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8 改革开放40年】严防严管严控风险 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原标题:【1978——2018改革开放40年】严防严管严控风险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食品药品安全事业也得到了长足进步。
改革开放4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艰苦奋斗、锐意改革、奋发图强,牢记职责使命,不忘为民初心,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药品安全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以最严谨的标准治源头,以最严格的监管防风险,以最严厉的处罚管过程,以最严肃的问责抓落实,加强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全过程监管。坚持不懈加强作风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在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区域合作、建设“食安甘肃”、发展陇药产业、提升监管能力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为民监管成绩单不断刷新。
2013年、2014年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连续两年在全国食品药品安全目标责任考核中排名第二,2015年荣获“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7年,根据兰州大学相关调查显示,群众对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满意度达75.2%,与2016年同期相比上升12.2%,群众对监管部门满意度达78.8%,与2016年同期相比上升9.7%,较好实现了食品药品安全让党和政府、人民群众、服务对象“三个满意”的目标。
锐意改革创新构建责任体系
40年来,全省食品药品监管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深化改革中得到巩固和加强。
2000年6月,甘肃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整合了卫生行政部门的药政管理职能和原省医药管理局的管理职能,初步实现了药品监督管理的集中统一;2001年,我省各市、县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相继成立,并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2004年4月,整合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组建成立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将省以下垂直管理改由省、市、县地方政府分级管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交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承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职能;201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整合卫生、工商、质监等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实现了食品药品监管的集中统一。全省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达到1686个(其中新成立乡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所1374个),较改革前的214个增加了1472个;人员编制达到10450名,较改革前的2562名增加了7888名,监管人员占总人口比例达到万分之四。
新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减少了监管环节,优化了资源配置,延伸到乡村末梢,充实了基层力量,形成行政管理、监管执法、技术监督、基层监管“四位一体”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盲区、全覆盖”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2018年,省政府在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甘肃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统筹研究制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构建了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形成党政主导推进、企业主体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建共治、全民共享共护食品药品安全的良好工作局面。
完善政策法规健全体制机制
始终把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作为推进食品药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来抓,严格贯彻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
2016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我省食品药品监管史上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甘肃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监督管理条例》,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管提供了执法依据。党的十九大后,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政治地位和工作层次,强调党政同责,明确属地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和监管部门监管职责。
同时,省级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州均已制定或出台实施办法或实施方案。省政府出台食品安全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食品安全责任问责等办法,建立来源可溯、源头可控、责任可究责任体系。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将市州人民政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列为考核对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食品违法违规行为记分、学校食品安全、农村聚餐、食品仓储配送管理和中药饮片监督管理等制度;与农牧部门制定了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意见并签署备忘录,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衔接;与公检法机关建立行刑衔接机制,形成违法犯罪打击合力;与卫生计生部门建立风险会商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加强特殊药品监管,强化药械不良反应监测;加强与工商、质监等部门沟通协作和联合执法,集中力量维护市场秩序,覆盖食品药品全过程、全链条的监管机制有效运行。
2017年,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倡导并成功举办首届西北地区食品药品监管协作联席会议,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协作备忘录,建立西北地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协作区,加强源头治理、质量追溯、检验检测等重点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强化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内蒙古、陕西、宁夏签订食品药品稽查联防合作备忘录,加大相邻各省之间食品药品稽查机构工作协作力度,加大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打击力度。通过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和体制机制,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运行有序,规范高效。
