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会宁:“小杂粮”成“大产业”
原标题:会宁:“小杂粮”成“大产业”
金秋时节,走进会宁县新添堡乡炭山沟,到处都是一派丰收的景象:沟沟壑壑内草木葳蕤、硕果盈枝,山山峁峁上七彩梯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沉甸甸的谷穗笑弯了腰,一望无际的荞麦香飘四野……
“你看这荞麦杆沉甸甸的,产量肯定低不了,真是一个丰收年呀!”正在田间收割荞麦的新添堡回族乡炭山村贫困户马占荣高兴地说。
会宁地处黄土高原,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种植小杂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即便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会宁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在前些年却不断缩小。
“以前,由于种植小杂粮费时费工、价格低、收益少等原因,小杂粮生产进入‘冬眠’期。”会宁杂粮研发创始人、甘肃发滋瑞小杂粮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遵义介绍,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小杂粮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为了推动小杂粮产业发展,会宁县充分利用土壤、水源、气候无污染、无残留的资源优势和“中国小杂粮之乡”的品牌优势,通过政策扶持、龙头带动、科技推动、市场拉动等举措,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加大小杂粮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积极鼓励农民种植小杂粮。
发滋瑞公司实施小杂粮产业融合新建项目,采取“公司牵头、合作社参与、农民入社、耕地入股、劳动合作、分红返利”的办法,探索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创新道路,农户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分外高涨。
今年,马占荣将撂荒多年的30多亩土地以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种植荞麦。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30多亩地大概收获1.5万余斤,公司收购价每斤2元能卖3万元,6比4分成就是1.8万元。这样的收益以前想都不敢想。”除了土地入股分红,马占荣平常在基地打工,每天还有80元到100元的务工费。
和马占荣一样,炭山村村民何淑芳也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种植了30多亩荞麦。“合作社全程机械化耕作,我们只负责日常管理,既降低了劳动强度,又大大增加了收入,比单打独斗强多了。”他说。
与发滋瑞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的重发种植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摆宏斌说:“入社农户除了土地流转费、务工费,再加上高于市场价的订单收购让利和60%的土地入股分红,每亩地收入能达1000余元。这是原来收入的四五倍呢!”
为进一步扩大种植效益,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发滋瑞公司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和“三品一标”认证力度,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大提升。目前,公司认证无公害小杂粮3000公顷、绿色食品认证2000公顷和1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已拥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多项,研发小杂粮产品5大系列50多个品种,连续12年荣获“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发滋瑞牌”小杂粮系列产品已经成为会宁的靓丽名片。
“目前,公司已与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了会宁县金品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全程机械化规模种植,走上多方共赢的道路。”李遵义说,一方面,实现全程机械化耕作后,让大片弃耕地得到有效利用,公司、合作社及农户的收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通过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了谁来种粮、怎样种粮的困扰和难题,并吸引了众多返乡青年和大学生创业。
在发滋瑞等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会宁小杂粮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益持续提升,商品价值和商品率极大提高,“小杂粮”已成为助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截至目前,全县良谷、莜麦、荞麦等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打造了“发滋瑞”“西北大磨坊”“西北仓”等知名品牌,研发生产出系列小杂粮产品70多个,良谷米、荞麦米、荞麦挂面等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取得出口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及东南亚。
相关新闻
- 2018-10-23酒泉瓜州:绿色小杂粮成农民致富“金庄稼”
- 2018-10-08白银会宁:小杂粮育就大产业
- 2018-05-25小杂粮托起致富梦——酒泉肃州区金佛寺镇农民增收有新途径
- 2017-11-22庆阳宁县小杂粮种植面积逾1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