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决战奔小康】培训一人,就要能就业一人——从灵台县北张村实践看劳务产业“蛋糕”如何做大
原标题:【三年决战奔小康】培训一人,就要能就业一人
——从灵台县北张村实践看劳务产业“蛋糕”如何做大
本报记者 宋振峰
作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劳务产业在决战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但是,这两年,外出打工的性价比越来越低,如何将劳务产业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呢?
灵台县注意到,随着近年来狠抓产业扶贫,当地牛果菜主导产业链上需要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可别看许多农民种了多少年地,这些特色产业上掌握的技术并不多,就近干个活,一下子还上不了手。
培训一人,就要能就业一人。去年以来,灵台县开始依托龙头企业,提高劳动技能培训质量,着力解决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提高了贫困群众就近输转的能力,让他们个个都有了致富门路。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灵台县上良镇北张村的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试图从这一样本出发,探寻当地劳务产业发展壮大的奥秘。
如何让培训质量和数量相匹配?
——依托龙头企业,让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训相结合
劳务产业,得从拼体力到靠技能。这个理,谁都懂。近年来,各地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不断加大劳务培训力度。但毋庸讳言,现实情况却不大尽如人意,在一些地方,就出现了劳务培训与群众就业“两张皮”、培训数量与就业质量不匹配的现象。
拿就近输转的劳务技能培训来说,北张村深有体会。
北张村十分之九的耕地是山地。以前,种地得牛耕,村里家家户户都养一两头牛。2002年,村里养到了320头牛。为了趁热打铁让牛产业“牛”起来,村里那年建养殖小区时,专门在牛棚旁建了个培训室。一连十多年,县乡畜牧站的技术人员每年来三四回,讲些理论,村民再交流一下。
效果怎样呢?虽然培训年年搞,村民也学了点技术,但碰到许多难题还是“干瞪眼”。如今不能放养了,每年春天,村民圈养的牛至少要死两三头。像2010年,村里40多头牛得了流行感冒,差点引发疫情。村民提起来都有点怕了。再加上农业机械化逐年推广,到2013年初,村里养的牛反而减了一半多。
如何让培训更加精准、实用?
2013年,当村支书没几年的姚军富,为了带动群众致富,告别了以前单纯的贩牛生意,办起了养殖场。他成立了灵台县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自家养的15头牛一下扩大到160头。
姚军富明白,要想让村民动起来,就不能光讲理论,还得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为啥牛容易得病?他发现,以前,村里养殖防疫主要是春秋两季,畜牧站技术人员来村里给牛打两回针。至于消毒,村民在牛圈门口撒点生石灰,就算了事。其实,这些生石灰最多一周就没了效果,但没人周周撒。
养殖场办起来后,姚军富每月根据季节,都给牛打不同的疫苗。同时,他也给养殖户家里养的牛搞防疫。每周消毒时,他还会派两名技术人员推着消毒机,到养殖户家里上门服务。
平日,他还经常请养殖户到公司,实地跟技术员学习饲料怎么配出栏才能快。
村民技术掌握得越来越娴熟,养牛越来越有信心。一来二去,公司现在的牛养到了512头,村民养的牛也恢复到284头。2014年,贫困户姚义平还只养了两头牛,在姚军富的帮助下,他从“借母还犊”起步,现在养到了11头。
“以前,我不给牛犊加料,光让它吃奶,再吃点草,一年多才出栏。现在,通过实地到养殖场一看,牛犊长到一到两个月就得加料,再长,还得再加。饲料,也不能单一地喂玉米、麸皮,得和小麦、油渣等四五样饲料配合在一起,5个月就能出栏了……”姚义平俨然成了养牛能手。
劳务培训就得这么搞!去年开始,灵台县将像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43家龙头企业,建成就业实训基地。
通过课堂讲授与现场实训相结合,将以前单纯的理论学习,变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实际经验。
“现在,不光是县里的养殖户来培训,‘五一’前,泾川、灵台、崇信和崆峒区三县一区的104名养殖大户,还到我们这里整整培训了一周。上午学理论、下午实地看,好多人现在还经常打电话问我呢。”姚军富言语中很是自豪。
如何防止培训剃头挑子“一头热”?
——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村民缺什么培训什么、愿干什么培训什么
现在,北张村养牛在灵台县小有名气了,盛丰公司也成了县里的就业实训基地。那么,村里搞劳务技能培训时,是不是只传授养殖技术呢?