落实“四个最严”筑牢安全防护网
始终把“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强食用农产品源头管控,建立食品药品行刑衔接机制、风险会商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加强特殊药品监管,强化药械不良反应监测,强化部门协作和联合执法,维护市场秩序,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强化日常监管,全面推行网格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实施模块化、痕迹化、精细化管理,构建以市、县、乡为主体的行政监督网、执法督查网和日常巡查网。
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餐饮业质量提升工程,全省乳制品、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实现“透明车间”“阳光仓储”管理达到90%,餐饮单位“明厨亮灶”实施率达到94.42%,食品安全量化分级达到100%。全省获证食品生产企业、商场超市、批发市场、中型以上餐饮单位、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及集体用餐配送单位100%应用电子追溯监管系统,其他经营者100%落实进货查验义务和索取“电子一票通”台账。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和小摊点登记备案率和监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坚持严字当头、标本兼治、打建结合、综合治理,集中开展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保健食品“打四非”、畜禽水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兽药残留超标、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等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开展药品“两打两建”、医疗器械“五整治”等专项行动,有力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净化了食品药品市场秩序。
五年来,全省共查处食品药品安全违法案件40321件,罚没款20792万元,捣毁制假售假窝点757个。全省食用农产品合格率和食品合格率分别达到98.93%、98.5%,药品(不含中药饮片)、医疗器械、化妆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6%、99.5%、99%,通过落实“四个最严”,强化治理措施,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使全省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明显好转,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
始终重视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建局伊始就率先在省直部门实行行政许可“一门式”集中受理。
2002年,在行政许可集中受理的基础上,实行了受理、检查、审批三分离制度;2017年,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实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实现网上审批“零超期”,省级58项行政许可事项率先在省直部门实现全程网上办理,即办事项办结率保持100%,承诺件提前办结率99.4%;2018年,为深入推进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突破年活动,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积极创新思维和更新工作理念,实现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刀刃向内、自我革新,遴选业务骨干组建成立行政许可服务处,将分散在7个处室的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到一个处室办理,对现行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进行规范化、扁平化流程再造和标准化业务重构。
大幅简化申报手续和审批流程,合并、取消、优化审批及检查事项等22项,将现有58项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时限总体压缩30.23%,在实现“最多跑一次”的基础上,向“最好一次都不跑”目标升级,在推进“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基础上,增加“现场办、上门办”服务,对企业聚集区、问题较多地方实行现场办公,对一些文化程度较低、不方便使用网络或行动不便的行政事项,提供上门服务办理,打造“零跑路”审批模式和“4+2”服务品牌,把转作风体现在行动中和细节上。每月安排一天,设立局长接待日,由局主要领导“坐诊”接待来访,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建议,重点协调解决产业发展、监管执法、作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同时,每周安排一位局领导值周,方便服务对象办事,处置突发事件。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万名干部进企业精准帮扶促发展行动,全系统万名干部赴31706家服务对象走访调研,现场帮助解决问题17503个,带回研究解决问题8795个,移交转隶、跟踪办理问题3207个。组织召开食品药品企业家座谈会,开门纳谏,与企业家代表互动交流,征求意见建议并现场答复解决,现场解决不了的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办理,在激发企业活力、搭建发展平台、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等方面收到较好效果。
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松了绑,简化了办事流程,缩短了办事时限,激发了企业干事创业的热情,进一步改善了发展和营商环境,真正使企业“引得来、留得住”。
聚力质量提升助推产业发展
始终坚持寓服务与监管之中,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助推食品药品产业发展,全省食品药品产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截至目前,全省共有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简称“四品一械”)生产经营单位29万多家。
坚定不移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着力打造“食安甘肃”品牌,全面启动全省全域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全域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兰州市、嘉峪关市被确定创建为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永昌县、靖远县被农业部授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18个县(市区)被命名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5个县(市区)被命名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截至目前,全省共创建“放心粮店”1600个,“放心肉菜超市”30家,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街7条、示范店96家。积极推进“地沟油”综合治理工作,全国首个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项目于2011年在兰州市建成并投入运营。下一步,力争在全省各市州实现餐厨废弃物和“地沟油”全面收运和处置。
