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脱贫攻坚按下“快进键”
原标题:平凉:脱贫攻坚按下“快进键”
记者段睿珺
多输转一名劳务,多栽一亩果,多养一头牛,平凉市脱贫攻坚因地制宜,创新形成了“党组织+劳务公司(劳务服务中心)+企业+农户(贫困户)”的灵台模式、“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静宁模式、“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群众”的庄浪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平凉特色的脱贫新路子。
为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平凉市还把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起来谋划,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将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融入到脱贫攻坚的计划和实践之中,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完成脱贫目标向更加注重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转变。
围绕确保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这一目标,平凉市已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按下了脱贫攻坚的“快进键”。
家门口的劳务输转
昔日闲暇照顾家人的妇女,如今成了扶贫车间的巧手工人。国庆节前夕,记者在灵台县什字镇赵家沟村扶贫车间看到,加工好的布艺老虎堆放整齐,正在上班的妇女们认真细致地忙碌着。扶贫车间是由灵台县赵腾飞布艺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的,今年7月正式运行。合作社还给扶贫车间里的贫困户每人配3000元股,不是贫困户是技术骨干的也分配3000元股。其他68户贫困户,配了2000元股。“车间生产的布老虎销售以后,按照入股比例,参股各方进行分红。”什字镇赵家沟村支书曹小忠说,真正形成了“党组织+合作社+扶贫车间+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扶贫车间工人胡秀萍是贫困户,她两天时间可制作一个双头虎,计件价格为65元,中型老虎50元,小型老虎40元。“现在光加工布老虎一个月收入是800元。”胡秀萍告诉记者,在车间干活每小时还有6元钱收入,是既计件又算流水线的收入。
“现在,村上的妇女觉得有闲时间看手机,不如来车间做布老虎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实惠。”赵家沟村扶贫车间负责人陶艳红说,村上发挥党组织作用,组织全村妇女积极参与扶贫车间的生产中来,现在虽然忙了,但生活更充实了,收入也增加了。灵台县今年对什字赵腾飞布艺加工、上良鼎丰等19个“扶贫车间”加大培育扶持力度,3个已挂牌的扶贫车间已吸纳贫困劳动力1200多人,创劳务收入84万元。
2016年8月31日成立的甘肃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在灵台建成有机苹果示范园和旅游观光采摘园4059亩,公司平均日用工需求200人左右,用工高峰期可达到400人,今年前9个月共支付劳务工资280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8000元左右。
为解决齐翔公司用工需求量大和本地贫困劳动力远不能去、近不能进的问题,什字镇成立了什字镇富康劳务产业党总支,28个村成立了劳务产业党支部,在党支部的牵头下实现了劳动力与齐翔公司之间充分对接。为解决用工中出现的问题,县上还注册成立了灵台县聚力劳务公司,与齐翔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聚力劳务公司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组织输转劳动力到齐翔公司务工。甘肃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志良介绍,公司在用工上,对贫困户降低门槛,中午提供简餐、休憩区,建立弹性用工机制,还通过提前预付工资,计时计件、划定区域,最大可能吸纳贫困户。
今年以来,灵台县着眼当年脱贫摘帽,盯紧抓实短期能够见效的劳务产业,建立了“党组织+劳务公司(劳务服务中心)+企业+农户(贫困户)”劳务扶贫模式。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灵台县就地就近输转贫困劳动力3859人,人均月收入达到1540元。
果园里的产业联合体
苹果是静宁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也是静宁农民脱贫攻坚的主打产业。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苹果产业让一批又一批的静宁人脱贫致富。对于还是贫困户的静宁县余湾乡王坪村村民辛强柱来说,要脱贫致富,还得依靠苹果产业。与以往的单打独斗相比,今年加入了合作社,让他的收入更有保障。
辛强柱家里4口人,前几年果园产量少,面积小,每年收入仅1万多元,现在果园面积发展起来了,今年最低收入可达到6万元,将实现脱贫。辛强柱的脱贫来自于“产业扶贫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苹果产业扶贫联合体模式。(转3版)静宁县扶贫办副主任靳长全告诉记者,余湾乡苹果产业扶贫联合体是由全乡未脱贫的422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确保产业扶贫项目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乡扶贫产业开发公司全程监管服务,实现人人入园、户户入社、社社入企。按照这一思路,余湾乡成立静宁县羲果源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引进带动红六福果业等3家省市龙头企业和2家当地果品营销企业发展苹果产业,积极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进程。由红六福公司联合9家合作社,吸纳422户贫困户形成果品产业扶贫联合体,带动全乡其他41家合作社2200多户农户集中连片发展苹果产业。
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伟介绍说,公司将发挥自身的资金优势,入股9个合作社,在每个合作社占股25%,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户发展农业生产,提供担保等金融服务。红六福公司为合作社和农户提供种苗、防疫、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生产等技术服务。采取订单、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合作社、农户形成紧密型利益关系,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当前,静宁县正推广发展“供销集团+乡镇扶贫产业开发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静宁县把供销体制改革与农村“三变”改革相结合,在县级层面成立供销集团、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公司,乡镇成立产业扶贫开发公司,村级成立专业合作社,构建县、乡、村三级生产经营体系,推行“行政部门+乡镇产业办公室+村两委班子”行政管理和“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机制,既实现了主体多元、市场运作、生产经营灵活自主,又实现组团发展、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带动吸引贫困户加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实现了企业、农户和村集体的互利共赢。为推广这一模式,静宁县对有产业基础的乡村,以扶贫产业开发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贫困户为主体建立联合体,根据农户实际情况创建“合作园、托管园、创业园、就业园”,把政府与龙头企业、贫困户有机联结了起来。对产业发展缓慢的乡村,由乡供销社领办,乡政府和村委会组成产业公司,统筹整合各类资金,投资入股企业实体或合作社,形成“产业公司+企业实体+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等经营模式。
