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大县小康梦——平凉市静宁县创新模式脱贫纪实
原标题:劳务大县小康梦
——静宁县创新模式脱贫纪实
8月4日,伴随着急促而紧凑的“哒哒哒”声,在静宁县泓信制衣“扶贫车间”里,闫琴正伏在缝纫机前专注地加工床单。她是八里镇闫庙村贫困户,正值暑假,儿子在家帮着干农活,自己赶到离家不远的“扶贫车间”上班。
以前干过缝纫的闫琴,年初经过规范的上岗培训,成了一名出色的车间工人。吃苦能干的她,今年已挣得1.3万元的收入,一家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在静宁,像闫琴这样凭借劳务走向脱贫的农户还有很多。
今年以来,静宁县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思路,把组织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输转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的主要方向,使劳务产业在富民强县、决战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用工加大贫困劳务比例
静宁是全省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13.98%。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如期实现全面脱贫是全县首要任务。
今年以来,静宁县把劳务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高度聚焦,精准施策,推动农村劳动力输转由自由分散式向有组织规模化转变、以县域外为主向县域内外并重发展、由以精壮劳动力为重点向乡村留守群众特别是贫困劳动力覆盖,将劳务产业发展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静宁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列出56项责任清单,落实“553”用工比例要求,要求全县所有财政投资项目,本县籍劳动力必须达到用工人数的50%以上;由社会资本实施的工程建设类项目,县内用工原则上也按此比例要求;乡镇实施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部使用本县籍劳动力且贫困劳动力不少于30%。
对投标时承诺按要求使用贫困劳动力,中标后严格落实用工计划,并及时兑付工资的企业,静宁县在项目资金拨付、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融资、“两补贴一优先”等政策扶持方面给予优先优惠。
对创业主体多、吸纳贫困劳动力占用工总数30%以上的乡镇和有一定规模、吸纳贫困劳动力占用工总数30%以上的创业主体,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
“谁支持贫困劳动力,政府就支持谁”的鲜明政策导向,激发了企业使用本地贫困劳动力的积极性。无论是恒达、欣叶、德美、建兴、泓信等县内大中小企业,引洮工程、静庄高速、天平高速等大型开工项目,还是山地红、自强等农民专业合作社,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降低就业门槛,广泛吸纳贫困户就地就近务工。闫琴所在的泓信制衣“扶贫车间”,地处城乡结合部,陪读家长务工需求量大,今年已吸纳了12名贫困劳动力,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布置新岗位。
智慧信息搭建劳务供需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部门信息整合、提高行政效率的尝试,为静宁智慧劳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带来了灵感。
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量大面广而又实时变化的劳务工作中,建立劳务信息系统,实现劳动力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的直接对接,为解决“人找不到活、活找不到人”的问题提供方案。这是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会君的思考和谋划。经过研究开发,劳务信息系统在灵芝乡进行了试点,随之在各乡镇全面推广。
静宁县在对农村劳动力调查摸底,测算县域内企业和项目建设用工情况后,将全县所有富余劳动力和企业全部纳入劳务平台管理,务工人员和用工企业可以通过“我要培训”“由我培训”“我要务工”“我要招工”等信息板块,实时发布人员务工、企业用工信息,让干活的人能找到活,用工的企业能找到人。
在县劳务产业发展指挥部的电子大屏上,显示的是“全县劳务业务进展实时看板”,全县和贫困劳动力的劳务输出、收益进展情况一目了然。县人社局局长张淋冰向记者介绍,接下来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天津武清区等县内外企业注册力度,充分发挥平台的智慧作用。
同时,静宁县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起来,对全县有输转意愿的所有贫困劳动力,建立由一名帮扶干部负责一名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通过智慧劳务手机微信端,为贫困劳动力提供直接、快捷、便捷的劳务帮扶。
在劳务基地、用工企业、驻外劳务站建立党团组织和维权服务组织,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工资薪酬、劳动保护、劳动争议、劳动伤害等劳动权益保障。
这样,一个“党组织+智慧平台+劳务公司+企业+农户”的劳务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通过党组织服务引导、智慧平台双向对接、劳务公司组织输转、企业提供岗位、群众因才就业,使静宁县劳务产业的链条更加完整、运行更为便捷。
