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甘肃静宁原安镇培育“牛经济”走上富路子
甘肃省静宁县原安镇,是甘肃省4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2017年底贫困人口1141户4683人,贫困发生率为25.85%。近年来,原安镇按照“远抓果业近抓牛,当年脱贫靠劳务”的思路,在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甘肃省审计厅等单位的帮扶和指导下,整合力量大力发展牛产业,如今已呈现出规模扩张、增势强劲、质效提升、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形成了贫困群众赶着“红牛”奔小康的良好氛围,为产业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盯稳产业就得有好的实施方案。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促进群众致富,原安镇制定了《全镇牛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落实“补助建棚、贷款引牛、良种补贴、新增奖补”的扶持政策,对新建暖棚的贫困户,每户补助4000元,近三年共补助932户372万元。当地政府引导贫困户用好用活5万元扶贫贷款引进基础母牛,扩大规模总量,对贫困户饲养的基础母牛每头每年补贴500元,今年已补贴了3890头。同时,对贫困户新增1头基础母牛奖补4000元、新增2头基础母牛奖补6000元,今年已新增奖补498头。目前,原安镇牛存栏1.2万头,贫困户户均4头,建成养牛专业化村5个,百头以上养牛场7个,10头以上养牛大户267户。
按照“把支部建在牛产业链上、党员聚在牛产业链上、群众富在牛产业链上”的思路,原安镇坚持“选强、育能、管严、用活”方针,调整村班子3个,新选8名养牛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发挥党员示范户和能人大户的传帮带作用,全镇培育致富带头人487人,结成“党带群、师带徒、强带弱、富带贫”帮扶对子246个,形成支部带企业进材、党员带群众入社、群众带土地入园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围绕“牛”建龙头,原安镇政府注册成立国有性质的产业扶贫公司,由村党支部领办养殖合作社14个、草产业公司1个、农机合作社1个,由致富能人建办大型牛场7个,吸纳贫困户1141户入社,形成“村村都有合作社、户户都能全加入、人人年底能分红”的新格局。围绕“牛”字调结构,种好玉米养好牛,原安镇每年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沟道荒坡苜蓿面积达1.5万亩。
大念“牛字经”、培育“牛经济”,国绕“牛”字延伸链条,坚持“粮经饲统筹、种养加协调”的理念,推动玉米种植、饲草加工、肉牛改良、有机肥加工链条的形成,如今的原安镇许多贫困户靠牛产业鼓起了钱袋子、告别了穷日子、走上富路子。
据原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谋准产业、培育龙头外,当地还探索总结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抱团发展、对接市场的五环链接模式,破解贫困地区“三变”改革难题,解决贫困户养牛无资金、无技术、无能力的问题和村集体经济无发展项目的难题。一是低价赊销,由合作社向65户贫困户低价赊销优质基础母牛120头,解决群众无钱买牛的问题,待母牛繁育产仔后回购、冲抵赊销借款;二是高价统卖,合作社无偿提供称重和预售价格咨询,根据群众意愿高价回购后统卖,解决好牛卖不上好价的问题;三是保本托管,为36户贫困户保本托管代养基础母牛和育肥牛54头,解决特殊困难家庭无能力饲养的问题,预计年底贫困户户均能实现保底分红1000元;四是多元入股,贫困群众以劳务、土地、草料秸秆、生产机械等要素入股,取得分红收入,全镇共有闲散土地3120亩入社,吸纳富裕劳动力116人就地就业,村上将大型机械37件入股合作社,让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五是村财企蓄,镇产业公司整合有关帮扶、支农资金和物资入股合作社共计820万元,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无项目、无基地的难题,通过大力发展牛产业,有效加快了全镇脱贫攻坚和产业振兴进程。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