“三变”改革下的新发展
庄浪的“三变”改革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去年以来,庄浪县广大农户积极加入到“三变”改革的浪潮中,因地制宜地发展起了多元化产业。
庄浪县针对民营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的问题,组建了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县级财政注入5000万元资本金,设立10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对接国开行、甘肃银行贷款授信17亿元,落实产业发展贷款2.1亿元,大力扶持红牛、苹果、马铃薯等地方特色产业。
在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注资支持下,庄浪县南坪镇高庄村按照“党委政府领导、公司化运作、合作社经营、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思路。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建起了高庄村标准化肉牛养殖场。
庄浪县南坪镇高庄村支部书记唐耀明说,按照“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由县农发公司投资带动,采取“供牛、供饲料、供技术、包销售”的办法,与合作社签订饲养管理合同,聘请7名贫困劳动力进行饲养,已投放养殖基础母牛396头,生产牛犊20头。还带动贫困户分散养牛62头,无养殖能力的贫困户都入股到合作社参与养殖分红。
水洛镇吊沟村是庄浪县14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县农发公司注资新建肉牛养殖场1处,全村112户贫困户去年入股养殖合作社,参与“平凉红牛”养殖。 “牛养上了,致富有希望了!”吊沟村贫困户村民李银生如是说。
庄浪县帮扶干部帮贫困户算清脱贫的时间账、增收账,为有养牛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每户投放1头基础母牛,其中郑河、盘安两个深度贫困乡镇的贫困户投放2头基础母牛。围绕发展壮大“平凉红牛”产业,庄浪县正着眼建设对港活牛出口基地。采取公司投资建场、合作社组织生产与农户分散养殖、合作社提供“三供一销”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平凉红牛”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特色品牌。为了将养殖业做大,县上邀请养殖专家开展养牛技术培训,还引进陕西、庆阳的优良品种,丰富养殖资源。
在庄浪,已形成了“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群众”的发展模式。
庄浪县已在各乡镇设立分公司,全县293个行政村每个村都建立种植、养殖、林果业3个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群众”的经营体系。引导全县贫困户新植补植苹果3.5万亩、投放基础母牛1.76万头,发展种薯6.52万亩、输转劳务6.8万人次,实现了富民产业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
冲刺攻坚夯实根基
距离平凉全面脱贫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了。
为确保实现按期脱贫,平凉市今年部署开展以龙头带动全覆盖、“三变”改革全铺开、金融保险全加入、危旧住房全清零、劳动就业全对接、教育医疗全跟进、社会救助全兜底、党政干部和社会各界全参战、党建统领全保障为主要内容的脱贫攻坚“九大冲刺行动”,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进一步理清工作重点,坚定决战决胜信心,动员全市各方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围绕攻坚重点,平凉更是紧盯西北部干旱山塬区、关山林缘区、黑河流域和少数民族乡村四个区域,庄浪、静宁2个深度贫困县和4个深度贫困乡镇、401个深度贫困村,集中最优质的资源、最强的帮扶力量合力攻坚。
为培育发展产业,平凉把牛、果、劳三大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确立了“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贫思路,并实行一个产业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规划实施方案、一个运作平台、一套运行机制“五个一”产业运作模式,市级财政列支牛、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1000万元、劳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让扶贫产业到村到户,使70%的贫困群众依靠产业稳定脱贫。
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平凉还通过国有平台承接政策,争取资金;通过龙头企业对接市场,连接基地;通过合作社组织生产,联系群众;通过股权投资、生产经营合作、风险防范机制构建,让贫困户全方位、全环节地参与到产业链条中拿租金、分股金、挣薪金,获取稳定收入。
在攻坚着力点上,平凉更是抓实抓细“一户一策”,制定了4.73万户17.23万人的帮扶计划,在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分类施策上下绣花功夫,实现了扶贫对象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扶持,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按照既定计划,今年,平凉市将确保年内实现7.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泾川、灵台、华亭、崇信4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2019年庄浪、静宁实现脱贫摘帽,全市实现整体脱贫,打赢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兑现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的庄严承诺。
相关新闻
- 2018-10-08平凉:脱贫攻坚按下“快进键”
- 2018-10-08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 关心留守老人的生活 甘肃平凉大学生袁文飞助人为乐获称赞
- 2018-10-07平凉市华亭县举办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
- 2018-10-07生态平凉的绿色答卷——平凉市生态文明建设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