技能培训提升劳务产业效益
“干电焊这一行,有培训证和等级鉴定证,用工单位就认可。没有鉴定证,就是技术再好,人家也不承认。有证比没证的要高一倍的工资。”在县上组织的原安镇焊工实训现场,张营村贫困户郭彦虎告诉记者。
“就业技能缺乏,劳动力素质不高,是静宁县劳务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要想提高贫困户的持续增收能力,离不开就业技能的培训。”县委副书记赵锋深有感触。
为此,静宁县探索实施个性化、普适化、定单化和示范化“四化”培训模式,对接市场需求,整合培训资源,因需因材施教,实现培训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县上整合优化培训资源,理顺工作机制,形成了人社部门牵头、培训责任单位实施、实训基地定点培训、乡镇组织人员、财政部门整合拨付资金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新机制。
今年以来,县上整合农牧、林业、扶贫、科技等部门各类培训项目资金1161万元,开展入职培训、引导性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岗位技能实训131期6584人,有885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由无技术到有一技之长、普工向技工的转变。
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能干什么培训什么、愿干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充分发挥培训对象的主体作用,保证就业人员工作稳定、企业用工满意。县劳务办联合兰州永清亚麻编织有限公司,对有意愿的56名劳动力进行手工编织和掐丝画培训,目前已全部在扶贫车间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53人。
“到家门口的合作社果园干活前,要进行果树施肥、拉枝、修剪等技术培训。刚开始干活还要接受技术员的实操训练,边干边学、边学边干。”齐顺红是灵芝乡尹岔村贫困户,家里有6亩果园。这两年,干完自家果园的活儿,她就在村里的自强合作社打工,学了不少务果技术,果园效益比以往有了很大提升。
“农村贫困户家中都种有几亩田,县上把实用技能培训搬到群众家门口,农忙时节,参训群众既可以安心学技能,又能兼顾到地里的农活,群众积极性很高,学到了真本事就不怕找不到活。”灵芝乡乡长万德强这样说。
多元模式拓展劳务输转内涵
尹岔村贫困户吴培福这些天心里乐开了花———爱钻研的他,在参加完几次果树培训后,不仅把家里的3亩挂果园经营得有声有色,还被村里自强种植农民合作社聘为果园管理员,每天在家门口可另外挣得100元的收入。
“静宁县将劳务产业的落脚点放在了输转增收上,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副县长李彦荣告诉记者。“逐步摸索出了落实就业政策扶持推动一批、扶持发展劳务基地输转一批、实施东西劳务帮扶协作组织一批、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一批、引导县内就地就近转移一批、落实乡村公益性专岗扶持一批‘六个一批’的静宁模式,取得了多元综合效应。”李彦荣说。
根据全县苹果产业用工需求量大、工业园区吸纳带动就业能力强的特点,县上把就地就近输转作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方向。
今年春季,静宁县采取南北乡镇结对方式,建立定点输转关系,在苹果疏花疏果和套袋期组织中北部2360名贫困劳动力向南部乡镇季节性劳务输转,人均创收2400多元。
泓信制衣“扶贫车间”负责人王运斌告诉记者,车间女工赵小燕的丈夫腿部骨折,婆婆生病卧床,两个孩子还在县城上学,一家人开销很大。赵小燕家离车间比较近,有时间就过来干活,既挣钱补贴家用、又顾家尽孝。扶贫车间根据贫困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开设灵活就业岗位,采取弹性工作制和人性化管理,深受群众欢迎。
今年以来,静宁县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形式创办扶贫车间,建成居家式扶贫车间5个,厂房式扶贫车间13个,合作社式扶贫车间6个,吸纳86名陪读家长和1198名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644名。
欣叶集团是县上的劳务基地,负责人马步昌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5人,现在每人每年工资达到4.6万元,我们有信心让这些贫困户在两年内稳定脱贫。接下来,公司会采取多种措施,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创收,全力助推脱贫攻坚,这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截至目前,静宁县输转农村劳动力10.0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5.2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1.2万人,创劳务收入2.01亿元。(记者 马堆荣 靳雄伟)
相关新闻
- 2018-08-14平凉全面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分级诊疗病种增至530种
- 2018-08-14平凉市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推介平凉
- 2018-08-13平凉崆峒区肉牛养殖助力农户脱贫增收(图)
- 2018-08-13《魅力中国城》平凉第一轮竞演正式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