今年春天,北张村又多种了200亩苹果,就是对这一问题有力的回答。
灵台县出台规定,劳务培训不能只是政府剃头挑子“一头热”,光注重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搞一厢情愿的灌输式培训,还得精准对接农村劳动力资源与用工市场需求,“缺什么培训什么、能干什么培训什么、愿干什么培训什么”。
11年前,55岁的北张村贫困户曹存财栽了3亩苹果树,4年前都挂果了。但直到前年,他在冬季修剪时,还分不清花芽和叶芽,常常稀里糊涂地就把花芽剪了,来年挂不了多少果。为这,他曾经买过3本有关果树种植技术的书籍,但总是感到“看得云里雾里的”。
针对村里果农的需求,去年春天,作为就业实训基地,盛丰公司办起了北张村“史上第一回”苹果种植技术培训。
“这么简单,花芽瘪,叶芽饱。”站在苹果地里,听“土专家”曹武生面对面一比划,曹存财豁然开朗。再一学习,在疏花、疏果、施肥等许多方面,他做得都不到位。
施了一辈子肥,他都错了。以前,他直接在苹果树干下面的地里开沟施肥,结果倒损伤了树根,因为苹果树冠有多大,树根就有多大,苹果就靠毛细根吸收养分呢。
掌握了一定技术,曹存财底气足了。今年3月,一名客商在上良镇三村张村包了500亩果园,需要人手。以前提起打工有点怯的他也去了,施肥、拉枝……一道道工序做得毫不含糊。短短十天,他就挣了600元。
立足村民自身实际和意愿,灵台县整合各行业部门培训项目、资金等资源,依托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等培训平台,定期开展普适性、共性化、订单式劳动力技能培训。他们还针对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家政服务、居家养老、休闲娱乐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和精细化的用工需求,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定制化劳动技能培训。去年以来,开展培训483期2.9万人次,其中定向培训1.2万人次以上。
如何解决培训与就业“两张皮”?
——运用市场手段,让人找得见活、活找得见人
说起来,曹存财能到三村张村去打工,多亏了盛丰公司成立的劳务服务中心的介绍呢。
一家龙头企业,为啥办起劳务服务中心?这正是灵台县在劳务产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在灵台县,劳务产业单靠政府一条腿走路,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供需信息不畅通,许多人打工以自发或亲邻介绍为主,人找不见活、活找不见人的问题突出。
劳务产业,不仅得靠培训扶上马,就业还得送一程。灵台县一方面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努力为劳务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机制保障;一方面运用市场手段,探索出了“党组织+劳务公司(劳务服务中心)+企业+农户(贫困户)”的劳务产业助推精准脱贫模式。现在,全县乡镇劳务公司(劳务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
今年4月,依托就业实训基地,在县里的引导下,盛丰公司注册成立了灵台县力源劳务服务中心,发展起了农村劳务经纪人、村级劳务信息员。
以这些劳务服务中心为平台,灵台县组织力量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各个村子每家每户的富余劳动力重新摸了个底。不仅全面摸清了农村劳动力数量、结构、文化程度和技能特长,而且详细掌握了培训需求、就业意向以及家庭特殊情况等信息。
在此基础上,县里建立了“灵台智慧劳务”信息管理平台,打造覆盖所有农村贫困劳动力和用工单位的供需信息数据库,为市场精准配置劳动力打下了基础。
有了村里劳务服务中心这一纽带,许多挣钱没门路的留守妇女也能经常打零工了。不说平日帮别人果园的忙乎了,今年春季,北张村周小惠、杨凤琴等十几名贫困户通过劳务服务中心的介绍,到百里镇种树,干了两周活,每人挣了上千元。
村民姚强往年找不到短工的难题解决了。前一阵子,他的35亩果园除草、喷药时,一次性需要20多人,可只用3天时间。原先,他得自己联络,一时半会还凑不上这么多人。现在,他给劳务服务中心打了一个电话,就解决了。
相关新闻
- 2018-08-22【三年决战奔小康】我省调整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
- 2018-08-22【三年决战奔小康】陇南大力培育“三变”改革承接主体
- 2018-08-20【三年决战奔小康】靶向施策攻堡垒 ——宁县盘克镇精准扶贫工作侧记
- 2018-08-22【三年决战奔小康】甘肃省调整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