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陇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和《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实施意见》,采取10项改革举措支持药品生产企业优化品种结构,制定10条措施支持药品流通企业创新发展,鼓励药品批准文号合法合规技术转让,筛选特色中成药和医疗机构制剂品种进行“二次开发”,支持开展仿效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制定发布193个中药配方颗粒品种质量标准并开展科研试点。以定西、陇南等主产区为重点,当归、党参、黄芪、红芪、大黄、甘草、板蓝根、枸杞、半夏等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积极开展“阿卡如”“花蛇肉”藏药材质量标准,“当归、党参和黄芪鲜货无硫加工技术规范”研究,发布甘肃省中藏药材质量标准、甘肃省炮制规范。通过标准提升、推行质量管理规范、支持创新发展等举措,促进了我省食品药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动了我省食品药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力支持科研装置,在中科院近物所大科研治疗肿瘤科研成果基础上,引导协调大科研大型高端装置转化为医疗器械产品。加快推进重离子治疗系统注册上市进程,武威重离子治疗系统临床试验工作全面启动,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系统在注册上市和产业发展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有望在今年年底正式作为医疗器械用于临床治疗,造福广大肿瘤患者。同时,在有色金属材料方面,西脉记忆合金骨科植入材料在国内是植入器械的龙头,以军工科研为背景的兰飞心脏瓣膜在国内是第二家。
加强能力建设打造共治共享
始终加强能力建设,为我省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中央投资地方能力建设专项资金4亿元,其中投资2.352亿元实施14个市州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投资5567万元实施1个省级食品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项目,投资2300万元实施3个县级检验检测资源整合项目,投资8694万元配备85辆食品快检车。省财政投入专项经费1.1765亿元,其中投资5050万元实施71个县级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投资6715万元进行基层监管能力建设。为加快建立适应监管需要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科技标准体系,在兰州新区建设省级检验检测技术中心,建成6个市州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全面实施食品药品为民办实事项目,县城以上零售药店电子查询覆盖率达到100%,在大型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建成300个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室、设置1000台食品安全信息溯源机。实施15个国家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和68个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项目。为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编发培训资料5.5万册,举办省级各类培训班(会)141余期,培训监管人员2.48万多人次。
联合省总工会、省人社厅等部门举办全省食品检验技能竞赛和稽查执法技能大比武竞赛活动,全面提升全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队伍的检验业务水平和稽查执法办案能力。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培训和演练,全省共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演练100余场次,有效应对处置了“三鹿奶粉”“齐二药”“欣弗”“铬胶囊”、山东疫苗、长春长生疫苗等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有力保障了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和文博会、兰洽会、农博会等重大活动食品药品安全。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将药学专业和食品药品工程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从卫生计生、工信等部门调整到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强化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体系建设,公开曝光食品药品典型案例,实行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公示制度。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在新闻媒体开办《食品药品安全》等专栏专刊,发布食品药品消费警示。开展投诉举报宣传月、食品安全宣传周、安全用药月、科普大讲堂等活动。推进互联网平台与12331电话热线数据整合,落实有奖举报制度,聘请2万名义务监督宣传员,鼓励带动消费者共同参与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落实食品药品医疗器械黑名单制度,对性质恶劣、严重违法的行为列入“黑名单”予以公示。
通过改善硬件设施、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人才队伍、扩大宣传培训等有效途径,全省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大幅度提升,社会和群众参与度大幅度提高,逐步形成了共治共建共享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极大提高了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全面从严治党
始终把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挺在前面,不断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为我省食品药品监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厘清党建工作新思路,摈弃“就党建抓党建”思维定式,把党建工作置于食品药品监管大局中谋划、部署和落实,深入整改中央和省委巡视反馈机关党建“灯下黑”、政风行风全省倒数等突出问题,着力打造“互联网+党建”品牌,健全线上线下同向发力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支部联建活动,支部与企业、学校、街道、新闻媒体开展支部联建,扎实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监督执纪,实现巡查工作全覆盖,不断提高队伍凝聚力、创造力和执行力。
在全系统开展作风建设研讨活动,教育党员干部在行政审批、“放管服”工作中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监管与发展、“亲”与“清”的新型政商关系。严格执行周例会工作制度,确保当周党建和业务工作“清零”,提高机关工作的贯彻力和执行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精准扶贫、“放管服”改革中为企业和群众多办好事、实事,309名干部联系帮扶岷县5个村573户贫困户,联系落实帮扶资金300多万元,实施学校幼儿园以及太阳能路灯亮化等帮扶项目35个,协调企业采购价值7000万元的岷县道地药材。
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我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明显增强,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系统政风行风持续好转,全系统机关党建在2017年度省直部门党建考核中被评为“好”的等次,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行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省食品药品安全事业将一如既往地以认真履职尽责不松懈、埋头苦干保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大局中全力书写甘肃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新篇章,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新闻
- 2018-08-23严防严管严控风险 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改革开放40年甘肃省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综述
- 2018-06-01兰州市食药监局发布中高考食品安全消费警示:提醒广大考生要慎用保健食品
- 2018-06-01兰州市食药部门发布安全消费警示 考生应慎用保健食品
- 2018-06-01兰州食药监部门发布中高考食品安全消费警示考生应慎用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