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影像:告别贫困奔小康(下)
原标题:告别贫困奔小康(下)

七里河:党建引领变化大
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党员参观学习。在精准扶贫行动中,七里河区坚持党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分析贫困原因,“一户一策”开展帮扶,引导扶持贫困户发展百合、畜禽养殖等优势产业,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实现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全区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有工作指向脱贫、各种资源聚向脱贫、各方力量走向脱贫,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清、任务清、目标清,全区贫困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台:突出特色促发展
高台县合黎镇辣椒种植户在晒场翻晒辣椒。高台县把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方向和治本之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特色产业培育工程,16个贫困村发展蔬菜、制种、花卉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36291亩,累计建成各类养殖小区8个,改建暖棚圈舍464栋,扶持养殖大户155户。至2017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3097人,减贫率达65.6%,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39%;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3706元增加到7635元,年均增幅达26.5%。

山丹:财政奖补助脱贫
山丹县大马营镇农户在大棚里查看蔬菜长势。山丹县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连续8年(2010-2017年)出台《山丹县现代农业发展奖励补助实施意见》,县财政每年安排现代农业奖补资金5000万元,为全县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4587户1.42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1248户3317人,脱贫3745户11913人(2014-2017年动态调整406户、1030人),贫困发生率从9.29%下降至2.55%。

凉州区:“三变”改革增活力
农户在凉州区智信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分拣红提葡萄。凉州区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为目标,确定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乡村旅游为主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为载体,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合作方式,探索“三变+设施蔬菜”“三变+经济林果”“三变+乡村旅游”“三变+财政扶持资金”等改革模式,激发村级发展活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路径。“三变”改革以来,全区新引进成立龙头企业9家,参与农户1413户5697人,2014年至2017年全区累计减贫11.058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3%,超额完成减贫计划。

民勤:紧盯产业抓增效
住在宽敞整洁小区的农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民勤县按照省市产业扶贫和整体脱贫摘帽工作要求,盯紧产业主攻方向,突出特色优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因村施策、精准确定扶贫主导产业,狠抓提质增效,不断探索实践产业扶贫机制和模式,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之路。数据显示,民勤县贫困人口由2012年末的42200人下降到2017年末的619人,贫困面由2012年末的18%缩小到2017年末的0.26%,全县达到摘帽退出标准。

白银区:一乡一业强产业
工作人员在白银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精细化管理。近几年,白银区实施“一乡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在武川、强湾等乡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大力发展特色林果、规模养殖,年带动贫困户种植饲草4000亩,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200余人,帮助贫困户增收400万元;在水川、四龙两镇充分发挥沿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特色林果、规模养殖,累计改造提升日光温室蔬菜种植6900亩,新增特色林果8300亩,新建成规模养殖场19个,特色种养业100%覆盖贫困村。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部署,我省各县区牢牢把握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科学制定脱贫规划,凝聚各方面攻坚力量,通过大力培育富民产业、着力增强群众脱贫致富能力,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改善,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记者 郁婕 张子恒 盛学卿
相关新闻
- 2018-10-30甘肃省直6个事业单位公开招聘59名工作人员
- 2018-10-30央视将免费为甘肃省6个农产品打广告“天水花牛苹果”领衔
- 2018-10-30甘肃百名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开幕
- 2018-10-30甘肃省委省政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一督导组向兰州市(兰州新区)反馈督导情况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