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静宁县红寺镇二河村的“扶品”路
原标题:二河村的“扶品”路
金秋时节,位于华家岭余脉的静宁县二河村漫山翠绿。微风吹过,一层层绿浪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这是二河村绿色无污染的小杂粮基地。三年来,在中国石油西北销售与珍谷农业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二河村创立“一分珍谷”万亩小杂粮基地,正迎来丰收的希望。
1万亩杂粮惹人醉
黄翠兰家住静宁县红寺镇二河村,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特别适合种植小杂粮。但由于产值不高,销路不畅,过去,很多村民逐渐放弃了种植小杂粮,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
2017年以来,在帮扶单位的帮扶下,村民又开始种植苦荞、糜子、谷子等小杂粮。由于帮扶单位拓展了销售渠道,当年种植小杂粮的村民都有了较高的收入。
张喜荣是二河村党支部书记,这两年来他没少做工作让村民种小杂粮,看到小杂粮确实为村民带来了增收,他觉得自己的付出也是很值。“去年种了200亩,今年种了2800亩。”张喜荣介绍,二河村有361户,耕地面积近5700亩,其中一半的耕地都种了小杂粮。
据了解,近年以来,红寺镇在中石油西北销售公司的帮扶下,与珍谷农业打造万亩生态杂粮基地。除了二河村,相邻的甘湾村等村落都积极种植小杂粮。如今,走在遍布沟壑山峦的二河村,各色的荞麦花迎风招展,硕大的糜穗格外诱人。小杂粮不仅成了村民致富的希望,还引来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风景。
2产业效应促增收
甘肃会宁、静宁、通渭、庆阳等区域,历来盛产五谷杂粮,更是“中国五谷小杂粮之乡”所在地。自2015年,中国石油西北销售作为精准扶贫支持单位,联合甘肃省农科院、甘肃省农业大学、西部优品——一分珍谷农业项目共同规划位于静宁红寺乡为核心的万亩生态杂粮基地,初步建立从品种、技术支持、品牌营销一体的产业链扶贫模式。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为技术支持,一分珍谷作为品牌营销运营的合作模式,打造具有技术、品牌、运营支撑的“高品质高原生态杂粮基地”。
红寺镇党委副书记胡前东介绍,二河村积极借鉴农村“三变”改革成功经验,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静宁县一分珍谷种植专业合作社,购置了旋耕机、收割机等机械设备,采取合作社流转土地、农民土地入股、机械投资租赁、贫困户参与分红的模式,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现组团式发展,群众增收。
红寺镇和中石油西北销售公司签订了高原生态农业(产业扶贫)基地共建协议,一分珍谷品牌的高原生态谷物与特产,通过中石油旗下各个加油站的昆仑好客超市、各大医院、月子中心等进行销售。帮扶单位以高于市场价不少于10%的保护价进行收购,解决群众种源、培训和销售等后顾之忧。
“由于我们的杂粮品质好,在南方一些城市特别受欢迎!”胡前东说,现在产业链已经形成,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很高。
3 “扶品”之路有推广
静宁县一分珍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柳富刚经过多年的调查发现,虽然当地的小杂粮品质退化品质很好,没有明星产品,虽有种植,但是给老百姓带不来多大效益。主要原因就是品质不优,销售渠道不畅,销售价格无法保证。
为了保证小杂粮的质量产业链完整运行,二河村专门创立了“一分珍谷”这个品牌。这个品牌通过中石油的连锁销售渠道还有公司的自营渠道及电商,一下子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村支书张喜荣给村民算了一笔账,之前农民的山地产值都不大,每亩的纯收入在300元左右。现在有了品牌小杂粮中国石油与一分珍谷的运作模式后,每亩地的收入普遍翻了一番,每家每年的增收在5000元左右。
红寺镇党委书记刘来滨认为,品牌小杂粮的运作模式颠覆了以往分散种植的现状,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目前在公司的运作下,当地的种植产业链已经形成,这种模式在全乡已经有了推广。同时,共同策划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打响叫亮二河村西部高原“一分珍谷”特色品牌,与读者研学的“都市小农夫”城市少年农学营地即将在红寺镇展开,届时,更多的城里人会了解这里,小朋友们能体验到原生态有机农业的美丽,为扩大“一分珍谷”品牌,为农户持续增收,如期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帮扶单位也认为,有了小杂粮品牌的支撑,村民主打绿色健康生产理念,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小杂粮基地持续健康发展,能够稳定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首席记者 张鹏翔
相关新闻
- 2018-08-21甘肃省委宣传部在静宁县三合乡开展图书捐赠活动
- 2018-08-15劳务大县小康梦——平凉市静宁县创新模式脱贫纪实
- 2018-07-24兰大二院专家团队赴静宁县三合乡开展义诊活动
- 2018-06-22平凉市静宁县大力开展苹果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控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