毯加工车间7个……
不仅是甘谷,在麦积区,“扶贫车间”也搞得红红火火。记者来到麦积区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当地村民蒲瑞珍和工友们正包装金针菇,放菇、封口,一步步有条不紊。“我是今年正月来这上班的,每个月收入基本都在2500元左右,最高的时候拿过3000元。”
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先后开发就业岗位569个,优先为周边8镇51村135户贫困家庭中的143人提供就业机会。目前,135户贫困家庭中已有88户92人脱贫。为进一步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帮扶力度,公司创办“就业扶贫车间”,把从事采菇包装的3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安排到二分厂包装车间工作。根据贫困群众个人的实际情况,公司还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增加技能工资。
眼下,正是苹果收获的季节。走进麦积区马跑泉镇的天水花牛苹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花牛苹果香气四溢,来自附近村子的妇女们正在将苹果进行分拣、清洗、抛光、装箱……作为麦积区今年创建的又一个“扶贫车间”,这里已为478人提供就业岗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73人。公司还通过土地流转建成苹果基地4000余亩,带动210户贫困家庭户年均增收3200元。
据了解,近两年,天水市把“扶贫车间”建设推广作为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和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探索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脱贫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市建成运营(试运营)“扶贫车间”156家,带动群众就业894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768人。天水市还从税收减免、财政奖补、金融支持、土地优惠等方面对“扶贫车间”给予扶持奖励。目前,已落实“扶贫车间”各类政策奖金726万元。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麦积区南山万亩苹果基地新民合作社“扶贫车间”看到,两旁的柿子树硕果累累、压满枝头……预示着村民们未来的日子如这满山的柿子,事事如意,红红火火!
家门口就业幸福多
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初冬,室外冷风飕飕,但金昌花之缘饰品有限公司金川区宁远堡镇中牌村“扶贫车间”里却花团锦簇,温暖如春。20多名中老年妇女围坐在桌案前,有说有笑地忙着手头的活计。
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不让一人一户掉队,金昌市把就业帮扶作为脱贫的关键,通过打造“扶贫车间”搭建就业平台,充分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采取“扶贫基地+就业”“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村”“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劳动者就地就业创业。
花之缘饰品公司就是当地在产业就业扶贫过程中培育成长起来的。
“公司依托金昌紫金苑薰衣草种植基地,重点研发生产以手工香包、枕头、头饰为主的纯手工外贸饰品,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美国、英国、巴西等10多个国家,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吸纳城乡260多名贫困人员就业。”公司负责人陈佳妮说:“在今年的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公司生产的纯手工香草花卉产品深受外国人喜爱,接到了大量订单。”
业务扩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今年8月,花之缘饰品公司与宁远堡镇中牌村合作打造产业扶贫项目,成立“扶贫车间”,组织村里及周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户和非建档立卡困难户从事手工制作,既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也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
花花绿绿的丝带,在一双双巧手中上下翻飞,瞬间变成了一只蝴蝶结、一朵腊梅花,或者是一棵圣诞树、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我做的这个是头饰。”66岁的许秀英老人满意地向记者展示她的作品,“没想到自己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找到这么称心的工作。”她笑着说。
“扶贫车间”刚一建立,许秀英老人就过来了。刚开始,由于她技术不熟练,不仅速度慢,合格品也不多。后来,在公司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她做得越来越好,收入也不错。
“公司实行的是计件制,多则一月能挣两三千元,少的也有几百元。”负责车间生产销售工作的张淑花说。
小车间,大作为。中牌村党总支书记王立校说:“我们组织全村的贫困户、困难户、特困户参与手工制作。同时,结合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投资入股70万元到花之缘饰品公司参与固定分红,通过这两种方式为老百姓打造致富平台,拓宽增收渠道,增强致富信心。现在,村民农忙的时候干农活,农闲的时候来‘扶贫车间’做手工,挣钱、顾家两不误。”
为推动就业扶贫措施落到实处,今年,金昌市先后出台了《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工作实施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在农闲时节和农民工返乡时,组织县(区)、乡镇干部深入农户家中讲解政策,帮助农户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就业创业信心。同时,组织开展了“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活动,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及时向贫困户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加大与用人单位的劳务对接,收集筛选了2800多个适合农民就业的岗位;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集中公布了5个市场需求缺口较大的工种,开展了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据了解,金昌市的“扶贫车间”将进一步挖掘就业潜力,完善工作机制,为贫困人员提供更多符合自身条件的就业岗位,帮助他们通过劳动增加收入,早日脱贫。
“扶贫车间”笑声多
甘肃日报记者 朱宇鲲 通讯员 李聪
四五个农村妇女正忙着分拣青刀豆,流水线上分拣清洗好的青刀豆正在脱水烘干,小小的生产车间里时不时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这是记者近日在泾川县沟门前村泾农农业有限公司蔬菜脱水生产基地看到的一幕。
