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在红光村洒下的红色火种
中国甘肃网8月15日讯 7月22日下午,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走西北角”青海线成员到达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该村支部书记、全国人大代表马乙四夫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该村的历史和红色遗迹。

“没有西路军,就没有红光村”
红光村原名赞布呼村,为缅怀西路军烈士,1987年更名为红光村,取“红军精神光照千秋”之意。
1939年,青海军阀马步芳将在河西走廊被俘的400多名红西路军战士经西宁押解到赞布呼村。他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在长达七年的时间,开发出一千七百多亩土地,修建了六十个农家院,一座清真寺,一所学校,以及公路、油坊、水磨、土砖窑房等,还在公伯峡大峡谷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水渠。
马乙四夫介绍道,当地方圆五公里内都是沙滩地和荒地,战士们花费三年多到四年的时间,才把基础设施搞好。马家军又将化隆、民和县的贫困人家的青壮年调来烧制砖头,和红军一起种植土地。
战士们每天到五公里外的大庄村的小砖窑厂烧制青砖青瓦。他们将柳树、榆树条编成背篼,前后各背一个,运送砖瓦。“不论三伏三九天,他们都是光着脚干活,脚面流完脓,结着一层厚厚的血痂。”马乙四夫感慨道,“老百姓们看不下去,往他们的背篼里偷偷塞玉米、穿旧的羊毛毡鞋。一开始他们不敢要,慢慢地就都收着了。”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他们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营长刘连福的指挥下,巧妙地把五角星、镰刀、小锤符号以及象征工农红军的“工”字图案镂空后烧制到砖瓦上。
马乙四夫说道,“他们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包含在村里的每一座建筑中。”村中修建的六十个农家院和撒拉族建筑风格不同,一般的撒拉族房屋建的都是北房,而红光村则全部为西房,象征“西路军”。红光上村的街道分两排,每排九户人家,寓意“红九军”。从山顶俯瞰,整个村庄为“工”字格局排列,寓意“工农红军”。红光下村共三十户人家,街道分五排,寓意“红三十军”和“红五军”。院落的大门也不是门对门开,都是以南朝北开,寓意“北上抗日”。清真寺唤礼楼的楼顶也不是传统的六角或八角,而是四角形,象征红四方面军。
“一定要用心去感恩”
红军纪念馆于1987年修建,是全国唯一在清真寺旁建设的民间纪念馆。
“没有红西路军,就没有红光村。”马书记激动地说,“我们红光村所有的精神财富都是红军战士给我们留下来的。我们种的地是红军开发的,孩子们上学的学校是红军修建的,我们住的村庄家园是红军修建的,连我们做礼拜的清真寺都是红军修建的。”
撒拉族的村民和红军结下鱼水之情。“尤其是九十岁以上的阿爷阿奶们,他们跟我们红军战士一块生活过经历过,感情特别深。”
“青海省唯一的一所由红军修建的学校”
红军小学原名“古什群小学”,1987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为纪念红军功绩,更名为红军小学。“我们村的红军小学是青海省唯一一所由红军修建的学校,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当年红军战士在院子里种的杏树现在还在。”马书记介绍说,“当地的老人们念念不忘红军恩情,时常回忆他们当年上学的情景。”
红军小学旁建有红色文化广场,56个展板组成红色长廊,展板上是战士们在河西走廊战斗、红光村劳动生活时的图文解释。2014年,该广场被列为民族团结进步广场。现在的红光村越来越好了,很多人家都有了小汽车,小学生都配有营养餐。2018年七月一日前后,红光村红色旅游遗迹一天接待五六千人参观。
相关新闻
- 2017-07-20第七届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 2017-11-28【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雪域牦牛乳品产业促民增收 ——甘南牧民的牦牛养殖致富路
- 2017-11-28【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感受这片和我们血液一样温暖的甘南土地
- 2017-11-28【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走进全国棚改示范区——包头北梁新区北六区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