自从泾川县泾明乡沟门前村建起“扶贫车间”,很多村民就选择在家门口打工。“往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坐热炕、打扑克,一天闲着没事干。”正在上交青刀豆的贫困户薛锁林笑着说,自从家门口有了这个“扶贫车间”,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手里也有了余钱。
据薛锁林介绍,他今年种了2亩青刀豆,公司提前把种子赊给他,村里给他补贴了化肥。除去成本,青刀豆收入近2000元。
今年以来,泾川县加大对“扶贫车间”的扶持力度,鼓励各乡镇利用集体闲置土地、房屋创办厂房式“就业扶贫车间”,组织农村贫困人口从事农产品加工、手工工艺等生产活动,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沟门前村通过市场考察、专家咨询、征求意见等方式,招商引资380万元,建成了泾川县泾农农业有限公司蔬菜脱水生产线,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订单种植”的产业扶贫形式,与101个农户签订了订单种植协议,在雷家沟、郝家、算李等9个村种植青刀豆503亩,目前已为贫困户增加收入30多万元。
小小的“扶贫车间”,既解决了企业生产原料的问题,又降低了农产品销售风险,还增加了群众收入,实现了一举多赢。
兰州增加劳务输转力促脱贫
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通讯员 赵万山
为增强劳务输转对扶贫工作的促进作用,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今年以来,兰州市把就业扶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创新方式、强化组织、加大培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兰州市以完善制度建设为出发点,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思想共识,细化政策措施,将“四个意识”落实到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具体行动上。先后印发《2018年兰州市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实施计划》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和通知,为培训输转工作建章立制,促进就业扶贫工作健康发展。同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照梳理就业扶贫方面问题,确定了责任领导、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和整改措施,并针对劳务输转、技能培训两大类共13个问题,制定了责任清单管理制度。此外,兰州市还通过建立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名单、培训名单和转移就业名单,加大对涉贫人口的培训力度,积极对接企业岗位并设立公益性岗位,实现了劳动力培训与输转的有机融合。
据统计,截至目前,兰州市今年已输转城乡劳动力30.389万人,有组织输转率达到56.6%。其中,皋兰县、七里河区、榆中县、永登县4个涉贫县区共组织劳务输转26.2265万人。
就业升上去 贫困降下来
——永登县推进就业扶贫侧记
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日前,记者来到罗成家时,这位50岁的汉子正准备给偏瘫的77岁老母亲和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做饭。
罗成是永登县大同镇郭家墩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妻子患有精神疾病,需长期住院治疗,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他一个人肩上。
这些年,罗成一边照顾母亲和孩子,一边种着几亩薄田,始终徘徊在贫困线的边缘。看着乡亲们一个个外出务工挣了钱,生活大变样儿,他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不是不想出去,是实在出不去。如果出去了,老人娃娃谁来管?”面对家里的困难,罗成无奈地说。
去年,在镇里的帮扶下,罗成被聘为村级保洁员,实现了就近务工,圆了长期以来的就业梦。
“干完农活,就清扫一下道路,清理一下垃圾,一年能收入4000元。”罗成说,镇里还把他家纳入了低保,一家人的生活终于有了起色。
和罗成一样,王家坪村的席秀珠家也是大同镇积极扩大农村就业范围的受益者之一。
见到68岁的席秀珠时,老人刚给10多天前才出生的5只小羊羔喂完奶,正忙碌着给母羊铡草。
席秀珠一家四口人。儿子患有严重的癫痫,无法劳动。孙子尚小,还在上学。席秀珠年纪大了,干不动重活,一家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儿媳曲宗。
平时除了种地,曲宗和席秀珠一起养羊,时不时还到镇里打些零工。即便如此,一家人的日子依然过得紧巴。
精准脱贫工作中,大同镇把席秀珠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为其申请了三类低保。今年,村里又让曲宗当上了村级保洁员,进一步增加了收入。
大同镇耕地面积有限,许多农户的人均耕地不到1亩,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便成为镇里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全面展开后,大同镇一方面积极联络用工企业,让许多贫困户实现就业;另一方面,持续增加村级公益性岗位数量,让罗成、席秀珠这样的贫困户实现了就地就业,进一步消除了贫困。
“从2014年以来,全镇共有1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就业脱贫。”大同镇副镇长王军成说,这其中,通过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问题的就有100多户。
“全方位扩大就业面+公益性岗位托底”——大同镇就业扶贫实践是整个永登县以就业促脱贫的缩影。
地处河西走廊东大门的永登县是六盘山片区贫困县之一。2013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7.38万人,贫困面达到16.7%。
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永登县把就业扶贫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制定了《劳务输转就业脱贫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就业扶贫政策,按照“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宣传发动、培训带动、服务促动”的原则,狠抓就业扶贫工作,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得到大幅提升。今年前10个月,全县共输转劳动力11万人,创劳务经济收入25.79亿元。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劳力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永登县还积极推行“菜单式”“订单式”的培训,为贫困劳动力提供面点师、电工、焊工、美容美发、手工编织、装载机驾驶等20多个免费培训工种。仅今年以来,全县就有2690人获得各类培训合格证书。
与此同时,永登县的公益性岗位数量也明显增多。全县200个行政村目前共设置了1000多个“共管共享”公益性岗位,优先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管护人员,解决了一批特殊贫困户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